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生物能力测试
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3574&uk=352593653
命题人: 襄阳市教研室 梁德远(生物) 襄阳第36中 许亚枫(生物)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90分 时间:90分钟
【试卷总评】本试卷为2013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统一测试——高三生物能力测试。该试题考查知识点较多,涉及高中生物各主干知识,题目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高,非常适合训练高三学生生物学科综合解题能力 。每道选择题都不是考查单一知识点,而是把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检测了学生对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概念辨析是否细致深入。选择题考查了遗传变异中易错的概念、核酸的功能、免疫过程、细胞结构、DNA的复制、常用的实验方法,涉及了学生很多易错的问题。简答题重点考查高中生物最重要的几个知识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命活动调节、生态工程,题目问题设计新颖,形式灵活多样,出现了图形题、曲线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等多种形式,能够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顼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RNA功能的是
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B.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C.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D.参与核糖体的组成
【答案】A
【解析】RNA只能作为极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注意A项限定词“细胞质中的”,所以A项错、B项对。C项涉及酶的本质,酶一般为蛋白质,但少数酶为RNA.D项考到RNA分类知识: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所以C、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RNA的功能, 把教材关联到RNA的知识整合一起考查,知识点多而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全面,易被学生忽略,属易错题。
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无子番茄的无子性状不能遗传,无子西瓜不可育但无子性状可遗传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其植株比正常植株弱小
C.转基因技术是通过直接导入外源基因,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新性状
D.家庭中仅一代人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若几代人中都出现过才是遗传病【答案】A
【解析】A项要求学生能区分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制备原理不同,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功能制成,而生长素不是诱导基因突变的有毒化学物质,即不会改变遗传物质,所以不能遗传;无子西瓜是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首先用秋水仙素诱导二倍体普通西瓜变成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再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减数分裂紊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遗传,但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遗传。 B项考查单倍体概念,凡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无论含几个染色体组均为单倍体。比如四倍体植物产生花粉就含2个染色体组,由它发育而来的单倍体就会有同源染色体,所以B项错。 对于 C项应注意修饰词“直接”二字,一般应先将外源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才导入受体细胞,所以C项错。 D项注意“仅”字,例如隐性遗传病通常可以隔代遗传,连续几代人出现的家族性疾病有可能是饮食习惯等原因引起,不一定是遗传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遗传概念、单倍体概念、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对概念仔细辨析,属易错题。
3.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肝疫苗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B.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
C.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D.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注意D项中限定词“才”字,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已经发生。A项考查二次免疫知识,同种抗原再次刺激,记忆细胞会产生更强、更快、更有效的免疫反应。B项:能作用靶细胞并使其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C项:如果把“可”字改为“一定”就错了,因为B细胞还可分化为记忆B细胞。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属基础题。
4.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研磨苹果碎屑、研磨剪碎的绿叶都要添加少许SiO2和CaCO3
B.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C.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步骤是取材、解离、染色、制片
D.用纸层析法来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D
【解析】A项错在前后表述对应不一致,研磨苹果碎屑是为了收集果汁获得糖,不需要加SiO2和CaCO3,如果要提取花青素、叶绿素等等就要加。提取叶绿素加SiO2 是为了研磨充分,加 CaCO3 是为了防止叶绿素被破坏。B项:摩尔根是使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步骤应该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所以C项错。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必修一教材中涉及物质鉴定、观察有丝分裂、分离叶绿素三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5.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
A.与乳酸菌一样,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该菌进人人体细胞的方式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胞吞作用
D.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答案】C
【解析】A项中应去掉限定词“主要”,因为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教材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是指——生物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项:“变形”应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选择透过性是其功能特点。细胞对大分子结构或物质一般都是通过胞吞作用, 胞吞或胞吐作用均要耗能,所以C项正确。 D项应注意限定词“均”,细菌是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根本没有内质网等其它细胞器, 错误类型为“前后表述对应不一致”。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膜结构特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原核细胞有关知识,属基础题。
6.右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且需要消耗ATP
C.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D.DNA在复制过程中先全部解旋,后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从图可见,DNA复制是以2条母链为模板反向(看新链延伸的方向)复制成2条子链,所以A、C项正确。DNA复制应该是边解旋边复制,否则右图下侧左边双链应全部解开,故D错。
【考点定位】本题以DNA复制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视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属能力题。
29.(12分)下图是有关棉花成熟绿叶组织的相关图解,其中图1是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某光照强度和适宜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增长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甲、乙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 ▲ ,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可以改变的环境条件是 ▲ ,光反应中产生的O2扩散到邻近的线粒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 ▲ 层生物膜.
