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研活动 >> 文章内容

2021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三月联考批次线及荆门市生物考情分析

[日期:2021-03-17]   来源:  作者:   阅读:0[字体: ]

 湖北省七市州2021年高三三月联考批次线

湖北省七市州2021年高三三月联考批次线

一、总体考情

2021年高考,生物试题题型将发生了较大改变,目前基本能确定试卷将设置20道客观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4道主观大题共分60分,总分100分。对能力的考查方式也将有较大改变。
在本次生物题20道题目中,选择题第4、5、8、9、11、20六道小题的得分率均在50%以下,不仅选项本身有一定的迷惑性,题目本身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必做题60分中,21题总分15分,全市均分5.18分;22题总分19分,全市平均得分5.08分,在遗传的实验方案分析和实验设计中依然暴露了极大的问题;23题满分11分,市均分2.87分;24题总分15分,全市均分3.78。

1、荆门市总体数据

总人数
考试满分
实考人数
缺考人数
满分人数
零分人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10354
100
8953
1401
0
42
96
1
40.59

2、客观题正确率分析

题号
知识点
分值
平均分
答案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1
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
2
1.52
D
0.76
0.85
0.43
2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2
1.91
B
0.96
0.41
0.08
3
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2
1.19
A
0.59
0.98
0.55
4
综合
2
0.27
D
0.14
0.69
0.11
5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
0.78
D
0.39
0.98
0.38
6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2
1.25
C
0.62
0.97
0.39
7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
2
1.14
B
0.57
0.99
0.63
8
细胞的减数分裂
2
0.89
D
0.44
0.99
0.23
9
细胞观察实验
2
0.62
A
0.31
0.93
0.46
10
植物激素的作用
2
1.46
C
0.73
0.89
0.46
11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
0.75
D
0.37
0.97
0.44
12
生物变异的应用
2
1.45
C
0.72
0.89
0.46
13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
1.03
D
0.51
1
0.56
14
动物激素的调节、应用
2
1.48
B
0.74
0.88
0.32
15
基因频率的变化
2
1.5
C
0.75
0.86
0.48
16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
1.54
B
0.77
0.84
0.34
17
动物激素的调节、应用
2
1.41
B
0.71
0.91
0.61
18
群落的结构特征
2
1.44
A
0.72
0.9
0.57
19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1.49
A
0.74
0.87
0.37
20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2
0.55
D
0.28
0.89
0.15

