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半个多月了,要是工作还定不下来,估计是真要离婚的。”电话那头,王峰连连叹气。
王峰是青海省大通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见习教师。从2012年12月开始,他就没领到过1分钱的薪酬。7个多月过去了,本来不多的积蓄早已告罄。万般无奈之下,他不得不白天在学校里上课,晚上跑到35公里外的西宁夜市摆地摊卖鞋、卖包。每天下午5点半从学校下班后,便匆忙赶往西宁,早上6时再赶回学校。
“情况好点的话,一晚上能赚几十块钱,有时候连张都开不了。从大通往返一趟西宁,光车票就要20多元。”王峰无奈地说。
王峰陷入人生从未有过的迷惘:这个有点“鸡肋”意味的教师岗位还要不要干?
事实上,不止王峰一个人是这样,和他一起见习的24名大学毕业生7个多月内都没领到过1分钱的工资。他们都是2010年参加了青海省见习岗计划考试后担任大通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
从2010年起,为缓解教师紧缺现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海省决定选聘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中小学[微博]和中等职业学校见习工作。
同年,根据青海省人事厅《青海省教师见习岗计划实施方案》,大通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5名中等职业学校见习岗教师。
按照计划规定,见习岗教师见习期限为两年,见习期计算工龄。见习期内每月按1250元发放岗位补贴,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学校可根据其教学业绩及岗位设置情况择优推荐。
2010年,大学本科毕业的马军霞报考了大通县教育局招聘职业学校见习岗教师,她满怀欣喜地通过了考试。
“我是大通县本地人,又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两年的见习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跳板。”马军霞回忆说。
马军霞每天努力工作,两年间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争取见习期满后,谋一个不错的去处。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2012年11月合同期满之后,她等来的不是择优重新选择工作,而是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学校和县教育局只是让她继留任教学,岗位补贴却停发了。
马军霞告诉记者,关于他们的就业去向,学校和县教育局至今没给出明确的解释和答复。
“工资停发3个月后,老师们有了情绪,学校领导就开会做思想工作,教育局的领导,县长、副省长都曾来开过座谈会,但就是不见问题解决。”马军霞说。
马军霞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座谈会,得到的回应千篇一律——领导要他们安心工作,相信政府会给他们解决问题,“可现在都过去7个月了,结果看似依然遥遥无期”。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大通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进业表示:“各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在积极商讨对策,争取早点给见习岗教师一个满意的交代。”
“政策里提到每月发放1250元的岗位补贴,实际我们拿到手的是876元。”王峰说。本来就不高的岗位补贴,扣除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所剩无几。
尽管见习期微薄的薪水根本不够维持生活,但好歹生活是有盼头的——“本想见习期限两年满后工作转正,就能享受和其他在职教师一样的待遇。”王峰说。
自从去年12月停发了补贴,25名见习教师彻底断了经济来源。有教师去办理失业保险,结果不被受理,理由是他们依然在学校上班,不算失业。
先后接受采访的数位教师相继表达了他们的困境:已婚男教师要靠妻子养活,整个家庭失去了往日的笑声,变得不再和睦。已婚女教师则完全依赖丈夫,未婚教师只好啃老。
“可是这要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啊?”一名教师说。
万般无奈之下,25名见习教师也曾踏进县信访局的大门。信访局领导答复他们,会找相关领导商量对策。结果,他们等来的却是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最后被校领导给“提溜了回去”。
“学校教师走掉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何况又是一年招生季,如果我们连教师的工作都解决不了,我们学生的就业怎么办,招生时都没有说服力。”王进业说。
“为了稳定教师情绪,学校打算先筹集点钱,给教师们先发两个月的补助。”王进业说。
7月3日,记者拨通了青海省大通县教育局局长李承宽的电话。李承宽表示,“问题已经解决了,见习岗位教师的待遇不变,从2012年12月算起,续约1年。县财政将拿出50万元,月底前全部兑现拖欠的工资。”
在回答记者有关造成工资拖欠的原因时,李承宽说:“这是全省的事情,不是一个县的事情,政策没有延续(造成的)。其他县不缺教师,我们缺。”
李承宽表示,关于下一步25名见习岗位教师的去向问题,还要等待省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