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高三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生物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Mq_ylQd-RP5uo9ruX8tAA 提取码: f5s2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相连,有利于消化酶的加工和运输
B.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C.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能氧化分解葡萄糖,并释放CO2
D.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拟核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具备渗透吸水的条件,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中,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能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详解】A. 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高尔基体以囊泡的形式向细胞膜运输分泌蛋白,内质网与细胞膜能够相连通,有利于消化酶的分泌,但高尔基体不与细胞膜直接相连,A错误;
B. 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具备渗透吸水的条件,有利于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B正确;
C. 真核细胞中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C错误;
D. 质粒不仅在细菌中有,在酵母菌中也存在,D错误。
2.如图是有关糖类的概念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①为二糖,则用斐林试剂鉴定①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B. 若②均由同一种单糖构成,则②都能为人体供能
C. 若③为尿嘧啶,则④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D. 若③为腺嘌呤,则④可能是ATP的组成成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还原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但蔗糖、淀粉、纤维素均不属于还原糖。纤维素、淀粉、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其中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重要成分,一般不供应能量;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TP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详解】A. 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若①二糖为蔗糖,蔗糖是非还原糖,用斐林试剂鉴定①不会有砖红色沉淀生成,A错误;
B. 若②均由同一种单糖构成,可能是纤维素,则不能为人体供能,B错误;
C. 若③为尿嘧啶,则④可能是RNA,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 若③为腺嘌呤,如果单糖为核糖,则④可能是ATP的组成成分,D正确。
3.下列与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向花生子叶切片滴加苏丹Ⅲ染液,能观察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 可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为材料,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C. 观察线粒体时,要把经烘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在健那绿染液中染色
D. 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水绵受极细光束照射的部位聚集有好氧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恩吉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将上述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则好氧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周围。
【详解】A. 用苏丹Ⅲ染液将花生子叶切片染色后,显微镜下能看到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B正确;
C. 健那绿是一种活细胞染料,烘干处理会杀死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
D. 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场所位于叶绿体,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D正确。
4.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显著提高了水分子的运输速率。如图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体积(V)和初始体积(V0)的比值变化曲线图,(O点对应的浓度是细胞涨破时的NaCl溶液浓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将人工脂双层膜囊泡置于NaCl溶液中,其吸水能力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B. 稀释肾小管上皮细胞悬液时,可选用浓度为150mmol·L-1的NaCl溶液
C. 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置于A点、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A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B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
D. 若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则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量减少,尿量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O点对应的浓度是细胞涨破时的NaCl溶液浓度,纵坐标为细胞体积(V)和初始体积(V0)的比值,若比值>1,则说明细胞吸水;比值=1,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达到动态平衡;比值<1,说明细胞失水皱缩。
【详解】A. 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显著提高水分子的运输速率,若将人工脂双层膜囊泡置于NaCl溶液中,则其吸水能力低于肾小管上皮细胞,A正确;
B. 根据题图,选用浓度为150mmol·L-1的NaCl溶液时,细胞体积(V)和初始体积(V0)的比值=1,说明此时H2O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细胞形态不变,因此可用于稀释肾小管上皮细胞悬液,B正确;
C. 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别置于A点、B点对应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体积(V)和初始体积(V0)的比值都小于1,且A点大于B点,说明B点时细胞失水程度大于A点,因此一段时间后,A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吸水能力应小于B点对应浓度处细胞的吸水能力,C错误;
D. 若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则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量减少,尿量增多,D正确。
