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8日电(记者刘怀丕 王菲菲)辛辛苦苦跑了大半年,海投的简历记不清有多少,眼看今年上半年的就业高峰就要过去,手上却依然没有录用通知的消息。一边是就业岗位少,一边是观望者多,面对一降再降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
找了大半年未签约 “最难就业年”来了吗?
高飞龙是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了找工作他曾多次往返于太原与晋中之间。“找工作跑了大半年,花费了不少钱,到现在也没有签下一个,找个合适的工作真是难。”高飞龙说,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还没有拿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经历了多次打击,大家找工作的标准降得不能再低了。
“原来想着工资要3000元以上,地点不要离家太远,还得有较好的发展空间。”高飞龙说,“现在觉得工资能达到2500就不错了,地点无所谓,工作前景别令人看不到希望就行。”
太原理工大学大四学生杜佳佳年前只拿到一个贵州某煤矿企业的录用通知。他是山西忻州人,父母不太同意他工作离家太远。他说:“能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再想离家近点实在不好找。”
杜佳佳学的是机械专业,是太原理工大学较好的专业,就业状况一直比较好。“目前学校的直属本科就业率为32.34%,去年同期是48%,落差较大。原来文科就业相对较弱,机械、矿业、水利等优势专业就业不存在问题,今年也遇到了点困难。”太原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袁俊芳说。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因此,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工作岗位量少质低,大学生观望心态重
连续两天跑了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的春季招聘会,来自西北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的刘建斌没有投出去一份简历。“招聘我们专业的都是一些小型教育培训机构,在这些公司上班工资低、压力大不说,主要是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刘建斌说。
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影响,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质量和数量都有所降低。坐落在山西的某大型央企负责招聘的武先生说,公司去年招聘了700人,今年受国内经济状况影响,把招聘人员的数量缩减为500人。
然而,一些企业虽然提供了不少岗位,但待遇和发展空间很难令大学生满意。在山西大学的春季双选会上,国内某知名电器销售企业招聘大学生不限专业,对录用人员将提供什么样的岗位回答模糊,提供的全部待遇是2000元工资、外加400元的房补。
山西大学文学专业的马同学问清了招聘信息及待遇后,扭头就走了。他说:“在太原每月租房至少要800元吧,吃饭600元打不住,再算上话费、交通费等生活开销,以及与朋友偶尔聚聚餐,2400元的收入肯定不够花。工资低可以,但也得让我能生活自给吧。”
“招聘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导致他们观望心态浓厚。”袁俊芳说。
此外,袁俊芳认为,大学生青睐大型国企,考研人数增加,也是造成今年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降低的重要原因。
加强扶持理顺体制,好就业还需自身硬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太原理工大学加大了对家庭贫困、品学兼优毕业生的就业扶持力度。自今年3月底,该校向50名贫困毕业生发放了每人1000元的就业资助金。
“这些钱不多,但至少能解决贫困生来往于各地找工作的一些花费,如果能起到积极效果,学校考虑扩大覆盖范围和补助金额。”袁俊芳说。
袁俊芳表示,高校还要下大气力拓展就业市场,联系更多的用工单位,为毕业生接触大数量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创造平台。
“教育行政部门与人社部门都负责就业工作,但涉及到大学生就业却出现了‘两张皮’。”袁俊芳建议,这两个部门应该理顺机制、整合资源,让大学生能从中受益。
山西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祥林表示,山西将继续加大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毕业生虽然不大可能一毕业就创业,但在学校进行创业培训很必要。”孙祥林说。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郭金来建议,大学生自己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被目前的形势吓得畏首畏尾,也不可过于急躁,而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定位,努力找到自身优势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链接】北上广毕业大学生去留两难:买不起房没户口(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轰轰烈烈去大城市奋斗,到如今的“逃离北上广”;从挤破了头要进外企,到纷纷回归体制内,几千人争一个公务员名额,在时代的洪流面前究竟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成为悬在许多年轻人面前的一个巨大问号。而对于那些从三线城市考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回去还是留下,更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留在一线城市,房子是个大问题
周明最近在忙着写毕业论文,和论文同时进行的还有他正在参加的2013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虽然现在大四没有课了,但每天都有一大堆事情在忙。”聊起自己最近的生活,周明感慨多多。
整个3月,周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学校图书馆看书,为4月回湖南老家参加公务员考试作准备。湖南省公务员考试(以下简称省考)的时间是4月13日,选调生考试则是4月20日。他已经通过了今年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即将进入复试环节。“不知道复试时间是什么时候,如果在13号之后我就得在湖南和上海之间往返奔波,很麻烦。”周明有些担心自己的时间安排不过来。
“一开始就准备毕业回家乡考公务员,参加研究生考试只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学习新闻专业的他,来自湖南南部一座三线城市,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家乡的政府部门,从事宣传干事一类的工作,“这样也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一次他报考的省考职位一共招13个人,却有1000多人报名,“4月的两次考试就当是练手吧”,周明把主要的希望放在5月县里检察院招聘新闻专干的考试上,“但有传闻说今年只招研究生”,他担心自己的学历达不到报名考试的门槛。
