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初二上学期>>血管和心脏
备课资料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扩展资料
能力训练
探究活动
习题精选
典型例题
 


扩展资料

动脉(artery)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血管,从心室发出后,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大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多,有较大的弹性,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较发达,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或舒张,以改变管腔和大小,影响局部血流阻力。
  (1)动脉的结构特点
  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下层位于内皮之外,为较薄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少量平滑肌纤维。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弹性膜上有许多小孔。在中动脉的横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缩,使内弹性膜呈波浪状,可做为内、中膜的分界线;中膜较厚,主要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故称肌性动脉;在平滑肌之间有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平滑肌纤维的舒缩可控制管径的大小,调节器官的血流量。此外平滑肌纤维具有产生结缔组织和基质的功能;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在外膜与中膜交界处有外弹性膜相隔,外膜中有小血管、淋巴管神经分布。
  (2)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
  管径在0.3~1mm之间,为小动脉,管壁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数层平滑肌,外弹性膜不明显,平滑肌舒缩可使管径变小,增加血流阻力,因此小动脉也称外周阻力血管;管径在0.3mm以下者为微动脉,管壁由内皮和1~2层平滑肌构成,外膜较薄。
  (3)大动脉的结构特点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如主动脉、肺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与中动脉是渐变的,其间没有明显界限。内膜比中动脉内膜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中膜:最厚,主要由40~70层有孔的弹性膜构成,故又称弹性动脉。在弹性膜之间还有平滑肌及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有营养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外弹性膜与中弹性膜相连,故分界不清。 

静脉(vein)
  静脉是运送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起自毛细血管,在向心汇集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属支,逐渐变粗,最后注入心房。与相应的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较薄,管径较大,弹性较小,收缩力微弱,容血量较大。心有节律地舒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最后经毛细血管分布至全身各部组织,在此与细胞和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后,再经静脉返回心脏。如此循环不止,称为血液循环。 静脉的结构特点静脉管腔由小到大,管壁逐渐增厚,管壁结构也由薄变厚。根据管径的大小亦可分为小、中、大三级。中静脉及小静脉与相应的动脉比较,有如下特点: ①静脉数量多,管径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弹性小,故静脉管壁常塌陷。 ②静脉管壁内、外弹性膜不发达,故三层结构分界不清。中膜薄,环形平滑肌束分布稀疏。外膜较厚,在部分中静脉和大静脉的外膜层含有纵行平滑肌束。 ③静脉常有静脉瓣,静脉瓣由内膜向管腔突出形成,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毛细血管( capillary )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细小动脉,管径约8~10μm,相互吻合成网,除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被覆上皮和牙釉质外,遍布于全身各处。在代谢较旺盛的器官(如心、肝、肾等)毛细血管网较为稠密,而于代谢较低的器官(如肌腱、平滑肌等)则较为稀疏,毛细血管壁很薄,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较大,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在光镜下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毛细血管的构造基本相同。但电镜下,不同器官的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在结构上有所差异。据此,可将毛细血管分为三类:
  (1)连续型毛细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
  连续型毛细血管较多见,分布于肌肉组织、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肺等器官内。其管壁特点是由一层连续性内皮和外周完整的基膜构成。周细胞处的基膜分成两层包绕周细胞。内皮细胞周边部薄,胞核部较厚,并凸管腔。质内除有一般的细胞器外,尚可见到较多的吞饮小泡。相邻细胞间可见到间断的紧密连接。
  (2)有孔型毛细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
  有孔型毛细血管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等。其结构特点是内皮细胞无核处甚薄,有许多贯通细胞全层的小孔,一般孔的直径为60~100nm,有的孔上有薄的隔膜封闭,厚度为4~6nm。有些毛细血管如肾血管球孔上无隔膜。内皮细胞含吞饮小泡很少,基膜连续,周细胞较少。相邻细胞之间也为紧密连接形式。
  (3)血窦(sinusoid)
  是指肝、脾、骨髓及某些内分泌腺中的管腔较大而不规则的毛细血管,又称窦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较宽的缝隙,基膜不连续甚至缺失,周细胞较少。

基因疗法治疗心血管病
  研究基因疗法的科学家认为,在心脏内直接注入外来基因,这些基因可使心脏在两三个星期内长出新的血管,新的血管可以代替已阻塞的血管,并且不需要开胸手术。医生们希望该方法有朝一日能够取代心脏搭桥术。
  到目前为止,波士顿的医生已在一些腿动脉严重阻塞的患者身上试用了此方法,患者腿部的血液循环有所改善。
  该方法还处于初步研究探索阶段,但被认为极有前途。

一只血泵
  心脏和与它相连接的大血管组成了一个密闭的管理网——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脏处于关键地位,它是推动血液流动力的动力站。
  心脏工作起来就像一只水泵。它收缩时,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压入”血管,送到全身各处;与此同时,它又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心脏的跳动,就是为了吸进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就是为了让身体的新陈代谢顺利地进行。
  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发现认为,心脏有一个单独的神经系统,可以不依靠大脑而独立工作。在1分钟里,成年人心脏大约在跳动七八十次,孩子比大人要跳得快些,需要时,心跳更会加快。例如,认真做完一套广播操,每分钟心跳可能增加二三十次。人在愤怒、恐惧时,学生临上考场的一刻,心脏也会“怦怦”地加快跳动。加快心跳的目的,是为了多送血液,满足身体在劳动、运动和特殊情况下的需要。假若心脏没有这种伸缩余地,我们也就无法正常生活了。据计算,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那么,他的心跳次数加起来总共达40亿次左右,心脏的工作量真是大得很哩。然而,为什么心脏能始终如一地跳动不止?这只水泵最早又是怎样“开动”起来的?直到今天仍未被人们真正弄清楚。

为垂死的心脏换上新的动脉——动脉搭桥术
  1967年,阿根廷医生在美国做了首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当时并未大力宣传,现在却是最常见的心脏外科手术。
  动脉搭桥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动脉硬化问题,使血液能够通过一个新的通畅的途径“跃迁”冠状动脉阻塞部位流向心脏组织。外科医生由腿上以一节静脉,把一端连在主动脉,将另一端连在阻塞部位,向心脏组织提供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但动脉硬化过程还在继续,10%的病人在手术后12个月内新的血管中又发生阻塞。所以,根本的方法是改变生活习惯。
  另外,科学家还使用化学制剂来溶掉在动脉周围形成的血栓,或用心脏导管术。
  心脏导管术是用一根细细的塑料管子插入腹股沟或臀部的一根动脉中,穿行达到病动脉。再用一根更细的导管,前端有个小气球,把这个导管由前一个管子的管径内推入直到小气球贴服在斑块阻塞部位,精心调节压力充涨小球,便可以裂解动脉硬化,扩张血管使血流自由流通。
  此外,“经皮激光血管成形术”,也在1988年首次试用,此种方法是用“光学刀子”——激光将阻塞的动脉斑块挥发掉。
  但上述方法,都很难根除动脉硬化,患者必须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