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QByMjg
一、解答题(共20小题,满分30分)
1.(1.5分)下列哪一项既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结构,又属于种群的基本单位( )
A. 蓝球藻 小球藻 黑藻
B. 乳酸菌 酵母菌 大肠杆菌
C. 洋葱 青蛙 小鼠
D. 烟草花叶病毒 土壤农杆菌 肺炎双球菌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些层次.由此可见,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解答: 解:A、黑藻为多细胞生物,属于个体层次,A错误;
B、乳酸菌、酵母菌、大肠杆菌均为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B正确;
C、洋葱、青蛙、鼠均为个体层次,C错误;
D、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明确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5分)有关细胞学说的建立,正确的是( )
A. 该学说认为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的
B. 施旺和施莱登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即“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C. 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该学说认为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解答: 解:A、细胞学说指出动植物是由细胞及细胞产物构成的,A错误;
B、施旺和施莱登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则是魏尔肖提出的,B错误;
C、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C正确;
D、细胞学说未指出生物分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明确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识记虎克和魏尔肖两位科学家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贡献.
3.(1.5分)(2013•安徽模拟)下表所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A 遗传物质 拟核为DNA;细胞质为RNA 细胞核和细胞质均为DNA
B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遗传信息表达 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同地点进行 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
D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布在拟核和细胞质中的质粒中;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中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类型的变异.
解答: 解:A、原核细胞拟核中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均为DNA,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中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原核细胞不适用,B错误;
C、由于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同地点进行;而真核细胞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C正确;
D、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异同点方面的知识,包括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变异类型等方面,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为DNA;明确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识记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等.
4.(1.5分)有关氨基酸和肽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均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B. 肽链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具有多样性
C. 氨基酸结合形成肽链的场所是核糖体,而肽链形成蛋白质的场所不是核糖体
D. 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与R基有关,不同肽链理化性质的差异也与R基有关
考点: 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肽链的多样性与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有关.
3、氨基酸结合形成肽链的场所是核糖体,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初加工,包括新生肽链的折叠和装配、糖基化等.
4、氨基酸与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团的不同.
解答: 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A正确;
B、肽链具有多样性与组成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均有关,B错误;
C、氨基酸结合形成肽链的场所是核糖体,而肽链形成蛋白质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修饰和加工,C正确;
D、结构决定性质和功能,氨基酸的不同与R基团的不同有关,不同肽链理化性质的差异也与R基有关,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和蛋白质的形成的知识,对于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1.5分)有关R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RNA的全称是核糖核苷酸
B. 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也能储存或传递遗传信息
C. RNA分子内的碱基之间不可能通过氢键配对
D. 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处理细胞,可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考点: 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分析: 1、核酸分为两种,即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依次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2、RNA包括tRNA、mRNA和rRNA,其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rRNA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
3、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是DNA呈绿色,吡罗红可使RNA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解答: 解:A、RNA的全称为核糖核酸,A错误;
B、RNA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过程中需要以mRNA为模板、需要tRNA转运氨基酸),也能储存或传递遗传信息,B正确;
C、RNA分子内的碱基也可能通过氢键配对,如t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该结构中碱基通过氢键配对,C错误;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处理细胞,可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RNA的分子组成和种类、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要求考生识记RNA的种类及作用;识记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1.5分)某生物细胞内可进行“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纤维素”的反应,有关该生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中贮存淀粉的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该生物的细胞中含有大液泡
C. 该细胞合成的纤维素会被囊泡包裹并运输到细胞外
D. 淀粉不能被细胞直接吸收,而麦芽糖则可以
考点: 糖类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淀粉是植物中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多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
解答: 解:A、细胞中能合成纤维素,说明属于植物细胞,但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即不一定合成叶绿体,A错误;
B、细胞中能合成纤维素,说明属于植物细胞,但不一定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即不一定含有液泡,B错误;
C、该细胞合成的纤维素会被囊泡包裹并运输到细胞外,组成植物细胞壁,C正确.
D、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多糖,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都不能被直接吸收,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糖类的种类和分布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图解中物质变化确定该过程发生在植物细胞中;同时识记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识记二糖的组成等有关知识.