5.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C、H、O、N是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必需元素
B. 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其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C. 人若过多地摄入脂肪类食物,可能会诱发动脉硬化
D. 缺铁可能会导致哺乳动物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包括多糖、核酸、蛋白质,其中多糖组成元素有 C、H、O,核酸组成元素有 C、H、O、N、P,蛋白质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S等;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它们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如果人过多地摄入脂肪类食物,缺少运动,就有可能导致肥胖,若多吃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详解】A. 多糖是生物大分子,但是不含有N元素,A错误;
B. 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膜和细胞膜组成成分相似,主要成分都是脂质和蛋白质,B正确;
C. 人若过多地摄入脂肪类食物,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较严重的危害,可能会诱发动脉硬化,C正确;
D.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Fe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Fe会引起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运输氧气的功能减弱,部分细胞可能会出现无氧呼吸,进而导致哺乳动物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D正确。
6.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的部分生理过程,其中①~⑤表示过程或结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过程①发生在核糖体上,该过程中氨基酸的数量与密码子的数量是不对等的
B. 结构②可表示线粒体内膜,反应③中的[H]来自葡萄糖和水
C. 反应③④均会生成ATP,且释放的能量都储存在ATP中
D. 结构⑤可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膜,其上分布有光合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根据反应式可判断,图中①表示脱水缩合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②是线粒体内膜,④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故⑤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膜,据此分析。
【详解】A.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因此氨基酸的数量与密码子的数量是不对等的,A正确;
B. 结构②可表示线粒体内膜,反应③中的[H]来自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过程以及丙酮酸和水反应的过程,因此反应③中的[H]来自葡萄糖和水,B正确;
C. ③呼吸作用中水的生成阶段释放大量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量形式散失,C错误;
D. 结构⑤可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膜,其上分布有光合色素,D正确。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B. 胰岛细胞膜上有胰岛素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
C. 两个相邻的细胞只能通过细胞膜接触来实现信息传递
D. 肝细胞发生癌变可通过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进行初步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的调节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血糖浓度升高,可作用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再作用于胰岛细胞,另外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说明胰岛细胞的细胞膜上有与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①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②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③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会发生改变,产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物质。
【详解】A. 细胞内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有利于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A正确;
B. 胰岛细胞可接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可接受来自下丘脑的神经调节,因此胰岛细胞膜上有胰岛素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和神经递质受体,B正确;
C. 高等植物相邻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C错误;
D. 肝细胞发生癌变后会产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物质,因此可通过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进行初步鉴定,D正确。
8.如图表示在适宜的条件下,两种植物Ⅰ、Ⅱ的光合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光照强度为P时,植物Ⅰ、Ⅱ的O2产生速率相等
B. 若白天光照时间为12h,则平均光照强度需大于N,植物Ⅰ才能正常生长
C. 当光照强度为Q时,限制植物Ⅰ、Ⅱ的光合速率的因素均为光照强度
D. 当光照强度为Q时,光照14h,黑暗10h,植物Ⅰ固定的CO2量为92mg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植物Ⅰ、Ⅱ的呼吸速率分别为2mg·h-1、1mg·h-1,光饱和点分别为Q、P,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据此分析。
【详解】A. 当光照强度为P时,植物Ⅰ、Ⅱ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两者呼吸速率不同,因此植物Ⅰ、Ⅱ的O2产生速率即总光合速率不相等,A错误;
B. 若要植物Ⅰ能正常生长,且白天光照时间为12h,则白天12h有机物的积累量必须至少等于晚上12h有机物的消耗量,因此平均光照强度需大于N,B正确;
C. 当光照强度为Q时,光照强度已经不是限制植物Ⅰ、Ⅱ的光合速率的因素,C错误;
D. 当光照强度为Q时,植物Ⅰ净光合速率为8mg•h-1,光照14h,黑暗10h,植物Ⅰ固定的CO2量即总光合作用强度为14×(8+2)=140mg,D错误。
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内能发生遗传信息的传递
B. 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能释放少量能量并合成少量ATP
C. 线粒体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时,会释放大量能量并合成大量ATP
D. 同一细胞可能同时具有催化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和酒精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一些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和乳酸菌中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详解】A.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中有DNA,能发生遗传信息的传递,A正确;