二、主观题典型错误及分析

21题(1)考察化合物糖类及其功能;然后就是逻辑的严密性:种子中糖类含量高,才能做主食。所以,改题标准是,淀粉或糖类含量高,得1分;糖类或葡萄糖是细胞主要能源物质,得2分,只答供能的得1分。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
(1)小麦等种子主要成分不清楚;
(2)逻辑上没有成分,数量,功能的联系。
(3)淀粉与糖类所属关系不清;
(4)淀粉是水解还是氧化成葡萄糖不清楚;
(5)葡萄糖是直接供能物质还是主要供能物质不清楚。
21题(2)(3)考察学生对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和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解以及基础的计算,错误主要集中在后两个空。
第(2)问前两个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赤霉素中的任意两个组合都出现过,第二空还出现“生长素和赤霉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甚至出现脱落素、叶黄素等。赤霉素写成了赤酶素的比较多,没有给分;第2空错的相对多的答成了“细胞分裂素”;
第3个空,相对而言,答成“C”的要多些。脂肪转变为糖类的过程中,增加的元素种类,N、O、C三种元素都有大量的学生选,说明学生对于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机械记忆,同时对二者的转化过程也都没有理解,计算的答案千奇百怪,有小数点弄错的,有题目理解错的,还有没有百分比符号的等等,总之,整体的得分率较低,8分均分只有3.2分,理应为一道基础的题目。
第(3)问,出现了100多种答案,甚至出现9:3:3:1、1/3等等各种奇异的答案。许多学生可能对0.01%开方没有算对。错得相对多的答成了1.99%。
21(4)的实验设计小题:有关于呼吸熵的实验设计是整套题目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总分2分,所有考生的平均得分只有0.1,0分卷占试卷总量的95%以上。尽管白卷很少,但实验设计都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定量设计,同时利用两个装置测定氧气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即使勉强设计出方案的,所使用的字母加减法错误也是没有分的!
21(4)结果与结论:预期结果写花生的呼吸熵小或玉米呼吸熵大得1分,而很多学生是通过描述两组装置的液滴移动情况没有答到呼吸熵大小的均未给分;而结论写了花生浅播可得1分,但如果前后不对应则不得分,如写花生呼吸熵大,所以花生浅播等类似答案均未给分。另外写两种可能情况的"若……则,若……则"均未给分。
学生答题问题及分析:
(1)审题不仔细,抓不住题目中关键词,如题目是让学生预测最可能的情况,结果多数同学完全忽视了“最可能”这三个字,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写上了,做的很辛苦结果一分未得。
(2)估计对呼吸熵的含义理解不到位,对题目中的两个装置的作用,特别是装置Ⅱ的作用不理解,一方面很多学生理解出现了偏差,结果与结论与实际不相符,导致2分丢掉了;另一方面由于理解不了装置Ⅱ的作用大量的学生无法动笔直接放弃掉了这2分。
(3)关于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应该从哪方面回答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本实验明确告诉了利用呼吸熵来判断哪种植物适宜浅播,结果很多学生只谈液滴的移动以及比值大小,就是不说呼吸熵的大小,答非所问。总的来看,说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后一阶段需要大大加强。

22(1)基本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第一个空有这样一些答案“不耐盐碱个体”、“野生型纯合子”、“不耐盐碱的纯合子个体”等等,我们给分;但是答成“显性纯合子”、“显性个体”等等不给分。第二个空要体现出后代全部是野生型,故而对“是野生型”、“为野生型”、“全为不耐盐碱”、“在盐碱地不能正常生长”等等给分;而对于“出现野生型”、“有野生型”、“野生型个体较多”、“盐碱地里绝大多数不能正常生长”不给分。
学生答题常见问题:
(1)第一个空作答为显性纯合、野生型杂合、正常植株、突变二、野生突变一、隐形纯合。
(2)第二空常见错误答案:出现野生型、不出现性状分离、出现性状分离、一部分野生型一部分耐盐碱、野生型比突变一3:1 、不出现耐盐。
22题第(2)问对应的是遗传部分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突变的知识,考查的是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知识点。题目设问的角度新颖,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学生的答题情况:这一问的得分很低,很多学生没有作答,空白卷特别多,作答的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各种错误都有,只有很少的学生回答正确。
常见错误答案:①小问,“耐盐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耐盐突变是常染色体遗传”,“耐盐突变是伴X染色体遗传”,“耐盐突变是显性突变”,“耐盐基因是单基因突变”,“突变株是杂合子”,还有一种错误答案,“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区段”,这个错误回答非常可惜,离正确就差一点点。②小问,“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突变株Ⅰ、Ⅱ的耐盐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两对耐盐基因一对在常染色体上,一对在性染色体上”,还有答“染色体缺失”,“DNA突变”的。
给分标准:除参考答案外,答出以下答案也给分了,①小问,答“两个耐盐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两个耐盐突变是一对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突变”,②小问,“两个耐盐基因是非等位基因”,“两个耐盐突变发生在染色体不同位置”。
错因分析:
(1)最普遍的问题是对题目基因位置的探究,完全忽略了“位置”二字的理解,文字表达中不够准确或者词不达意!学生对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没有概念,即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同一位点)处、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2)忽视拟南芥“雌雄同株”的基本特征,随意使用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概念,0分;忽视“植株Ι、植株Ⅱ均为染色体上单基因隐性突变”,但凡发生显性突变0分。
(3)生物学术语使用错误和不规范(与人教版教材表述),比如: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大家可以查看答题卡有针对的强调和强化训练!
备考建议:
(1)加强专题复习,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针对三月调考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如,多对基因出现在一对染色体和不同的染色体的问题,针对性的复习。
(2)强化过程,覆盖盲区,精选试题,精讲精练,多进行小专题训练,多进行综合训练,强化记忆,注重题后反思、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2(3)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的理解,整问总分为5分,但平均得分只有0.6分,近一半的学生此题是空白,典型错误包括:
(1)植株I、II杂交描述成植株I、II的后代或省略没描述子一代怎么得到的。
(2)写了植株Ⅰ、Ⅱ杂交,获得的子一代自交,没有答出“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3)几乎都没提到在盐碱地种植。
(4)杂交方式错误。
22(4)一共3个空,合计6分。阅卷平均分在1.8分左右,呈现出与预想完全不同的结果。
本大题属于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相关知识的混考题。考查了对能遗传变异的遗传分析推理没实验设计,附带第(4)小题选择性必修内容。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而第〈4〉小题看似好得分,而学生实际得分均分不到4分。利用PCR获取和扩增目的基因需要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很多学生同时还填写了限制性内切酶或DNA连接酶而失分;第2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得分最好的,少部分学生失分原因在于不准确的书写,答成了将目的基因导入质粒或者构建重组质粒;第3空要求回答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即脱分化和再分化,而很多学生答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失分。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PCR技术利用的酶主要是:Taq酶(热稳定的DNA聚合酶),相当学生书写T未大写,写出Tap酶,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部分比较遗憾的错误表现在未书写热稳定这个限制条件;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表述非常不规范,类似 将目的基因插入运载体这样的口语化表述出现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在分化这个问题答题较好,但是存在不读题的情况,用问题回答问题。 综上我感觉学生在记忆,回归教材这块存在很大的缺陷,当然与先阶段的复习进度未跟上有很大关系!