7.(1.5分)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的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的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温度在0~15℃范围内,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B. 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测:温度在0~15℃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会增加
C. 大约18℃时,细胞膜的流动性最强
D. 图中数据说明融合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但没有证明膜上脂质是否可以运动
考点: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 根据曲线可以得出:在0到1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嵌合体几乎不变;在15到3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的嵌合体越来越多.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 解:A、据图分析可知,温度在0~15℃范围内,细胞膜的流动性没有明显的变化,A正确;
B、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测:温度在0~15℃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延长,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会增加,B正确;
C、18℃以后,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强,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加,C错误;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膜蛋白是可以运动的,但没有证明膜上脂质是否可以运动,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有效分析,准确得出结论的能力.
8.(1.5分)(2013•滨州一模)据报道,一种称作“瘦素穿肠蛋白”的药物治疗肥胖,可口服使用,以减轻肥胖症患者肌肉注射的痛苦.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该药物最可能的方式为( )
A. 渗透作用 B. 胞吞 C. 协助扩散 D. 主动运输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渗透作用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的扩散.
胞吞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如白细胞吞噬细菌.
协助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特点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
解答: 解:根据题意中该药物是“瘦素穿肠蛋白”是蛋白质,属于生物大分子,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渗透作用、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均指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运输方式,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四种物质运输方式的特点.
9.(1.5分)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都通过脱水缩合而合成,合成时需要模板mRNA
B. 同一个体内,各种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是相同的
C. 催化物质反应后,不会被降解,可继续行使催化作用
D. 能使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减少,使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迅速进行
考点: 酶的概念;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和方向.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不同的酶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是不相同的.
解答: 解:A、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蛋白质类的酶都通过脱水缩合而合成,合成时需要模板mRNA,RNA类的酶需要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
B、同一个体内,不同的酶的最适温度和pH不一定相同,B错误;
C、酶是生物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性质和数量不变化,即催化物质反应后,不会被降解,可继续行使催化作用,C正确;
D、酶通过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能来行驶其催化作用,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和方向,不能催化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知识,对酶的本质及催化作用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0.(1.5分)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参与ATP形成的元素与组成DNA的元素种类完全相同;
②在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的囊状结构到叶绿体基质;
③若在光补偿点时,继续增强光照其它条件不变,则光反应ATP合成速率加快,暗反应消耗ATP的速度不变;
④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ATP的有关知识.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
解答: 解:①ATP和DNA的组成元素均包括C、H、0、N、P,①正确;
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ATP,暗反应阶段消耗ATP,故ADP的运动方向由叶绿体的基质到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薄膜,②错误;
③若在光补偿点时,继续增强光照其它条件不变,则光反应ATP合成速率加快,暗反应消耗ATP的速度也加快,③错误;
④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④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脂肪是生物体中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是生物体中主要的能源物质,ATP是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11.(1.5分)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B. 甲、乙组右管液面均无变化,而葡萄糖被消耗,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C. 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D. 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酵.
解答: 解:A、若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乙组液面高度不会变化,A错误;
B、甲组右管液面无变化,说明不消耗氧气,乙组右管液面无变化,说明不产生二氧化碳,而葡萄糖被消耗,因此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B正确;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微生物呼吸消耗氧气,乙组右管液面无变化,说明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等于O2消耗量,因此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乙组装置内放的是蒸馏水,那么乙组右管液面变化是锥形瓶内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有一定难度,第一,要清楚NaOH溶液的作用;第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酒精发酵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乳酸发酵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
12.(1.5分)科学家用含15N的硝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并追踪蚕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数据如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AC或CE,共19.3h
B. 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
C. 蚕豆根尖细胞中DNA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有0~2h、19.3~21.3h、38.6~40.6h
D. 基因重组可发生在19.3~21.3h
考点: 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0~2h、第19.3h~第21.3h、第38.6h~第40.6h都表示分裂期;第2h~19.3h、第21.3h~第38.6h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第2h~第21.3h即BD、第21.3h~第40.6h即DF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解答: 解:A、蚕豆根尖细胞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为BD或DF,共19.3h,A错误;
B、高尔基体可形成细胞壁,线粒体提供能量,二者在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活动旺盛,B正确;
C、蚕豆根尖细胞中DNA的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为分裂间期,第2h~19.3h、第21.3h~第38.6h,C错误;
D、蚕豆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无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直线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直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3.(1.5分)许多动物具有再生能力,例如,壁虎被天敌追赶紧迫时,能断尾而逃,一段时间后,又重新长出一条尾巴;海参遇到敌害时,把内脏全部抛出,以转移敌害的注意力,而趁机逃之夭夭,约50天后,可再生出一副新的内脏.下列关于再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再生过程中没有细胞的凋亡
B. 再生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再生能力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再生过程是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综合作用的结果
考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有利的,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生物体不利.