B. 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不释放能量,也不合成ATP,B错误;
C.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
D. 同一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催化丙酮酸生产乳酸和酒精的酶,D错误。
10.如图是关于细胞周期的示意图(G0期是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反复分裂数次之后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时期、M期为分裂期、G1期为DNA合成前期、S期为DNA合成期、G2期为DNA合成后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为G1→S→G2→M
B.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会将处于G0期的记忆细胞激活
C. S期DNA复制后染色体加倍,为M期的进行提供所需物质
D. 处于G1期的细胞数量远多于M期+G2期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G0期是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反复分裂数次之后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时期,因此细胞周期不包括G0期。由于G0期是有分裂能力的,而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属于暂不分裂细胞,因此其所处的时期为G0期。
【详解】A.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G1、S、G2、M,A正确;
B. 记忆细胞对抗原保持一定的记忆能力,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会将处于G0期的记忆细胞激活,B正确;
C. S期主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M期的进行提供所需物质,但染色体不加倍,C错误;
D. 根据图示,处于G1期的细胞数量远多于M期+G2期的细胞,D正确。
11.下列有关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本一致
B. 细胞分化可能会导致细胞中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C. 癌变的实质是细胞中的多个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的过程
D. 蝌蚪尾部的消失、胎儿手指间细胞的死亡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不同,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也会不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蝌蚪尾的消失、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五指间细胞的消失都属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详解】A.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A正确;
B. 细胞分化后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因此不同细胞中的细胞器种类和数量会不同,B正确;
C.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C错误;
D. 蝌蚪尾部的消失、胎儿手指间细胞的死亡都与细胞凋亡有关,D正确。
12.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受损伤,损伤的线粒体外会出现双层膜而成为“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损伤的线粒体形成的“自噬体”具有四层生物膜
B. 溶酶体降解生成的部分代谢废物会被排出细胞外
C. 溶酶体与自噬体能相互识别后发生融合
D. 溶酶体只能分解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损伤,损伤的线粒体被双层膜包裹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最终导致自噬溶酶体内线粒体被降解,据此分析。
【详解】A. 损伤的线粒体会被双层膜包裹形成的“自噬体”,因此具有四层生物膜,A正确;
B. 内容物被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B正确;
C. 由题意可知,“自噬溶酶体”形成过程中存在识别过程和生物膜的融合,C正确;
D.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D错误。
13.某实验小组在Ta和Tb两个温度条件下,测定了淀粉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催化淀粉完全水解所需的时间,结果如图所示(Ta<Tb,且Ta和Tb均低于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①表示在Ta温度下测定的结果
B. 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淀粉酶的最适pH相同
C. pH=1与pH=13时,淀粉酶的空间结构是相同的
D. 其他条件需要保持一致,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可知,比较淀粉完全水解所需时间,在pH为7时,曲线②所需时间最短,而Ta<Tb,且Ta和Tb均低于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因此曲线②表示的温度为Tb。
【详解】A. 曲线①表示在Ta温度下测定的结果,A正确;
B. 在这两个温度条件下,淀粉酶的最适pH都是7,B正确;
C. pH=1与pH=13时,淀粉酶的空间结构已经被破坏导致变性失活,C错误;
D. 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都要保持一致,以排除干扰,D正确。
14.下列关于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喝酒后,胃液中酒精的浓度越高,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的速率就越快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Na+内流的现象不消耗ATP
C. 细胞外某物质的浓度越高,该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速率就越快
D. 细胞以胞吐方式分泌的物质包括蛋白质和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需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提供能量;大分子物质一般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行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 酒精是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胃液中酒精的浓度越高,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的速率就越快,A正确;
B.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Na+内流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C. 顺浓度梯度运输可能是协助扩散或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运输速率受浓度差影响,此外还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C错误;
D. 细胞分泌蛋白质和神经递质的方式都是胞吐,D正确。
15.油菜为两性花,其雄性不育(不能产生可育的花粉)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基因控制雄性可育,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可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用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前要进行去雄处理