23(1)满分2分,标答为: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腓肠肌),五个环节缺一都不得分。
学生答题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只笼统地写反射弧的组成,未具体化。
(2)不明白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错写成大脑皮层。
(3)不明白反射弧的五个组成环节,将图2中有关文字连成文字当成反射弧。
备考建议:
(1)紧扣教材
从高考命题看,基础是课本,应注意加深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记忆。 故二轮复习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以《考纲》为依据针对性地复习,尽量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这是我们二轮复习教学的宗旨。面向基础题,突出中档题,作为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主干知识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总结指导,使零碎知识规范有序。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立体化。最后就是使基础知识的外延扩大,迁移、拓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跃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3(2)这一题总体学生得分较好,题目对考点的把握准确,答案用语精炼。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分析:
(1)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辨别不清,神经中枢:不是“中枢神经”;
(2)不清楚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脊髓被学生写作效应器
(3)不能明确指出破坏脊髓就是破坏反射弧结构的神经中枢,
(4)语言表达不清或不准确。
备考建议:
(1)学会寻找题眼和关键词,
(2)答案的寻找遵循“从题干和课本原话”去寻找和组织,
(3)答案要求“科学、规范、简洁”。
23(3)该题总分3分,平均分0.26,得分很低。首先有很多同学没有作答,其次没有答到要点而丢分。有的同学答的是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还有的同学答的是坐骨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从而传递到腓肠肌,引起腓肠肌收缩。这个题的要点是要解释兴奋是怎样由坐骨神经传递到腓肠肌的,也就是要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对于原因类题目的解答,一般可按条件 结果,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或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答题的要点。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及分析:
(1)知识掌握不到位,认为坐骨神经仅传导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到腓肠肌;
(2)没能描述出坐骨神经与腓肠肌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传递兴奋。
(3)关键字写错而失分。
(4)理解题意偏差,答非所问。
23(4)题目本来简单,学生因审题不清出现多填、漏填,书写答案时不规范出现“内毒杆菌毒素”“肉毒杆菌”“肉毒杆菌素”“肉毒杆菌毒素处理组和箭毒处理组”。建议今后的备考中始终强调审题仔细和书写规范。
就照着答案改,见错没分,均分约1.2,全对率低。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写三个或者写一个,写两个的带有毒扁豆碱。还有很多错别字,“内毒杆菌毒素” “肉毒杆菌霉素” 和“肉毒杆菌”这样的都没给分。