解答: 解:A、再生过程中也有细胞的凋亡,A错误;
B、再生是特定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再生能力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再生过程是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综合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和凋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4.(1.5分)据图分析(N代表染色体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过程需要激素调节
B. 细胞Ⅲ只有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成熟卵子
C. Ⅱ、Ⅲ和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D. 培育转基因动物应选择细胞Ⅳ作为受体细胞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细胞Ⅰ为卵原细胞,细胞Ⅱ为经过复制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Ⅲ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Ⅳ是经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受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据此解题.
解答: 解:A、据图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需要促性腺激素处理,A正确;
B、图中看出次级卵母细胞在精子的作用下才能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成熟的卵细胞,从而形成受精卵,B正确;
C、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而Ⅳ是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因此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C错误;
D、动物基因工程中,利用动物的受精卵作为受体细胞,因为该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和早期胚胎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1.5分)甲图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示意图,乙、丙、丁图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细胞和丙细胞分裂时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B. 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C. 甲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D. 丁可以形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分裂,可推知乙细胞是有丝分裂,丙是减数分裂.根据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细胞分裂均等性不同,判断出该动物为雌性动物.
解答: 解:A、乙细胞为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乙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B错误;
C、据图可知,甲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上一个基因为A,一个基因为a,故发生了基因突变,C正确;
D、据分析可知,该动物为雌性动物,故丁可以形成两个基因型相同的极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6.(1.5分)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子代男性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B. 子代中女儿均为纯合子
C. 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 D. 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为杂合子
考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 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但不可能是伴Y遗传.结合“发病率极高”、“有中生无”和“父病其女必病”,可确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儿子中患者约占,则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为杂合子,另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 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不存在致死现象,A错误;
B、由于有正常的儿子,所以母亲可能是杂合子,则女儿可能是纯合子或杂合子,B错误;
C、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则他们的儿子(XaY)都不患此病,C正确;
D、儿子中患者约占,则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为杂合子,另为显性纯合子,D正确.
故选:AB.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应用、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等,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判断;能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计算方法进行相关计算,有一定难度,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17.(1.5分)某种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有一对夫妇均正常,其中一方母亲是该病患者.请问,这对夫妇的子女患该种遗传病的概率(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设其基因型为aa,则a的频率为 ,A的频率为 .人群中AA的概率为 ,Aa的概率为 .
解答: 解:一对夫妇均正常,其中一方母亲是该病患者,则其基因型为Aa;另一方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 )÷( + )= .因此,这对夫妇的子女患该种遗传病的概率 = .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8.(1.5分)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至少需要2.97×105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C. 含32P与只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为1:49
D. 该DNA发生突变,其控制的性状即发生改变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没有35S,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则腺嘌呤为5000×2×20%=2000个,鸟嘌呤为5000×2×30%=3000个.
解答: 解:A、噬菌体的DNA含有10000个碱基,A=T=2000,G=C=3000.在噬菌体增殖的过程中,DNA进行半保留复制,100个子代噬菌体含有100个DNA,相当于新合成了99个DNA,至少需要的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是99×3000=297000=2.97×105,A正确;
B、噬菌体增殖的模板是由噬菌体自身提供的,细菌提供了原料、酶、场所等,B错误;
C、在100个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共有2个,只含有31P的噬菌体共有98个,其比例为1:49,C正确;
D、由于DNA上有非基因序列,基因中有非编码序列,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原因,DNA发生突变并不意味着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及基因的突变等,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9.(1.5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并绘制了以下四幅图.其中图中“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的是( )
A. B. C. D.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一般在曲线中光补偿点时,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表示此时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甲图中,光照下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该值表示的净光合作用量.
解答: 解:A、1图中A点的含义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等于释放量,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此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2图中A点后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A点含义是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B正确;
C、3图根据图中的曲线的含义可知,A点代表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C正确;
D、4图中,A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为0,说明此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环境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曲线分析能力,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分析图解时关键找到二氧化碳净释放为0的点.
