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衡水中学)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设立分校,一位浙江省教育厅某官员在公开场合作出如上回应。
这代表了目前很多人对衡水中学的态度——狙杀高考工厂。这所被符号化的学校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只是这次事关具体办学,教育模式之争几乎是硬碰硬地撞在了一起。
认同应试教育的一方和倡导素质教育的一方,突然意识到“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已经不只存在观念里了,它正在变得“非此即彼”。
正如争议多年的计划生育“突然”终结,或许中国高考及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到了必须明确选择的时候。
在这个选择落地之前,那些真正的当事人——学生的声音不应该被淹没,为此,我们采访到了四位衡水中学毕业生,来听听他们的口述:我的高中时光是怎么过来的,我如何思考“衡中模式”。
“因为衡中,我走出了本来的教育困境”——林静,2009级,现于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
如果不是2009年进入衡水中学,我的生活轨迹和现在一定完全不同。大概会读我们县最好的高中,然后进入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根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在名校本科毕业后、很“顺理成章”地在洛杉矶继续读书。
我家离衡中有八百多里地,刚入学的时候,每个月放假只有一天半。那时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身边,特别想家。学校不让带手机,我每个课间都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高一上学期整整半年,我都是哭着过来的。
除了自己心里的情绪,衡中一向“管教严格”的规则,也让我很不适应。我是属于散养型选手,但在衡中一切都要求一致。就拿叠被子来说:一定要叠成豆腐块、被面不能有褶皱、床单一定要铺平……这些规则,在一开始都让我有些手足无措。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候,学校不允许看“闲书”。有一次晚上刚熄灯,我躲在宿舍卫生间里看小说。而在我们的规范要求里,刚熄灯半小时内,一般不允许上厕所。有老师在走廊里看到卫生间里透出来的光,室友只能借口“忘关灯”来给我打掩护。就这样,我在漆黑的卫生间里整整待了半小时才敢出来。
但是说到学校的规定,也没有外界传得那么夸张。学校会分严打期和非严打期,严打期很容易被揪住小辫子;非严打期就还好,老师也是普通人,不会揪着错处不放,只要学生不是太过格。这些规范都只是为了营造一个氛围:严于律己、好好学习。
事实证明,氛围营造很成功,但也磨灭了个性。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它(衡中)会更倾向于压抑情绪;会希望把每个人打造成它觉得合适的样子。我现在的一些情绪,总是爱放在心里,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不管怎么说,我很感谢衡中。它是一个平台,给我提供了走出自己原有教育困境的一个机会。
衡中让我觉得可贵的另外一点,就是当时学校环境非常纯粹。大家不会因为谁家里有钱或没钱,长得漂亮或不漂亮,而有针对性的交往。我们的同学间关系非常真诚,也不存在任何校园霸凌的事情。在这种封闭环境下,我收获的师生情和友情,是这辈子再也难以遇到的纯粹。
但在进入大学之后,接触到不同省份、背景的学生。能很明显感觉到,衡中学生身上的“应试化”色彩更重,个性化更少,对外界了解更少。
而这些遗憾的根源,我知道不能归咎于衡中。应试教育下衡中是一种必然,首先有这样的教育制度,之后才会有衡中,否则大家也不会选择衡中模式。
如果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是会选衡中。
“我终于想到一种感情来形容,那就是恶心”——杨晓普,2009级985高校本科毕业 待业
提起衡中,我已经想不起具体的事情了,就剩一种不知道怎么说的感觉。离开学校五年了,我终于知道,那种感觉是恶心。毕业后我再也没有回过学校,保持联系的就只有高中的两个同学而已。
我只能模糊记得,当时自己哭着喊着给妈妈打电话要转学,从高一到高三,从来没断过。再后来高三生病缺了课,整个高中恍恍惚惚的就过去了。
但对那些诟病衡中是“高考加工厂”的人,我只是觉得,在质疑衡中合理与否之前,先得去审视基本的教育制度。而对那些讲“杀死应试教育,先杀死衡中模式”的,这是本末倒置。只要应试存在,高考加工厂一定存在。这个问题不能从下往上治。
天下高中一般“黑”,就看加工得好与不好了。哪个高中不汲汲于高考录取率、名校人头呢?只是衡中在“技术成果”方面,做得比较好而已………至于这个“填鸭教育根源”的锅,我觉得不能让衡中背。
我也问过自己去衡中后悔么,但确实也谈不上很后悔。但如果让我再过一次,我一定不去衡水中学念高中了。这跟制度好坏也没关系,就是我自己的性格不大合适。这种制度有人能适应得挺好的。
“我从来不觉得衡中是应试教育”——常修文,2009级 北京大学法学院准研究生
衡中到某个地方开分校,可以有批评的意见,但那些说“人民群众该不该抵制衡中的”,我认为这和他们没关系。当地人这么这么大加抵制,担心衡中“入侵”,是不是恰恰反映他们的心虚呢?
