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综合新闻 >> 文章内容

科技创新大赛热度不减 本届起获奖者不再享受高考加分(图)

[日期:2013-04-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生物百花园   阅读:485[字体: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体育总局、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它创立于1982年。每年参加的中小学生有1000多万,在每一届国家级大赛上,有来自中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400多名选手带着他们的研究项目参加11个学科的竞赛。创新大赛的英文名称为: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英文缩写:CASTIC)。

科技创新大赛参赛选手正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参赛作品

参赛选手正在向外国朋友介绍参赛作品

  日前,第三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往年,北京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可以获得10分高考加分,全国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更能获得20分的加分和保送资格。而从今年开始,在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项目“瘦身”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学生将不再享受高考加分、保送等优惠政策。

  热度不减 报名人数与去年持平,加分人数所占比重原就很小

  虽然与高考优惠政策“脱钩”,从报名情况看,青少年参与热情并未因此减退。据介绍,参加本次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人,与去年持平。除了北京的青少年外,还有来自11个国家和香港地区的14个代表团、31个国际项目参与。

  “即使不‘脱钩’,绝大多数参赛学生也是享受不到高考加分和保送资格的。”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力军介绍,以去年为例,参与北京大赛的学生有30余万人,占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总量的20%,而最终加了10分的学生只有几十人,加20分和保送的只有14个人。

  作为一项发展了30余年的常规赛事,科技竞赛在老师和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周力军表示,“大赛不是只属于极少数获奖学生的比赛,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一种让所有学生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的竞赛文化。”

  “自主导航的球形轮避障机器人”、“基于安卓平台的智能手机入侵检测系统”、“树木年轮中的音乐开发”……今年中学项目中共有92项一等奖,每一个项目都颇具趣味。

  仔细翻阅获得今年行为与社会科学类项目一等奖的《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高中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报告》,很难相信这篇学术规范、有理有据、长达2万字的论文出自一名高中生之手。

  “我们学校曾全面开展了‘海量阅读计划’,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率却很低。所以我希望通过调查学生们的课外阅读状况,发现问题及原因,找出合适的对策。”作者李思轩介绍说,自己没有特别考虑高考加不加分的问题,出于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为学校争得荣誉的上进心,就参加了。

  “除了整篇论文的撰写,在项目终审的时候还有现场专家答辩,4名专家和我交流,问了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有一种应聘的感觉。”李思轩介绍说,每名选手在现场都有一个小展位,要自己准备PPT、设计能够吸引人的展板,专家会到不同的展位去和选手交流提问并打分。

  隐性加码 助力自主招生及申请国外大学,优秀者获高校直接面试资格

  “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得奖并不是唯一目的,体会科学精神才是大赛的最终目的。”周力军认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得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用创新的实践,在应试教育的“铁壁”上打开了一处突破口。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选拔中,教育部将招生对象明确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尤其是在高中课程之外的领域有创新性研究和成果的学生。这和科技创新大赛的精神不谋而合。此外,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研究经历,让他们在自主招生考试以及申请国外大学时更具优势。

  “更多的孩子会意识到参加竞赛的益处。有的学生虽然没获大奖,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海外申请等方式被心仪学校录取。”周力军说。

  作为北京中小学生科技类最高级别的赛事,很多高校都把比赛看成是“挖”到好生源的途径,优秀选手将有机会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中直接获得面试资格。

  中科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顾秉林也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青少年熟悉了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初步了解了科研活动的规律,并可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无疑会对日后从事更高级的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强弱悬殊 城乡、校际项目水平差距明显,评审更看重参赛过程

  翻看第三十三届北京地区中学项目的成绩统计,区县间差异很大,颇有些“两极分化”的感觉。西城区以25项一等奖拔得头筹,海淀区以22项紧随其后,东城区也有14项,但是石景山区、平谷区、昌平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房山区等区县均无一等奖入囊。从奖项累计来看,西城区共有72个项目获奖,但怀柔区仅有8项。

  此外,获奖项目大多来自各区县的名校,其中高科技项目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且大多需要资金支持,难免会有些家长从各个方面“大手拉小手”地支持。而郊区县的项目则“泥土味儿”十足,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乡村和农业。

  据了解,名校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每学期都有形式多样的科技类选修课,还有各种科学俱乐部可供选择。离高校近的区位优势,也使一些学生能够获得到高校实验室做研究的机会,享受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但郊区县的学校在师资、课程设置、科技教育氛围等方面都略逊一筹。

  对此,周力军表示,北京市科协早已注意到在各种青少年科技比赛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一直在努力弥补。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科协就与教育部门共同开展教师科技培训工作,给郊区县学校教师提供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科协都把大赛决赛放在郊区县的中学进行,以增强科技教育的氛围,并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与大赛。同时也会在政策上向郊区县学生倾斜,例如在同等条件下,评委会优先考虑郊区县的学生。

  另外,也有人担忧参赛过程中的公平性。由于参赛的只是最终作品,学生能够向网络、老师、家长甚至家庭关系网求助,最后很难判断呈现出来的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心血还是大家“集思广益”的作品。

  “大赛在项目评审中,比较重视选手自己找选题、自己实验、自己撰写论文,以及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目的就是防止选手为增加获奖几率而‘攀高枝’,甚至托关系参与大学研究课题的情况。”周力军表示,“随着大赛与高考的脱钩,学生家长的功利思维也有所减少。”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