20.(1.5分)如图是患甲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等位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不相符合的是( )
A. 如果只考虑甲、乙两种病的遗传,4号个体体细胞中可含有4个致病基因
B. 如果只考虑甲病的遗传,12号是杂合体的概率为
C. 正常情况下5号个体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不能肯定是否患甲病
D. 如果11号与无病史的男子结婚生育,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7×8→11,推出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3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由3×4→10,推出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如果只考虑甲、乙两种病的遗传,4号个体体细胞在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可含有4个致病基因,A正确;
B、只考虑甲病,图形分析7(Aa)×8(Aa)→11(aa),12号这个男孩是AA的概率为,是Aa的概率为,B错误;
C、5号个体的aaXBX 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能否患甲病,看5号婚配的对象是否带甲病基因,C正确;
D、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因此11号的基因型aaXBXB,如与无病史的男子(aaXBY)结婚生育,无需进行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遗传病系谱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遗传定律的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要求学生理解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个体基因型的判断与概率的计算等.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2分)有关“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体表现为在无机自然界含有的元素在生物体内均可以找到
B. 具体表现为在细胞内各种元素的含量和无机自然界相同
C. 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是细胞中的氧元素的含量与非生物界中一样,都是含量最高的元素
D.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有关
考点: 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解答: 解:A、具体表现为生物体含有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内均可以找到,A错误;
B、细胞内各种元素的含量和无机自然界不相同,体现了差异性,B错误;
C、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是因为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特有的,C错误;
D、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明确统一性是从元素的种类上来说的,而差异性是从元素的含量上来说的.
22.(2分)红细胞结构简单,数目多,容易获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发生渗透作用,所以可用于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B. 利用猪血细胞可以提取大量的DNA
C. 蛙红细胞用甲基绿处理后,可观察到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
D. 血浆中的O2进入红细胞只需要穿过两层磷脂分子
考点: 细胞膜的制备方法;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用于制备细胞膜,红细胞内有血红蛋白,所以可以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提取血红蛋白.
解答: 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可用于制备细胞膜,A错误;
B、猪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含有DNA,B错误;
C、健那绿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
D、血浆中的O2进入红细胞需要穿过1层细胞膜即两层磷脂分子,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特点及其应用,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3.(2分)(2014•安徽三模)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不止一种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不止一种
考点: 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此题考查酶的特性.
(1)酶的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
(2)生物学探究实验中,人为控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对实验结构有影响的其他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3)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 解: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A错误;
B、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不同的底物,B错误;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只能是不同的pH,因为探究实验必须符合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因变量则不止一种,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特性以及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4.(2分)当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测得O2吸收量<CO2释放量,则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B. 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则有NADP的积累
C. 如果测得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则无氧呼吸占优势
D. 检测CO2的产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随着CO2的释放,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由黄变绿再变蓝
考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 1、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与释放的氧气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通过比较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若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氧气,细胞进行无氧呼吸;
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细胞吸收的氧气,则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若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解答: 解:A、如果测得O2吸收量<CO2释放量,则只能说明既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A错误;
B、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则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还原性氢用于丙酮酸的还原,没有还原性氢的积累,B错误;
C、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时,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所以CO2释放量:O2吸收量>4:3时,则无氧呼吸占优势,C正确;
D、检测CO2的产生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随着CO2的释放,溶液的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利用其中的C6H12O6、O2和CO2之间的比例解决相关问题.
25.(2分)某同学研究甲湖泊中某深度生物的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强度.具体操作如下: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a、b、c,将a先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铅箔.用a、b、c三个瓶分别从待测深度的水体取水样,测定瓶中水体的氧含量.将a瓶、b瓶密封再沉入待测深度的水体,经24小时后取出,测两瓶中氧含量,结果如图所示.则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的情况是( )
A. 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v mol/瓶
B. 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 mol/瓶
C. 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k﹣v) mol/瓶
D. 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k﹣v) mol/瓶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瓶相当于对照,其中的氧气含量为三个相同透明玻璃瓶的初始氧含量(W).a瓶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锡箔,瓶中的浮游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a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减少量即为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呼吸作用耗氧量=初始瓶溶解氧(W)﹣a瓶溶解氧(V)=W﹣V.b瓶是实验组,瓶中的浮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b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增加,增加量即为净光合量=b瓶溶解氧﹣初始瓶溶解氧=K﹣W,那么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净光合量+呼吸量=(K﹣W)+(W﹣V)=K﹣V.