B. 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自交子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
C. 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的自交后代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3
D. 存在两株雄性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植株的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M基因控制雄性可育,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可育),因此M_R_、M_rr、mmrr为可育,mmR_为不可育,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意,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实验前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A错误;
B. 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自交,子代都含有rr,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因此子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B正确;
C. 根据题意,基因型为mmRr的雄性植株不可育,不能产生可育花粉,不能自交,C错误;D. 根据题意,雄性可育植株基因型有M_R_、M_rr、mmrr,若要使后代均为雄性不育,则子代必须都为mmR_,可知不存在两株雄性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后代均为雄性不育植株的情况,D错误。
16.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其中R1基因控制红色,R2基因控制黄色,R3基因控制绿色。现有绿色雄性鹦鹉和黄色雌性鹦鹉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绿色雌性︰红色雌性︰绿色雄性︰红色雄性=1︰1︰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界中的鹦鹉存在6种基因型
B.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C. 3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R3>R1>R2
D. 红羽雄性和黄羽雌性的杂交后代可根据羽色判断鹦鹉性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绿色雄性鹦鹉(ZR3Z_)和黄色雌性鹦鹉(ZR2W)杂交,子代出现绿色雌性(ZR3W)、红色雌性(ZR1W)、绿色雄性(ZR3Z_)、红色雄性(ZR1Z_),根据子代有红色雌性(ZR1W),说明绿色雄性鹦鹉为ZR3ZR1,绿色R3对红色R1是显性;据此可知子代红色雄性为ZR1ZR2,说明红色R1对黄色R2是显性,故3个复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R3>R1>R2。
【详解】A. 3个复等位基因控制该种鹦鹉羽色的基因组合共9种,其中雌性3种,雄性6种,A错误;
B.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
C. 据分析可知,3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R3>R1>R2,C正确;
D. 红羽雄性(ZR1ZR1或ZR1ZR2)和黄羽雌性(ZR2W)杂交,如果ZR1ZR1和ZR2W杂交,后代全是红色(ZR1ZR2、ZR1W),无法根据羽色判断其子代的性别,D错误。
17.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哺乳动物体内,某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某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有由2个中心粒组成的2个中心体
B. 这三对等位基因均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C. 该变化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遗传信息均发生了改变
D. 该细胞产生基因型为AbD的卵细胞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等位基因A、a和D、d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若不发生交叉互换,该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可能是ABD或abd,但由于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该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可能是AbD或ABD或abd或aBd。
【详解】A. 初级卵母细胞中有2个中心体,由4个中心粒组成,A错误;
B. 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等位基因并不都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B错误;
C. 该变化导致4条单体中的2条单体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因此产生的子细胞中遗传信息不一定发生了改变,C错误;
D. 4条单体中只有1条单体上携带AbD,因此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着丝粒的分裂,最终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1个卵细胞,其中卵细胞基因型为AbD的概率为1/4,D正确。
18.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该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受等位基因A、a控制,果肉黄色和白色受等位基因E、e控制。某实验小组让有毛黄果肉雌株和无毛白果肉雄株杂交,所得F1杂交得到F2。F1和F2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 F1 F2
雌株 有毛黄果肉 有毛黄果肉 有毛黄果肉(156)︰无毛黄果肉(51)
雄株 无毛白果肉 有毛黄果肉 有毛黄果肉(77)︰无毛黄果肉(27)︰有毛白果肉(76)︰无毛白果肉(26)
A.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F1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XEXe、AaXEY
C. F2的有毛黄果肉雌株中杂合子占5/6
D. 若让F2的有毛黄果肉雌株与有毛黄果肉雄株杂交,子代会出现无毛白果肉雌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显示,亲本为有毛黄果肉♀、无毛白果肉♂,F1雌性都是有毛黄果肉,可知有毛对无毛为显性;F2雌性中有毛:无毛=3:1,雄性中有毛:无毛=3:1,因此控制果皮有毛和无毛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F2雌性中全为黄果肉,雄性中黄果肉:白果肉=1:1,可知黄果肉对白果肉为显性,推测控制果肉黄色和白色的等位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亲本为AAXEXE、aaXeY,F1为AaXEXe、AaXEY。
【详解】A. 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 据分析可知,F1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XEXe、AaXEY,B正确;
C. F2的有毛黄果肉雌株为A_XEX_,其中纯合子占1/3×1/2=1/6,杂合子占5/6,C正确;
D. 无毛白果肉雌株为aaXeXe,若让F2的有毛黄果肉雌株A_XEX_与有毛黄果肉雄株A_XEY杂交,子代雌株必为XEX_,不会出现无毛白果肉雌株,D错误。
19.线粒体DNA(mtDNA)上有A、B两个复制起始区,当mtDNA复制时,A区首先被启动,以L链为模板合成H′链。当H'链合成了约2/3时,B区启动,以H链为模板合成L'链,最终合成两个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mtD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能指导合成有氧呼吸酶