上大四以来,周明参加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还准备参加省考、选调生考试和县里面的公务员招考,几乎是把各种考试都参加遍了。像他这样做了多手准备的应届生并不在少数,高校一年年的扩招,本科生找工作越来越难,更加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周明之所以选择回家乡就业,除了考虑家里人的意见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房子。
“别等了,2013年房价还会涨”,这是今年2月初刊登在某理财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而在3月的一档资讯类节目中,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2013年的年度房价相比2012年,还会继续出现正增长。对于想要在“北上广”工作立足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房价上涨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去年底发布的《2012年华东地区薪酬管理白皮书》显示:上海地区本科毕业生起薪为3650元,领跑一线城市。但在这样的平均工资水平线上,租房和买房都成了大部分有意向留沪的毕业生所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每个月几千元的税后工资,扣掉房屋租金、生活费和交通费,差不多所剩无几,买房遥遥无期。
回乡就业压力小,但发展空间不大
李映丹的周围有很多同学正在准备考研[微博],可她觉得考研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价值。首先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专业报考,二是担心自己考不上,三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弟弟,她希望能早点工作给父母减轻负担——当然,第三点是她做出这个选择的主要原因。
“在上海基本工资至少要6000元以上才勉强谈得上生活,不然只能算是挣扎在生存当中。”为了给明年毕业留沪找工作累积资本,今年大三的她最近正在忙着复习英语,为6月的英语六级考试“刷分”作准备,也是为下半年的BEC考试作准备。
李映丹来自广西农村,学的专业是文化产业管理,“我们这个专业在上海这边的发展更好一些”,但是如果能回南宁找到合适的、比较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她还是更愿意回去。毕竟南宁离家更近,也更有归属感。
对于很多外地生源毕业生来说,在一线城市就业难以有归属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在归属感和就业前景之间作抉择的他们,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回乡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生活相对更有保障,但是有时候却需要面临来自家乡旧有社交圈的各种无形压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会更有挑战性,但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往往也更大。此外,在大城市相对透明和开放的环境下生活了四年的他们,要重新适应小城市相对闭塞的环境,调整好自己的心理落差,则更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坦白说我是想过绝对不回去发展。”大二学生武月来自山西运城,虽然还没有考虑清楚将来到底要留在哪里工作,但是她不回家乡工作的态度却很明确。既然寒窗苦读考到了上海,父母也不希望她再回山西工作。距离毕业还有两年时间,武月已经开始自学平面设计,准备考研的时候跨专业报考设计类的硕士,等到硕士毕业有了竞争力更高的文凭之后,再考虑在一线城市找一个合适的工作。
没有本地户口感觉永远像外地人
来自贵州的荀罗已经在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了半年多,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是2000元。他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15平方米的单间,步行5分钟可以到律所,每个月的租金是900元。“这一行就是要慢慢熬”,对于自己的现状他并没有太多不满意。
大四找工作那一阵子,荀罗也报考过家乡的公务员,但是因为报的都是热门岗位,最终还是没有被录取。谈到未来是否会一直留在上海工作,荀罗则表示还得看情况,“人的想法总是在变的”。虽然已经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荀罗依然只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没有上海户口。对于许多像他一样的毕业生来说,如果错过了毕业时候申报户口的机会,则很难再有合适的机会落户上海。
根据去年颁布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评分办法》,需要达到总分71分以上才能通过用人单位申报上海市户口。评分标准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情况、毕业学校情况以及个人在校成绩和获奖情况,对于非211、985工程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来说,如果没有获得过国家级的奖项或者科研成果、在校成绩一般、所签约的用人单位只是小型企业,就很难达到评分标准要求。虽然2013年的具体评分办法还没有出来,但据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人员介绍,今年的分数线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通知,今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的落户申请工作已经展开,申报截止日期是5月31日,毕业生需要通过用人单位申请,个人或者逾期都不能申报。拥有申报资格的用人单位必须是在上海市注册登记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符合上海市产业发展方向、注册资金达到人民币100万元以上,且在2012年3月1日前注册登记的用人单位。只要毕业生的分数达到落户标准,就准予落户,每个用人单位申报的落户人数并没有名额限制。
应届生一旦错过了今年5月31日的申报截止日,就只能申请上海市居住证。相对于落户来讲,上海市居住证的申请条件要宽松很多,时间上也延长到年底的12月31日。根据上海市政府2009年发布的《持有<上海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毕业生持有上海居住证7年以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办理上海市户口。但是即使符合条件,由于对每年办理的落户数量实行了年度总量调控,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还是得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
“没有上海户口就永远是外地人。”荀罗认为户口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关乎五险一金,更在于它能带来更多的被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一线城市开放度比较高,相对的对于外地人口的包容度也比较高,但对于渴望被认同的“沪漂”来说,户口依然是决定他们能否立足上海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