解答: 解:A、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初始瓶溶解氧(W)﹣a瓶溶解氧(V),是W﹣V mol/瓶,A错误;
B、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净光合量+呼吸量,是(k﹣v)mol/瓶,B错误;
C、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初始瓶溶解氧(W)﹣a瓶溶解氧(V),是(W﹣V)mol/瓶,C错误;
D、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净光合量+呼吸量,是(k﹣v)mol/瓶,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等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26.(2分)图中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丁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在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可以形成2个四分体
B. 完成图丙中C→D段变化的细胞所处的时期一定不是M1后期,乙图处于丙图中的D→E段
C. 图丁中如果发生从a→c的变化,则一定是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D. 图丁中a可对应图丙中的D→E段;图丁中d是不可能存在的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分析图1: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图2: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图3:图示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分析图4: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解答: 解:A、据分析可知,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四分体,A错误;
B、图丙中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该变化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丁中如果发生从a→c的变化,即细胞的中的染色体和DNA均减半,则一定是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C正确;
D、图丙中的D→E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后,如果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的染色体和DNA数均为4N,并且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D正确.
故选:AB.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曲线图和柱形图,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各柱形图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7.(2分)核苷酸可通过脱水形成多核苷酸,脱水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单体的糖相连,结果在多核苷酸中形成了一个糖﹣磷酸主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磷酸主链的组成元素有C、H、O、N、P
B. 合成该图化合物时,需脱去5分子水
C. 图中的一个磷酸基团可与一个或两个五碳糖相连
D. 连接磷酸基团与五碳糖的化学键是解旋酶作用的位点
考点: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解答: 解:A、糖﹣磷酸主链的组成元素有C、H、O、P,不含N元素,A错误;
B、合成该图化合物时,需脱去4分子水,B错误;
C、图中的一个磷酸基团一般与两个五碳糖相连,末端游离的磷酸基团与一个五碳糖相连,C正确;
D、解旋酶作用的位点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DNA分子的平面结构示意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2分)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并注射到健康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小鼠死亡.在此过程中测得R型和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若将R型肺炎双球菌单独注入小鼠体内,将不能存活
B. 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并在培养基上培养,它们的数量变化也将如图所示
C. 题目中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不能分离出R型活细菌
D.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活R型细菌突变成活的S细菌,并逐渐摧毁了小鼠的免疫系统
考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 解:A、R型细菌能引起小鼠发生免疫反应,曲线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发现并消灭.因此若将R型肺炎双球菌单独注入小鼠体内,将被消灭,不能存活,A正确;
B、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并在培养基上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的数量不会减少,因此它们的数量变化也不会出现如图所示情况,B错误;
C、由图中曲线可知,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和R型两种细菌,C错误;
D、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活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S细菌,并逐渐摧毁了小鼠的免疫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曲线图等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9.(2分)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株植物杂交,产生的子代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子代植物自交,后代只有三种表现型三种基因型,说明该植物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B. 如果让子代植物接受aabb植株的花粉,形成的后代基因型只有2种,且比例为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如果子代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有2种表现型,则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植物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可能为
D. 如果该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不能确定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一定是雌性个体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株植物杂交,产生的子代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AAbb、aaBB,据此分析逐一答题.
解答: 解:A、子代植物(AaBb)自交,后代虽然只有两种表现型,但单独看每一对性状,若子代比例均接近3:1,则该植物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
B、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子代植物接受aabb植株的花粉,即AaBb×aabb,则后代有4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1:1,但是形成的后代基因型只有2种,且比例为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如果子代植物(AaBb)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产生的后代有A_B_:A_bb:aaB_:aabb=9:3:3:1,若后代只有2种表现型,则可能是其中aabb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植物,所占比例为 ,C正确;
D、如果该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若A和a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雌性个体,若A和a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不能确定AaBb的植株的性别,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0.(2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
B. 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C. 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D. 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A、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又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含有35S和32P去标记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A正确;
B、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噬菌体,若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不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B错误;
C、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
D、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在沉淀物中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上清液中也会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三、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31.(10分)如图是蚕豆叶的保卫细胞影响气孔开闭的一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光照 .