B. mt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H'链和L'链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C. H链与L链的复制有时间差,当H'链全部合成时,L'链只合成了1/3
D. 当一个复制周期完成时,由H链和L'链构成的子代DNA分子滞后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线粒体DNA为环状双链DNA分子,所以动物细胞线粒体DNA未复制前含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由于H链和L链是互补的,所以催化合成的H'链和L'链也是互补配对的。
【详解】A. 据图可知,线粒体DNA为环状,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 mt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H'链的模板是L链,L'链的模板是H链,H链和L链互补,故H'链和L'链的碱基也能互补配对,B正确;
C. H'链合成约2/3时,启动合成新的L'链,所以当H'链完成复制的时候,L'链复制完成了约1/3,C正确;
D. L'链的合成滞后,当一个复制周期完成时,由H链和L'链构成的子代DNA分子也滞后形成,D正确。
2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C.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1开始选种,因为从F1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D.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 基因突变并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如AA突变成Aa,B错误;
C. 杂交育种一般从F2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C错误;
D. 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
21.下图表示玫瑰红和红富士两种品系的苹果,在果实发育期间果肉和种子内生长素含量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
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
C. 生长素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从而给细胞传递信息
D. 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一般产生于顶芽、幼叶、胚和发育的种子中,根据题图,玫瑰红苹果在7-15周种子内生长素含量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在9-17周中也明显增加,红富士苹果生长素在种子内和果肉内含量变化趋势也类似,且果肉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比种子中生长素含量的变化滞后一些,说明生长素从发育的种子向果肉等其他部位运输。
【详解】A. 玫瑰红苹果的种子内的生长素含量在第9周后上升较快,与此同时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也在同一时间明显增加;在果肉中生长素含量较高的第15-17周,种子中生长素含量明显下降,说明种子合成的生长素在果实发育初期会向其他部位扩散,A正确;
B. 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增加能有效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B正确;
C. 生长素是激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C错误;
D. 由图可知,不同品系苹果的果肉中生长素含量不同,很可能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对生长素的浓度需求不同,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两种苹果品系果实发育的促进效果可能不同,D正确。
2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的变化
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减弱
C. 人体大量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排尿量减少
D. 人成年后身高稳定不再增长,垂体不再分泌生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该激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的作用。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量增多,它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详解】A.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A正确;
B. 健康人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增加,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减弱,B正确;
C. 人体大量失水时,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正确;
D. 人成年后垂体也会分泌生长激素,D错误。
23.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
B. 人若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
C. 效应T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另外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起到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T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转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过敏反应属于异常的体液免疫,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 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
B. 注射抗毒血清(抗体)可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
C. 效应T细胞可以由T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C错误;
D.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
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D. 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限制,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馈调节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都存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变化能体现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影响动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食物和栖息空间,而食物和栖息空间是由植物提供的。黑光灯发出紫外光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因为这些昆虫对紫外光敏感,没有这种特性的昆虫不能被捕获。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K值会上升。
【详解】A. 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可见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 森林中同一位置的食物有限,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会因争夺食物发生种间竞争,因此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竞争,B正确;
