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2020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年初摸底考试理综生物解析版

[日期:2020-03-24]   来源:  作者:   阅读:183[字体: ]

泸州市高2020届新高三学年初摸底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w8hXfJNGV6if3-Szz269w 提取码: 4rr7

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
【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

2.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②过程的作用效果会引起细胞内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
B. ③过程会引起细胞核合成的蛋白质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C. ④过程可能引起细胞内基因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
D. ⑤可来自于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
(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
(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
【详解】①②过程自由基进攻磷脂分子,破坏细胞内生物膜,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A正确;③过程自由基进攻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降低,B错误;④过程自由基进攻DNA,造成碱基对缺失、替换等,发生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C正确;造成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的因素有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要求学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能够结合图示自由基学说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3.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A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A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A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A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详解】A、A中含有胰岛素,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但题干中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A错误;
B、A中含有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促进神经兴奋,使骨骼肌活动增强,B错误;
C、A中含有过敏原,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A再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
D、A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
故选C。
【点睛】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理解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
【详解】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5.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甲、乙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 )

A. 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B. 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C. 既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D. 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中Ⅰ﹣1号Ⅰ﹣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儿子Ⅱ﹣2,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图中Ⅰ﹣3号Ⅰ﹣4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6和患病女儿Ⅱ﹣3,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均不是显性致病基因,A错误;甲病致病基因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根据题意,II-2与II-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说明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控制甲病和乙病的等位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D。

6.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探究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出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指标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X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X,丙组先加入药物X,后加入药物D,故AB正确,C错误;若药物X为蛋白质, 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因此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X失去活性,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能从题干中药物D和药物X的作用,分析出两种药物对培养液中细胞数目的影响,从而分析出乙组和丙组所加的药物种类,从而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7.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核酸的分子差异,当两核酸分子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
某基因A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而突变为基因a,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异常。现有两条链均被标记的基因A、两条链均未被标记的基因a、基因A转录成的mRNA,请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设计实验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结论)____
【答案】①实验思路:(加热)获取基因A和基因a的单链,再将基因A和a的单链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②预期结果:出现未标记的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
③实验结论: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
DNA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a基因是A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形成的,故a基因和A基因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游离单链区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据此答题便可。
【详解】①由于a基因是A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形成的,故a基因和A基因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游离单链区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根据游离单链区的个数便可判断增添部位有多少个。
实验思路:将A和a基因加热,使其解旋,得到A和a基因的单链,再将A和a的单链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
②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可预测到与实验目的“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一致的结果。因此,预期结果为出现未标记的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
③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般只有一个结果和相应的结论,且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因此,实验结论为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
【点睛】解题思路:①从题干“设计实验验证……”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类型。②验证性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在答实验结论时可照抄实验目的。

8.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
【答案】 (1). 有机物 (2).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 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4). 主动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
【详解】(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考虑的因素,可以从生活垃圾的性质成分、分解者的种类、分解者的生活条件、分解者的分解效率、分解者分解的物质等方面去作答。

9.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 可通过降解自身大分子物质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下图1、图2表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其中AKT和mTor是抑制酵母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细胞自噬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________,该细胞器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
(2)据图所示,当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且进一步促进_______,另一方面可激活mTor,从而抑制_______
(3)细胞凋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会启动细胞自噬过程,其意义是_________;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细胞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细胞凋亡程序。
(5)总结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溶酶体 (2).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 葡萄糖分解成的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4). 细胞自噬的发生 (5). 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6). 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ATP(能量) (7). 都受基因控制;都贯穿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全过程;都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解析】
【分析】
从题意和“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 示意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答相关问题便可。
【详解】(1)由“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可知,与细胞自噬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溶酶体。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分析图1可知:当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AKT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且进一步促进葡萄糖分解生成的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另一方面可激活mTor,从而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3)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4)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会启动细胞自噬过程,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共同点是:都受基因控制;都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的全过程;都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图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为切入点,据此围绕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有氧呼吸过程、细胞凋亡的内涵等相关知识,结合题意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10.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____方式向下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___,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______。
(4)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___(大于/小于/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请对些结果提出合理的假设:_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 主动运输
(2)涂抹的IAA运输到侧芽附近,高浓度的IAA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三碳化合物 ATP和[H] 增多
(4)等于 Ⅱ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解析】
(1)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的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2)实验一中,去顶32 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
(3)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C3),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加。
(4)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去顶8h时Ⅰ组和Ⅲ组侧芽附近的IAA浓度关系为:Ⅰ组等于Ⅲ组;去顶8h时Ⅱ组侧芽长度明显大于Ⅰ组,很可能是Ⅱ组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生长。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过程,涉及到对考生获取图示信息进行实验分析能力的考查。

11.走进生物技术,体验运用生物技术,感受生物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正是学习生物技术的目的。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__________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其操作温度为______,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________。
(2)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 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
(3)工业生产中,若要将乳糖酶固定化,一般不适宜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_______,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________。该实验不需要使用水蒸气蒸馏法,那么,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是_________。
(4)绿色植物甲含有物质W,该物质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极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且受热、受潮易分解。其提取流程为:植物甲→粉碎→加溶剂→振荡→收集提取液→活性炭处理→过滤去除活性炭→蒸馏(含回收溶剂)→重结晶→成品。该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麦芽汁琼脂 (2). 121℃ (3). 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4). 菌种、发酵时间 (5). 好氧菌 (6). 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 (7). 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使用,能提高产品质量 (8).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9).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操作,防火
【解析】
【分析】
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固定化酶、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活性物质等基本原理,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详解】(1)麦芽汁琼脂培养基的碳氮比较高,而且含糖量高,更适合酵母菌,常使用其来分离培养酵母菌。该培养基应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其操作温度为121℃。菌落是指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2)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甲、乙两种菌种)、发酵时间。发酵容器内上层为有氧环境,底层为无氧环境,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则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需氧)菌。
(3)固定化的方法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由于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物中漏出,因此若要将乳糖酶固定化,一般不适宜采用包埋法。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使用,能提高产品质量。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4)根据题意可知,物质W受热易分解,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操作;同时实验中使用了有机溶剂,要注意防火。
【点睛】识记无菌技术、固定化的方法、固定化酶的优缺点、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w8hXfJNGV6if3-Szz269w 提取码: 4rr7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