24(1)(2)参考答案:(1)增长型(2分),(2)逐个计数法(2分),满分4分,题块均分1.01分。严格按参考答案评分,没有另外补充答案。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及分析:
第(1)问很多同学答成了稳定型,还有部分学生答成了生长型;也有错别字,将“型”写作“形”。第(2)问常见的错误答案是样方法,也有写成“逐一计数法”、“逐个记数法”、“标志重捕法”等。
学生第(1)问出错原因在于获取信息能力差,不会看图、析图。学生第(2)问出错原因在于教材知识不熟。
建议:后期复习一方面回归教材,重书本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强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获取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24(3)按评分标准改,答到大熊猫所处营养级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所处食物链短,大熊猫吃竹子等相同意思)且没有知识性错误就可得2分,答到获得能量多(或者能量传递过程损失少)再得1分。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1.根本未审题,不是从“能量流动角度”回答,而是从大熊猫珍稀受到很好保护、生活条件好、有害物质积累少等其他角度回答;2.未指出大熊猫的营养级,直接答“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把营养级写能量级、能级,营养级写错等; 3.答“能量传递效率高”或“能量利用率高”;4.答大熊猫食物链更简单,虎食物链更复杂(应比较食物链长短);5.答到了大熊猫主要吃植物,但是有多种食物来源、植物所含能量多、植物中能量大多流向大熊猫、植物不会动大熊猫更容易捕获等;6.答大熊猫不爱运动自身消耗能量少等;7.较多同学错别字,如“大能猫”“大熊”等。如果除标答外,多答大熊猫有多个种食物来源、有害物质积累少,不扣分。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分析:
(1)审题不认真,题意理解错误;
(2)表述不当,不能扣住得分点(无营养级的比较);
(3)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够;
(4)书写不工整等。
备考建议:
(1)注重基础知识,进一步落实课本,加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2)强化审题训练,注重情景设计与知识间的联系。
(3)加强表述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4)按照答案阅卷,①提高环境容纳量(2分)②消除地理隔离,增加基因交流机会,提高变异频率或减少隐形纯合致病或致死的机会(2分)。只要答到消除地理隔离,增加基因交流机会,减少近亲繁殖机会,就给了2分。满分4分,平均分0.35。
学生答题常见错误及分析:
(1)没有读懂题意,或者没有抓准题的要求,题目要求学生回答保护大熊猫两措施的依据,部分学生答出方法措施,如回答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又把依据回答为结果的。
(2)概念模糊: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关系不清,有回答为生殖隔离的,有回答为因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基因交流回答为信息交流。
(3)两个依据的顺序回答颠倒。
(4)没有回答的(空白)人数在1/3以上。
24(5)参考答案:①血清(2分) ②具有促使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2分)均分在1.3分左右。
补充答案:第1空血清或者血浆,都可以。看到血清或者血浆就给分,还有部分孩子加了其他物质,比如“两盐两素两酸”之类的,只要没有加激素,都给分了。因为(植物)激素与血浆(清)是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重点区分的。
第2空具有促使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或者激发细胞核表现(实现)全能性(必须有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等意思均给分,在此基础上,写有营养物质之类的,不扣分。但是“具有促使细胞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没有写出“细胞核”就没给分。
学生答题问题分析:
(1)没认真审题,无视题干中的“天然成分”;
(2)没有理解“选用去核卵母细胞的原因”与“卵母细胞的细胞质的作用”的区别,仍然是审题不仔细出错。

荆门市教研室收集汇总
2021.3.16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