C. 黑光灯只能用于调查农田里趋光性的昆虫,没有趋光性的昆虫不能捕获,因此不能用于探究该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C错误;
D. 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正确。
25.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如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关系
B. 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
C. h属于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 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能量+未被利用能量。据图分析,a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草鱼摄入的能量,c表示草鱼同化的能量,f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h表示粪便,i表示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
【详解】A. 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属于同种物种,存在种内斗争关系,A正确;
B. 正常情况下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只能从草鱼获取,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但根据题图,次级消费者的能量除了来源于草鱼,还有一部分来自饲料,因此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小于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B错误;
C. h是草鱼粪便中能量,属于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 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没有全部利用,还有部分未利用的能量,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为研究NO对干旱环境中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科研人员在O2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进行了有关实验,结果如左下表所示。实验后,检测各组萌发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处理方式 第5天种子萌发率(%)
1组 对照 91.00
2组 PEG-6000 65.02
3组 PEG-6000+NO 76.30
(1)比较表中1、2组实验结果可知,干旱环境能_________;综合比较1、2、3组实验的结果可知________。
(2)分析上图,可推测NO能________,最终使得萌发种子内的葡萄糖含量升高。
(3)萌发种子细胞中的葡萄糖能在_________(结构)中合成纤维素,用于形成新的细胞壁;葡萄糖能用于_________(生理过程),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该过程产生的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
【答案】 (1). 抑制种子萌发 (2). NO能提高干旱环境下种子的萌发率,但仍低于对照组的 (3). 提高干旱环境下萌发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 (4). 高尔基体 (5). 细胞呼吸 (6). 少数能量贮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环境进行有关实验,根据表格数据,1组和2组相比,说明干旱可降低种子的萌发率;2组和3组相比,说明NO可提高干旱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结合柱状图中淀粉酶活性可知,对照组中淀粉酶活性最高,其次是施加NO处理组,干旱处理组酶活性最低,说明NO提高干旱条件下种子萌发率原因可能是提高了淀粉酶活性。
【详解】(1)比较表中1、2组实验结果可知,干旱环境能抑制种子萌发;综合比较1、2、3组实验的结果可知NO能提高干旱环境下种子的萌发率,但仍低于对照组中的种子萌发率。
(2)分析题图,推测NO能提高干旱环境下萌发种子中淀粉酶的活性,最终使得萌发种子内的葡萄糖含量升高。
(3)合成纤维素的场所在高尔基体,纤维素用于形成新的细胞壁;葡萄糖能用于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中只有少量能量贮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点睛】本题以研究NO对干旱环境中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为背景,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27.某科研小组为研究高温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将甲、乙两种植物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1所示。图2表示在25℃环境中,光照强度对这两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在40℃环境中,植物甲的光合速率降低主要是由于其光能捕获率大幅度下降,导致________受到了限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那么将其移入40℃环境中培养后,能否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________。在光照强度为D时,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其原因是________。
(3)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作为植物光能利用率的判断指标。经研究发现,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可通过________实验验证该结论,预期结果是________。
【答案】 (1). 光反应 (2). 气孔导度下降,该植物吸收的CO2量减少,导致暗反应受限 (3). 不能 (4). 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CO2的速率较快 (5).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6). 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纵坐标表示处理后占处理前的比例,可知在40℃环境中,甲、乙两组植物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光能捕获率都降低,其中甲组的光能捕获率下降幅度最大,乙组的气孔导度下降幅度最大。分析图2,在25℃环境中,甲乙植物的呼吸速率都是1,光补偿点都是A,但乙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比甲植物低。
【详解】(1)据图1分析,在40℃环境中,植物甲的光能捕获率大幅度下降,导致光反应受到了限制,因此植物甲的光合速率降低;植物乙的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气孔导度下降,引起植物吸收的CO2量减少,导致暗反应受限。
(2)据图2可知,在25℃环境中,植物甲、乙的光补偿点(A)相等,但将其移人40℃环境中培养后,则不能判断这两种植物的光补偿点的关系。在光照强度为D时,已经达到甲乙植物的光饱和点,两种植物细胞间CO2浓度均远低于空气中CO2浓度,原因是此时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强,消耗细胞间CO2的速率较快。
(3)叶绿素b呈黄绿色,叶绿素a呈蓝绿色,若要观察植物中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是否降低,可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两种色素带的宽度来检验;若高温可降低植物的叶绿素b/叶绿素a的值,则高温组的滤纸条上黄绿色的色素带宽度与蓝绿色的色素带宽度的比值小于对照组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识记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8.兴奋型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动机与奖赏、学习与记忆、情绪与智商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神经冲动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________中,多巴胺________(填“是”或“不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
