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无主型
心态快照:这类家长往往感觉到压力很大,过于关注孩子成绩,情绪很不稳定,晚上睡不踏实,经常坐立不安,心总悬在半空,特别容易疲劳。
现场还原:王女士的女儿今年在某重点高中读高三,虽说孩子成绩不差,可也不太稳定,时好时坏。王女士想请家教为孩子辅导功课,可孩子不反对也不配合,家教进行了半个月就被迫中止了。她想和孩子好好沟通,帮助她减压,谈话经常在良好的氛围下开始,谈着谈着就会以争吵结束。每次有同学打电话给女儿,王女士就像查户口一样盘根问底,要是男生更要追问。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询问学校发生了哪些事。哪怕是平时的一个小测验,都得询问成绩和排名,要是成绩下降就逼问为什么。每次做饭都问想吃什么,吃完饭还要问饭菜可不可口。王女士很辛苦,虽然一直在尽力地做好“后勤部长”,但女儿却越来越倦怠。
专家建议:六神无主的主要症结在于家长思路不清晰,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心态,往往事倍而功半。首先,家长要和子女探讨,自己曾经做过的哪些事,让孩子有受益的体会。孩子认可的继续坚持,孩子不认可的要考虑能否放弃。其次,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能仅仅凭自己想象,需要在真正了解原因并得到孩子认同的情况下再采取措施。最后,身教胜于言传。情绪不稳定的家长不会带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所以高三家长自己要先减压,这样带给孩子的压力也才会变小。
隐语强迫型
心态快照:此类型家长典型特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口头上讲不给孩子施加任何压力,但其行为却让孩子时时刻刻都感到压力。此类型家长的子女体验到的压力最大。
现场还原:自从升入高三,刘天杨发现自己的生活有点乱。首先,妈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职照顾他的生活。家务不让动手,水果送到嘴边,放学门口迎接,意见无条件接受,要求无条件满足,不惜重金买教辅、请家教,整理状元的“学习宝典”,并托人四处搜集重点高中的模拟试题。妈妈还经常上网看博客、写博客、回帖,不停地给我讲她看到的励志故事……哎,虽然妈妈并没有强迫我看她搜集的资料,也没有给我设定分数线,虽然她说“考不好算我的,考得好算你的”,但我却感觉身上似有千斤重担,我经常想象高考失利后母亲哀怨的眼神,心情无比沮丧……
专家建议:隐语强迫型的潜台词是“我做了这么多,你看着办吧”,这种做法多半会引发孩子的内疚情绪,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内疚是人类情感中最有力也最具破坏性的情绪,感到内疚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进而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失去了自信。父母面对高三的孩子,应该和往常一样,除了给孩子补充营养,没必要太刻意。
严加看管型
心态快照:此类型家长往往会制定很多“规矩”要求孩子无条件遵守,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要求,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致性和计划性,此类型家长与子女缺乏情感交流,在四种类型中亲子关系最不好。
现场还原: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高三就像进了监狱,除学习之外的一切行为都被禁止,没有一丝自由的时间。禁止上网、禁止看电视、禁止看课外书、禁止和异性来往……每天只要我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妈妈就发话了。“阳阳,先去把书桌上的模拟题做了,我刚搞到的,做完我们再吃饭。”吃饭时,我想对父母讲讲学校发生的趣事,往往刚开头,就会被爸爸打住:“你管那些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硬道理,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就剩不到一年的时间了,得抓紧时间学习!”现在,我感觉天空都是黑颜色的,心里虽然也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根本无法静心更不可能专心,我经常拿着书坐在书桌前发呆。
专家建议:父母望子成龙,总要求孩子比自己强,但往往会忽略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父母应先了解孩子哪个方面的能力强,再设置环境以发展孩子长处。如果一味依靠强行管制,忽视孩子需求,片面强调价值,本末倒置的结果只能是阻碍而不是促进成绩提高。首先尊重孩子的需求,才能使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和关爱,产生积极的情绪。
撒手不管型
心态快照:此类型家长对子女的学业不严加要求,一切随其自然;对子女的需求与欲望不刻意限制;对子女的行为表现,不刻意制定规范。如子女犯有过失,父母一样很少作为,既不严加责备,也不温和劝诫。
现场还原:进入高三后,同学们变得匆匆忙忙,我倒是自由自在。我对高考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去年期末考试,有很多以前学习没我好的同学都超过我了。老师为此还找我谈心。她认为我很聪明,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复习,争取在最后一年让成绩再提升一个台阶。可我真的没什么感觉。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我,但他们对我一直很放心也很信任。他们从不过问我的成绩,也基本不拒绝我的要求。我爱我的父母,可是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都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每天上学都有人接送,我还是隐隐有些羡慕的。
专家建议:受这类家长的影响,孩子往往会产生几个不利于学习的因素:一是学习动机较弱;二是缺乏目标;三是自信心较低。建议此类型父母一定要增加对高考的关注度,虽然说高考的成绩并不一定决定孩子的出路,但备战高考的经历却能能磨练孩子的意志。二是不能一味无条件地“爱”孩子。爱的施予应该是有条件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行为及适应环境。当然这个爱的条件需以孩子能力为基础。只有有条件的“爱”,才会让孩子懂得珍惜,才会有“被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