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到不少教师朋友在谈论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反对高效课堂,由于自己并没有和研究高效课堂的教师专家交流过,也无从答起,但是偶然间看到了某位专家关于高效课堂的一篇演讲稿,确实对高效课堂有了一点了解,只是还有些许疑问,在这里提出,希望在思考过程中对高效课堂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个疑问那就是高效课堂是课堂改革,还是教育改革?这个问题估计也有不少人问了,所以我们的高效课堂专家们也认为高效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且是教育的改革。高效课改专家们的观点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而后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当前应试教育带来的创造力不足,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同质化的问题。
乍一看,似乎是挺美好的。但是仔细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课堂教学,教师从一开始接触教育学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之所以师生关系异化,学生主体性丧失,教法并非主因,而是教师从来都没有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发挥过主导性,换句话说,是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有了道具化和物化的现象。教师固然在应试教育中存在着“助纣为虐”的现象,但是并非是主因。而高效课堂想通过改变教法自然推动教育改变,确实是有些天真了。
第二个疑问是高效课堂是在考试体制下的教育的改革,还是脱离了考试体制的改革。如果脱离了考试体制,那么应试教育的所有诟病不药而愈。如果没有脱离考试体制,那就意味着无论课堂教学怎么改革,都无法改变“课程内容”。如果无法改变课程,高效课堂所学的依然是“考试内容”,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无论采用任何方式,结果依然是殊途同归而已。同质化依然是改变不了的。这个结论也在高效课堂某专家所谓的“差异理论”得到验证。该专家的“差异理论”就是“承认差异,制造差异,认识差异,消灭差异”。这事实上就意味着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学生的同质化,这和其所谓的学生主体的人本主义注重人的差异是是背道而驰的。难道承认差异的目的是消灭差异吗?
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海特(Alfred North Whitehead )在《教育的目的》中谈到“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毁灭生活。”但是,人的差异性保证的则是需要通过课程来改变的,而非是通过教学方法能得到的。怀海特还说“为了让学生们顺利通过考试,要对所有的科目都要同样的关注。但是,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一个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的例证。”当前我们的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现象何尝不是忽视学生差异化的一个结果呢?高效课堂的“差异理论”似乎在“消灭差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通过上面两点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的教育改革仅仅依赖课堂改革远远是不够的。课程单一才是造成学生同质化的根本性原因。正如怀海特所说“如果我们落在某个主管部门的手中,而这个主管部门以为它能够把一切学校(分成)两三种严格的类型,各种类型必须采用一种僵化的课程,那么这对教育来说是灾难性的。”高效课堂仅仅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就想改变整个教育现状,这只能说是一种“妄想”。
第三个疑问是高效课堂去教师主导化。高效课堂一直都呼吁去教师主导化,并认为去教师主导化不是去教师化。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生。看到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弹劾”一下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了,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如果没有了解学生的能力,如何当上老师的呢?这个问题先抛到一边。我们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突出学生主体,是不是就要弱化教师主导呢?”
毕竟高效课堂去教师主导化,还是有些颠覆“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经典的教育理论的。学生为主体和教师的主导性是不是矛盾的呢?或许当前应试教育之下,很多教师采用了行为主义理论的简单粗暴的主导方式,使得社会对教师群体有些许不满,但是这不是取消教师主导性的理由。而高效课堂之所以认为淡化教师主导性的理由的理论基础,却是根据学习理论中的认知主义中的信息加工理论,根据接受信息效率的理论,认为教师讲的效率没有学生讨论的效率更高。这一点却是有个前提,那就是在学习内容一样的前提下,学生讨论是具有主动性的。但是,有老师引导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自己讨论的内容能是一样的吗?如果这个条件不能保证是真的话,所谓的学生讨论学习效率比教师讲授效率更高则无法得到证明。
也就是说当前所谓高效课堂的改革,并无法从理论上证明其是“高效的”,当然现实中不知道有没有经过教学实验进行对比呢?这种对比实验同样也是需要控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搜索了一下,发现不少所谓的高效课堂的演讲和学习心得,似乎并没有发现高效课堂所做的对比试验。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我们都无法得到高效课堂能够为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带来新的面貌,甚至在应试教育中,其学习效率都未必有传统教育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高效课堂本身就是一场忽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