(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________,毒品可卡因会导致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而获得愉悦感,其作用机制是________。
(3)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会使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进而被________(结构)吞噬消化。若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答案】 (1). 突触小泡 (2). 不是 (3). 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 (4). 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 (5). 溶酶体 (6). 增强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多巴胺转运体位于突触前膜上,根据箭头方向可判断出该转运体的作用是将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重吸收,而可卡因可与该转运体结合,导致多巴胺重吸收的速率降低,据此可知,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运输进入突触小体内,而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从而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详解】(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多巴胺转运体是用于多巴胺的重吸收过程,因此多巴胺不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
(2)据图分析,多巴胺发挥作用后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而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从而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
(3)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会使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进而被溶酶体吞噬消化。若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增多,使得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题干,正确理解图示的原理和作用机制,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分析、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29.果蝇的翅型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野生长翅果蝇群体中出现了两种隐性突变体即小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现有纯合小翅果蝇、纯合残翅果蝇的雌雄个体(现有的纯合小翅果蝇和残翅果蝇互不包含对方的隐性突变基因)若干。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小翅果蝇和残翅果蝇两种突变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的基因控制的,即控制小翅、残翅和长翅的基因是一组复等位基因。请你利用上述材料,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写出杂交组合和支持上述判断的预期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取若干只纯合的小翅雌蝇和纯合的残翅雄蝇杂交,所得F1中雌蝇均表现为长翅,雄蝇均表现为小翅。让F1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所得F2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小翅︰残翅=3︰3︰2。
①控制果蝇小翅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X”或“Y”)染色体上,小翅基因和残翅基因在遗传过程中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当果蝇中同时含有小翅和残翅两种基因,且不含长翅基因时,其表现型是________。若让F2的小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让纯合的小翅果蝇和纯合的残翅果蝇杂交,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若子代均为小翅果蝇或残翅果蝇,不出现长翅果蝇,则说明该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 (2). X (3). 遵循 (4). 残翅 (5). 小翅︰残翅=8︰1
【解析】
【分析】
用纯种小翅雌果蝇与纯种残翅雄果蝇杂交,F1中雌蝇全为长翅,雄蝇全为小翅,相关性状在雌雄性果蝇中差别很大,推测控制长翅、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B、b表示;由于后代中雌性都表现为长翅,这是由于从父本遗传了一个显性基因,即长翅、小翅中显性性状是长翅,故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据此分析。
【详解】(1)已知亲本都是纯合体,若控制小翅、残翅和长翅的基因是一组复等位基因,则亲本杂交后子代应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因此可如下设计实验:让纯合的小翅果蝇和纯合的残翅果蝇杂交,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若子代均为小翅果蝇或残翅果蝇,不出现长翅果蝇,则说明该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
(2)某实验小组取若干只纯合的小翅雌蝇和纯合的残翅雄蝇杂交,所得F1中雌蝇均表现为长翅,雄蝇均表现为小翅,与(1)中假设不符,说明受两对基因控制。F1中雌蝇全为长翅,雄蝇全为小翅,雌雄中性状差别明显,故推测控制长翅、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B、b表示;由于后代中雌性表现为长翅,这是由于从父本遗传了一个显性基因,即长翅、小翅中显性性状是长翅,故推测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让F1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所得F2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小翅︰残翅=3︰3︰2,(长翅+小翅):残翅=3:1,且F1中均无残翅,推测控制残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为隐性基因,设为a。据此可推测亲本纯合的小翅雌蝇和纯合的残翅雄蝇分别为AAXbXb、aaXBY,F1为AaXBXb、AaXbY,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果蝇A_:aa=3:1,XB_:(XbXb+XbY)=1:1,A_XB_(长翅):A_(XbXb+XbY)(小翅):aa__(残翅)=3:3:2,可知有aa即表现为残翅。