(2)图2中限制D点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C点和D点相比,叶绿体中[H]的含量 ▲ (较低、相等、较高).
(3)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其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从图解分析,b点比a点细胞内的C5含量 ▲ ,bc段曲线平缓的限制因素可能是 ▲ 而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 ▲ .
【答案】(12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CO2 [H]和ATP (写全才能得分) 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回答一个方面即可) 4
(2)光照强度 较高
(3)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2分)
②低 光照强度 NaHCO3浓度太大,导致细胞失水,从而影响细胞代谢(2分)
【解析】(1)光合作用分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要想使叶绿体内C3的含量快速下降,基本思路是“增加C3去向或减少C3来源”,所以采用不提供CO2或增强光照等方法。 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含2层生物膜,所以一共经过4层。
(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在D点CO2浓度已超过饱和点,故制约因素主要为光照强度。D点比C点 CO2浓度高,消耗的[H]更多,它们在同样光照下[H]来源一样,故C点含量高。
(3)NaHCO3的作用是提供CO2,所以实验目的中自变量写成CO2浓度,因变量写成光合作用速率。b点比a点NaHCO3浓度大(即CO2浓度高),C5消耗多,而它们C5生成量相同,故b点比a点。
归纳小结 : 光合作用条件改变后的各种变化
条件 停止光照,CO2供应不变 突然光照,CO2供应不变 光照不变,停止CO2供应 光照不变,CO2供应过量 光照不变,CO2供应不变,(CH2O)运输受阻
C3 ↑ ↓ ↓ ↑ ↑
C5 ↓ ↑ ↑ ↓ ↓
[H]、ATP ↓或没有 ↑ ↑ ↓ ↑
有机物合成量 ↓或没有 ↑ ↓或没有 ↑ ↓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重要知识,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比较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量,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识图和分析图形的能力。属能力题。
30.(8分)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间的共同作用,进行了相关实验.
(1)右图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激素甲代表的是 ▲ .
②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 ▲ .
(2)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做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
②为使实验严谨,还需要另设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是 ▲ .
③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的生长素诱导产生了乙烯,从而 ▲ .
【答案】(8分)(1)①生长素,②生长素起抑制作用,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
(2)①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2分)
②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2分)
③抑制根的近地侧生长(2分)
【解析】(1)联系顶端优势的原理,去掉顶芽,侧芽生长素浓度会大大降低,因此去顶芽后,从曲线的下降趋势看甲激素应为生长素,生长素起抑制作用,乙曲线上升,故为促进作用。(2)因变量是指因为自变量改变而改变的量,所以生长素浓度为自变量,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为因变量。实验设计要注意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最重要内容——激素调节。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知识为背景,以曲线图为载体 ,考查了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1.(8分)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在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根据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可以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下面图1 和图2 是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递质合成后首先贮存在 ▲ 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递质释放,并与位于突触 ▲ (前/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在图1 中,当某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引起Na+大量内流,使后膜的电位逆转成 ▲ ,从而发生兴奋,而在图2 中,当另一种递质与受体结合时却使Cl-内流,由于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 ▲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无法产生兴奋.
(2)氨基丁酸(GABA)是脑内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突触释放的GABA 在体内可被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 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 ▲ (抑制剂/激活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从而缓解病情.试分析其原因 ▲ .