(2)夏季中午气孔关闭的直接原因是保卫细胞 失水 (填“吸水”或“失水”),导致叶肉细胞中三碳酸的含量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
(3)将蚕豆叶片放入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气孔会 关闭 (填“张开”或“关闭”),其内部原因:一是原生质层具有 选择透过性
二是 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 不同.
考点: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的综合;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光照引起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保卫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从而使细胞PH上升,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因此图中可以看到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钾离子的吸收;钾离子不断进入保卫细胞就会使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大,并且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增多,共同吸水能力增强,最后气孔张开.
解答: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
(2)夏季中午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从而导致二氧化碳吸收也减少,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导致叶肉细胞中三碳酸的含量下降.
(3)将蚕豆叶片放入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其内部原因:一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半透膜;二是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不同,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故答案为:
(1)光照
(2)失水 减少
(3)关闭 选择透过性 细胞液和外界溶液浓度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2.(10分)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如图表示夏季时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叶片对 红光和蓝紫 光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
(2)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c~d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
(3)M点时,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CO2量 大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4)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该植物周围的CO2浓度,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基本不变,其原因是 6:30左右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
考点: 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本题研究了红掌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由于红掌是半阴生高等植物,光照过强反而会抑制它的生长,所以出现图中不遮光条件的曲线Ⅱ在中午下降的趋势,这是气孔关闭的结果.
解答: 解:(1)适当遮光,叶绿素含量会增加,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故叶片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将显著增强.
(2)曲线ab段叶肉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能合成[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曲线cd段,净光合速率大于0,故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增加.
(3)M点时,净光合速率=0,即所有细胞的呼吸速率=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的光合速率,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只是一部分细胞,故对红掌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来说,叶绿体消耗的CO2量大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
(4)6:30左右光照强度弱,故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故答案为:
(1)红光和蓝紫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增加
(3)大于
(4)6:30左右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点评: 本题考查光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3.(10分)紫色洋葱是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它的叶分为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下面以洋葱为材料进行如下实验,请据图回答:
(1)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常用的理想材料为 鳞片叶内表皮 ,该材料优于其他部位的原因是 无色 .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盐酸,它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 不同 (相同、不同).
(3)若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所用的实验材料是 管状叶 .分离提取到的色素使用的方法是 (纸)层析法 .
考点: 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 1、洋葱是比较好的实验材料:
①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色素含量较多,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洋葱的绿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叶肉细胞做细胞质流动实验.
④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颜色浅、由单层细胞构成,适合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和“观察有丝分裂”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盐酸,它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分别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进行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解答: 解:(1)若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需要用甲基绿和派洛宁染色,使得细胞核成绿色,细胞质成红色,则理想材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因为其没有色素.
(2)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和“观察有丝分裂”两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盐酸,它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分别是: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检测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用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进行解离,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3)若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所用的实验材料是含有叶绿素的管状叶.分离提取到的色素使用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故答案为:
(1)鳞片叶内表皮 无色
(2)不同
(3)管状叶 (纸)层析法
点评: 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另一种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其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试剂的选用及其在实验中的作用,教材中都有明确说明,备考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
34.(10分)小鼠的品系和品种有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近交品系小鼠约有250多个,均具有不同特征.以色而论,小鼠的毛色有灰色、棕色、黑色、白色.四种表现型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和T、t决定,且TT个体胚胎致死.将一只黑色雄鼠和多只纯合灰色雌鼠杂交,得到的F1有两种表现型:棕色鼠96只,灰色鼠98只;取F1中的多只棕色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有四种表现型:棕色鼠239只,黑色鼠81只,灰色鼠119只,白色鼠41只.请回答:
(1)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①亲本黑色鼠的基因型是 rrTt .
②F2中一只棕色雌鼠正常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其基因型为 RRTt .
(2)T、t基因也可能位于中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现有雌、雄黑色鼠各一只,请设计实验探究T、t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实验过程如下:
①取这一对黑色鼠多次交配,得F1;
②观察统计F1的 性别比例 .