①翅型在雌雄果蝇之间的比例有差别,属于伴性遗传,因此控制果蝇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小翅基因和残翅基因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当果蝇中同时含有小翅和残翅两种基因且不含长翅基因时即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Y),,其表现型是残翅。F1为AaXBXb、AaXbY,F2中小翅雌雄果蝇为A_XbXb、A_XbY,让F2的小翅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代中aa=2/3×2/3×1/4=1/9,A_=8/9,A_(XbXb+XbY):aa(XbXb+XbY)=小翅︰残翅=8:1。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首先能够根据题干中杂交的结果判断性状的显隐性,从而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再利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0.某小组从发酵的豇豆中提取发酵液,进行菌种培养并分离,得到了三个品系的乳酸菌菌株,编号后分别接种在四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并统计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 Ⅱ Ⅲ Ⅳ
1 289 251 103 95
2 275 201 95 60
3 242 169 78 32
(1)在分离菌株的四种培养基中都有水、无机盐、________等营养物质,其中的无机盐包括适量的NaCl溶液,NaCl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答出两点)。
(2)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化菌株的关键,该技术能防止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也能________。分离纯化菌株时要进行梯度稀释,目的是________。
(3)据表分析,在Ⅰ~Ⅳ号培养基中,用________号培养基培养菌株的效果最好,理由是________。
(4)临时保存上述三种菌株,应将菌种先接种到试管的________上进行培养,然后置于4℃冰箱中保藏。
【答案】 (1). 碳源、氮源 (2). 为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无机营养;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 (3). 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4). 将浓度较高的乳酸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5). Ⅰ (6). 在Ⅰ号培养基上,三种菌株的菌落数都最多 (7). 固体斜面培养基
【解析】
【分析】
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可以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污染,为防止杂菌污染需要对实验室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实验操作应该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接触。分离纯化乳酸菌时,首先需要用无菌水对泡菜滤液进行梯度稀释,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乳酸菌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详解】(1)在分离菌株的四种培养基中都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其中的无机盐包括适量的NaCl溶液,NaCl溶液的作用是为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无机营养、维持渗透压。
(2)无菌技术是获得纯化菌株的关键,该技术能防止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也能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小组要从豇豆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分离纯化菌株时要进行梯度稀释,目的是将浓度较高的乳酸菌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容易形成单个的菌落。
(3)据表分析,Ⅰ~Ⅳ号培养基中,在Ⅰ号培养基上,三种菌株的菌落数都最多,因此用Ⅰ号培养基培养菌株的效果最好。
(4)临时保存上述三种菌株,应将菌种先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置于4℃冰箱中保藏。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学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无菌技术,保藏菌种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对知识点综合把握和运用的能力。
31.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制备鼠源性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是检测狂犬病病毒、治疗狂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狂犬病病毒的RRIG蛋白免疫小鼠,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检出________的抗体,则说明小鼠产生了免疫反应。再从小鼠脾细胞中获取________,然后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2)在细胞融合完成后,需要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使________都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
(3)得到的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出RRIG蛋白,原因是单克隆抗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4)在体外大量获取鼠源性抗狂犬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途径是________。
【答案】 (1). 抗RRIG蛋白 (2). B淋巴细胞 (3).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 (4). 无限增殖且能产生专一性抗体 (5). 特异性强 (6). 灵敏度高 (7). 将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从培养液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解析】
【分析】
对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小鼠体内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杂交瘤细胞集合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特点,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对上述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详解】(1)用狂犬病病毒的RRIG蛋白免疫小鼠,会引起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检出抗RRIG蛋白的抗体,则说明小鼠产生了免疫反应。再从小鼠脾细胞中获取B淋巴细胞,然后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2)在细胞融合完成后,需要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使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能无限增殖且能产生专一性抗体。
(3)得到的单克隆抗体能准确地识别出RRIG蛋白,原因是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性。
(4)在体外大量获取鼠源性抗狂犬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途径是将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从培养液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的能力。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yMq_ylQd-RP5uo9ruX8tAA 提取码: f5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