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及其生理意义
人体的脊柱从侧面观呈“S”形,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行走的结果。四足动物的脊柱弯呈“拱”状,架在前后肢上,承担着躯干的全部重量;类人猿的脊柱弯曲与人的相近,只是腰部前凸不如人的明显。从个体发生上看,这些弯曲也是在直立姿势影响下产生的。人类由于直立行走
使脊柱的外形得到改建。婴儿脊柱的胸曲和骶曲在胚胎时即已形成。出生后三个月,随着婴儿学坐和抬头出现了颈曲,约一岁半左右,当婴儿学站立和走路时则产生了腰曲。这些弯曲使脊柱像一个大弹簧一样,能缓冲人在行走和跑跳过程中从脚上传来的震动和冲击,使脑组织不至于受到损伤。有人曾测定,在急行跳远的最后一步踏跳中,地面给人体的垂直反作用力可高达4 000牛顿左右,如果人的脊柱是根“直棍”,那么,这么大的冲击力就会不折不扣地上传到脑,引起剧烈振动,脑组织就会受到损伤,人非昏迷不可。由于“S”形脊柱的缓冲,延长了力的作用时间,当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传到头部时,其作用力量已很小了。所以人从事剧烈运动时,一般不会震坏脑。另外,腰曲使身体重心的垂线后移,有利于维持身体前后平衡,保持直立姿式,加强稳固性。
资料来源 《初中生物趣读》
足弓及其生理意义
(一)足弓的解剖结构
足是人体的支撑和运动器官。在我们正常人的足形不论是从侧面看和正面看都是不平坦的,而是有穹隆的,其凸隆朝足背。凹侧向足底面,这便是足弓(图1)。
观其构造,足存在着三个足弓,即内外侧二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
距骨、舟骨、三个楔骨及三个蹠骨所组成,高约5~7厘米。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 及第4.5蹠骨组成。高约2厘米。两弓前部系并列,而后部则内侧纵弓之距骨骑在 外侧纵弓之跟骨上,因之足之前部阔而向后渐窄。横弓由五个蹠骨并列形成(图2)。
(二)足弓的生理意义
第一、人的足弓是由数个弓组成的,由于足部因有足弓,故与地面接触之处,主要仅有三点.:即跟骨结节,第一蹠骨小头与第五蹠骨小头,其间有软组织为垫。再加上外侧纵弓部分弯曲度小,平坦,故与地面接触之面颇大,获得稳定点,因而得以增加稳度负载全部体重。当在走路,运动时得以保持重心稳定,不致于使人体躯干前倾或后倒。
第二、由于内侧纵弓构造弯曲成弧形,稍高于地面,有如弹簧条或拉紧的弓相比拟,故使足来得特别具有弹性及灵活性。这样可使我们在运动中,当走、跑、跳跃和从高处向下跳时,可以减小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并且在它的弹性机械中被抵消了,或者完全不传到头部或者非常轻微的程度传到头都,避免了因剧烈震动而引起的痛苦或创伤及对人的器官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的,如果我们人的足弓弓顶下塌,弓消失而成为扁平足(所谓平足症)(如下图)。
象这种人,他的耐力是很小的,特别是在负重与运动之后,两足易疲劳,足部及下腿部酸痛,及感到走路时两足缺乏弹性,有惰笨现象。这种人就是在跑时的速度也是不快的,跳的高度也是不高的。同时腿部有向内变位的现象。重力落在足的内缘上,足部外翻。不仅如此,在患扁平足的人足弓下陷,使直立的人体失去了平衡,失去了稳定点。基础不稳,可以使人体的正常姿势大受影响。因此连续的发生了腿肚子肌肉酸痛,膝关节、髋关节等处的酸痛以及脊柱的不正常及腰酸背痛等症状。
资料来源 《生理卫生基础知识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