结果预测:
a.若 F1中雌鼠:雄鼠=1:1 ,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 F1中雌鼠:雄鼠≠1:1 ,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 根据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若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TT个体胚胎致死,可知F2中后代表型,基因型和分离比为棕色鼠(R_Tt):黑色鼠(rrTt):灰色鼠(R_tt):白色鼠(rrtt)=6:2:3:1(由于TT个体胚胎致死,棕色鼠中R_TT个体和黑色鼠rrTT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由此可以推测F1中棕色鼠基因型为TtRr.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1)①根据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若R、r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T、t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TT个体胚胎致死,可知F2中后代表型,基因型和分离比为棕色鼠(R_Tt):黑色鼠(rrTt):灰色鼠(R_tt):白色鼠(rrtt)=6:2:3:1(由于TT个体胚胎致死,棕色鼠中R_TT个体和黑色鼠rrTT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由此可以推测F1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rTt,由于灰色鼠为纯合子,基因型为RRtt,则亲本黑色鼠基因型为rrTt,F1中灰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
(2)已知F2中棕色鼠基因型为R_Tt,又因为其减数分裂产生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所以基因型为RRTt.
(3)若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黑色鼠的基因型为rrT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为黑色鼠:白色鼠=2:1,其中基因型为rrTT的个体死亡,后代的性别比例可能为1:1,也可能不为1:1;若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则亲本黑鼠的基因型可能为rrXTXt,rrXTYt,rrXtYT,亲本组合为rrXTXt×rrXTYt或是rrXTXt×rrXtYT,后代的性状和分离比如下:
a.第一种情况:P:rrXTXt×rrXTYt→rrXTXT(死亡):黑色雌鼠(rrXTXt):黑色雄鼠(rrXTYt):白色雄鼠(rrXtYt )=1:1:1,可以看F1中雌鼠:雄鼠=1:1,且黑色鼠:白色鼠都是2:1,说明与性别无关,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第二种情况:P:rrXTXt×rrXtYT→黑色雌鼠(rrXTXt):白色雌鼠(rrXtXt):rrXTYT(死亡):黑色雄鼠(rrXtYT)=1:1:1,可以看出F1中雌鼠:雄鼠≠1:1,且F1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则这对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故答案是:
(1)①rrTt ②RRTt
(2)答案一:②性别比例
a.F1中雌鼠:雄鼠=1:1
b.F1中雌鼠:雄鼠≠1:1(或雌鼠:雄鼠=1:2,或雌鼠:雄鼠=2:1)
答案二:②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及比例
a.F1中雌雄个体中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
b.F1中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都是黑色鼠:白色鼠=2:1(或雌鼠均为黑色,雄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或雄鼠均为黑色,雌鼠中黑色鼠:白色鼠=1:1)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5.(10分)如图是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有关结构,①②③表示有关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催化①过程的酶是 RNA聚合酶 .a、b表示mRNA的两端,完成②过程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为 从a到b .若产物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精氨酸﹣”,携带丝氨酸和精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UCA、GCC,则基因中供转录用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 …TCAGCC… .
(2)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能活化赤霉素信息传递中间体,导致GAI阻抑蛋白降解.结合图解判断,GAI阻抑蛋白的功能是 阻止GA﹣MYB基因的转录 .
(3)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诱导合成α﹣淀粉酶,其意义是 催化大麦种子中储藏的淀粉水解,为种子萌发提供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其中甲为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乙为高尔基体,能对蛋白质进行分类、加工和转运;丙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解答: 解:(1)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根据三条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a到b;若②产物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丙氨酸”,携带丝氨酸和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UCA、GCC,则mRNA上的密码子是AGU、CGG,因此基因中供转录用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TCAGCC….
(2)由图判断可知,赤霉素与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能活化赤霉素信息传递中间体,导致GAI阻抑蛋白降解,于是GA﹣MYB基因就可以转录得到GA﹣MYB mRNA.所以GAI阻抑蛋白的功能是阻止GA﹣MYB基因的转录.
(3)大麦种子萌发时,赤霉素诱导合成α﹣淀粉酶,其意义是α﹣淀粉酶催化大麦种子中储藏的淀粉水解,为种子萌发提供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故答案为:
(1)RNA聚合酶 从a到b …TCAGCC…
(2)阻止GA﹣MYB基因的转录
(3)催化大麦种子中储藏的淀粉水解,为种子萌发提供可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点评: 本题结合大麦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合成和分泌的示意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物质运输方式、生物膜系统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和各过程的名称;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QByM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