(3)不同麻醉剂的作用机理不同:有些麻醉剂属于递质拟似剂(能与受体结合,并且结合后产生与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有些麻醉剂属于受体阻断剂(阻碍递质与相应受体的结合)那么,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主要作用于 ▲ (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答案】(8分)(1)突触小泡 后 外负内正 动作电位
(2)抑制剂 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 分解速率降低 (2分)
(3)抑制性突触
【解析】(1)突触小体中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则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传到突触后膜,电位应变为外负内正(Na+大量内流,阳离子多,导致电势高)。(2)(3)此2问为信息题,只要读懂题目给的信息(尤其是括号内说明),就能解答。递质拟似剂类的麻醉剂能与受体结合,所以不应该作用于兴奋性突触,否则就不能起麻醉作用。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神经调节,主要涉及兴奋传递途径和形式。题目后2问为信息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属难题。
32.(11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 .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 .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 ▲ 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 ▲ 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 ▲ , 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 ▲ ,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 ▲ .
【答案】(11分)(1)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①等量
②(两侧)液面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2分)
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2分)
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2分)
【解析】(1)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因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无关变量是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以外,其它的可能引起实验结果改变的因素。甲乙两装置的区别在氧气的有无,故其为因变量,而能改变CO2产生量的还有实验中采用的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无关变量。
(2)酵母菌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所以CO2产生场所综合表述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渗透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含水分子多)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含水分子少)溶液中的现象。甲和乙2组提供的滤液1和滤液2,谁剩余的葡萄糖多,溶液浓度就高,U型管水分子就往该侧渗透,液面即上升。若没有浓度差,U型管两侧液面不会改变,因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重要条件。
【考点定位】本题以呼吸作用和渗透作用为知识背景,考查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属能力要求高的难题。
39.【生物——选修模块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某班同学用新鲜苹果榨取果汁并制作果酒,其简要流程如下:
(1)实验过程中,该小组同学发现榨取的果汁非常浑浊,解决的方法是 ▲ .
(2)分离酵母菌应使用 ▲ 培养基,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 ▲ 法,若想使这些酵母细胞能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 .
(3)在酸性条件下,可用 ▲ 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 ▲ 法.
(4)发酵完成后,该班同学制作的果酒品质非常好,为方便后续年级使用,可将菌液 ▲ 保存.
(5)另一个班的同学用葡萄制做的果酒酒味醇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请分析出现酸味的原因 ▲ .
【答案】(15分)
(1)用果胶酶处理(2分)
(2)选择(1分) 包埋(2分) 无菌条件(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2分)
(3)重铬酸钾(2分) 稀释涂布平板(2分)
(4)转移到甘油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2分)
(5)密封不严,其他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果酸(2分)
【解析】(1)实验过程中,榨取的果汁浑浊,用果胶酶处理可除掉果胶成分,使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
(2)培养基按功能可分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鉴别培养基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的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所以分离酵母菌应用选择培养基,固定化酵母细胞常采用包埋法,若想使这些酵母细胞能反复使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条件(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3)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故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若想进一步检测所得果酒中酵母菌的密度,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4)发酵完成后,该班同学制作的果酒品质非常好,为方便后续年级使用,可将菌液转移到甘油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这是常用的一种低温保存的方法。
(5)果酒保存时,如果密封不严,其他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果酸,会使果酒带有明显的酸味。
【考点定位】本题涉及人教版选修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一节内容,重在考查学生对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方法的掌握情况,属应用水平的基础题。
40. 【生物——选修模块3:现代生物科技】(15分)
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它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不危及后人发展为前提,在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用科学的发展观,获取生物群体共生,生态和谐,质量安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载体,也可称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增效.面对整个国土进行科学规划;协调农业各业并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整合、生产与加工并重,销售与市场对接;循环是投人与产出及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利用;再生是向附加值递进;增效是指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1)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 ▲ (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 ▲ 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所固定的 ▲ 能.
(2)生态工程应在 ▲ 、 ▲ 、 ▲ 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
(3)生态农业以 ▲ 理论为依据,以 ▲ 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 ▲ 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 ▲ 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答案】(15分)
(1)群落 一 生产者 太阳(每空2分)
(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3)生态学、环境与经济、生态平衡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解析】(1)该问强调的是池中的所有生物,不包含无机环境,所以不能称为系统而应该是群落。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
(2)从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可知:生态工程应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
(3)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必须遵循协调和平衡原理。
(4)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011年高考题出现此问。
【考点定位】本题以材料分析题形式考查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属识记水平的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