衡中建分校正是说明它实力强。这就跟打仗一样,人家的装备科学化、人员有素质,那为什么人家打赢了你不服气呢,你有什么可不服气的呢?
很多人说衡中是高考加工厂,但我始终不认为应该把衡中和应试教育结合来看。
我还记得到衡中之后的第一次被批评,是当时我们班唱国歌不整齐。老师的那句话,我至今还记得“国歌都唱不好,那干什么都干不好”。唱国歌和高考有什么关系呢?类似的“规范性”事情还有很多,这都让我觉得衡中培养的是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力。
汶川地震那一年,按常理在这之前,高考语文试卷已经定下来了。但当时老师们还带着高三学生看很多汶川地震的资料。有的学生想多花些力气在“备考知识”上,还被老师批评:“这是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哪怕你们的考试迫在眉睫”。
这些事情都让我感觉到:衡中不是应试教育的果实,而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格局与能力。那些来衡中“取经”的学校,只看到了我们的规范严格管理,而对我们八十华里远足、成人礼、心理剧等和成绩“无关”的部分视而不见,最后反过来攻击我们是应试教育,这未免太不合理。
当然,我们的规范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之前有个同学午休时蜷着腿躺在被子上,被记违纪扣分“某同学中午直着身子睡觉 呈麦当劳形状”。但真正在衡中读过书的人,对这些偶尔“哭笑不得”的规定,应该也都能理解。
在母校饱受争议的时候,想送给衡中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到达山顶、满头大汗的样子不应该被嘲笑”——赵佳佳,2008级 现于某政法大学读书
自从2009年进入衡中,整整三年,我的目标一直是要考名牌大学。但哪个高中标榜的,不是自己的升学率呢?
进入衡中的时候,我的中考成绩是全县前十。在当地念高中是不用花钱的,但我还是自费去了衡中,只是想给自己多一点念好学校的机会。
我应该是天生适应“衡中模式”的人,也很享受长时间心无旁骛、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状态。而衡中,恰恰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平台。
“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是贴在我们教室墙外的标语,也是我们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起床后洗漱、整理内务的时间是15分钟,那会儿我和班上大多数女生一样,都是短头发。当时真的是不想在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多耗费一丝一毫的精力,比如:吹头发。经常洗完头发,凑合擦一下就去操场跑步了,到冬天的时候,还会有小冰碴儿挂在头上。
这种“衡中色彩”的事情很多,当时我们也都习以为常。直到进入大学,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生活方式可以选择。
但我一直很感激衡中,也很感激当时努力的自己。因为对我们很多进入衡中的人而言,这是最有把握的一条出路。
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没有绝对的高下之说,也不能用先进与落后去衡量。就像爬山一样,有人以超越自我为兴奋点,有人以欣赏风景为乐、不一定非想着到达山顶。但是,到达山顶的人满头大汗的样子不应该被嘲笑。
应试教育是“寒门学子的救命草”还是“压抑个性的八股制”,在这些争论中,当前的高考制度也在一点点调整、变好。
就在衡中模式被“狙击”的同一天,衡水中学的网站上更新了一条消息:
衡水一中举行“成人礼” 师生家长泪流满面。
又有一群十八岁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站在衡中的操场上,心里装着清华或者北大,而对外部世界的喧嚣,仍然一无所知。
衡水中学学生:每天能睡8小时 我们不是考试机器
4月18日,距离2017年高考还有49天。
此前再一次陷入“浙江不欢迎衡水中学入驻”的舆论风暴,一方面被认为是全国高中的奇迹,一方面又被贴上“名校加工厂”的河北衡水中学,在这一天,显得平静却又有些特别。
这天,是河北衡水中学举行高二学生传统成人礼的日子。每一名高二学生,都会在这天由校长行冠礼,以表明长大成人。
媒体:在衡水中学过上三年,会变成什么样?
这段时间,因为“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省平湖市揭牌”的新闻,“衡中模式”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作为“应试教育”“超级中学”的成功典型,一直以来,衡水中学以其耀眼的高考成绩和极严格的管理方式备受关注,也饱受非议。就像这一事件中,浙江省教育厅某位官员的公开叫板:“他是个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这恐怕代表了不少人的态度。
清华北大的"输送机"衡水中学为何在浙江遭围剿?
衡水中学恐怕不会预料到,这一次分校的设立,居然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不仅全国媒体都在关注此事,浙江省教育厅的官员还站出来对这所分校说 “不”。最终,连教育部都发了声,表示要“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倾向”。
事实上,从衡水中学与河北衡水当地一家企业合办民办高中衡水第一中学开始,截至2016年12月,衡水中学已在全国多省设立了18个分校。这次刚刚揭牌的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只是其扩张版图上的另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