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2014年11月启动的警察招录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此次招录的189名警察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其中不乏许多骨干老师,包括一名小学校长和一名幼儿园副园长。面对此情此景,不少人忧心忡忡,担心会给当地教育带来巨大的伤害。
近年来,类似会宁警察招考引发的教师离职潮,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曾发生过。离职的原因各不一样,但都与待遇有关。一些地方基层警察的待遇与乡村教师相比,也就是每个月多几百元。区区几百元,就能让这些乡村教师放弃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乡村教师成为留守少年眼中的“淘汰品”?
据《中国青年报》最近报道,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为期近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调查发现,农村教师收入差、地位低,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少年学生心中的地位。乡间少年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的“知识代言者”——底层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留守少年九年级男孩张洋甚至“口出狂言”,称他们的老师是“淘汰产品”。
课题报告认为,农村老师收入差、地位低的尴尬现实,也使少年们心中不断强化读书无用的逻辑。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流失率达30%多。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已成为普遍现象。
2014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在对全国9个省份、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调查后,报告发现,农村教育虽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由于工资待遇低下,职称评定难,在荣誉体系中处于末端,农村教师这个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却日益减弱。
调查发现,乡镇初中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平均要比城市和县城晚近两年,村屯小学教师要晋升高级职称,则要比县城小学教师晚4年半。在工作压力方面,农村教师要承担比一般城镇教师更重的教学任务,村小教师平均每人要教2.38门课程,县城和乡镇小学教师则只教1.14和1.41门课。
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了解,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与城镇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总体上农村教师平均收入只有当地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一半;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缴纳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安置房、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需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成为普遍问题。
去年11月,中国教育报刊发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保定学院青年教师对河北省中南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住房及医疗保障状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6%的农村教师收入在1000元至3000元,同时69%以上的教师家庭月消费支出在1000元至3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基层教师的月工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家庭消费支出。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给乡村教师带来希望
国务院6月初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各地要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按照《计划》, 330万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将有明显提高,生活待遇将获得较大改善,这次可以预期的乡村教师涨工资,受到了公众的一致赞同,被称为“最无争议涨薪”。有评论指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让他们除了“放不下孩子们”之外,可以有更多的理由和热情留在这片土地上。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这次《计划》提出强有力的举措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一是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都能享受到生活补助,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二是要求各地一定要依法保证乡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课程)的工资水平,并按规定解决好社会保险、医疗、住房等问题,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制定的参与者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表示:“待遇要增加到使农村教师岗位有足够吸引力,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区学校的一位老师说,你们学校多好啊,每个月可以多拿200元。我反过来问他,那你为啥不去?不吭声了。”尹文明是河北邢台市南陈村小学的副校长,他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目前当地给农村学校教师每月补贴200元还是吸引力不高,“我感觉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必须要幅度大,必须让人家眼红,这样才会有城里的老师主动去农村”。
袁桂林赞同尹文明的观点,认为《计划》提出的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举措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比如待遇问题,仅仅是说弥补过去拖欠的问题,过去有一些政策没有落实,包括福利、配套的补助等,《计划》中并没有明确说提高教师工资,而是强调政策都要落到实处,具体怎么落实不清楚。”
袁桂林认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流动:“现在的做法还是多年前的对口交流,是单向的,让城市老师到农村‘镀金’,回来再评资晋级。双向流动做不起来。”
袁桂林提出:“能不能让乡村教师也到城里来工作一年?农村老师没有流动的权利,这是最大的失落。他们之所以会有倦怠感,没有钻研业务的动力,就是因为缺少业务提升的通道。不强调双向和全员,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感动、赞许的同时,也有不少教师联系自身实际,对实施与落实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心,期盼《计划》能够真正为乡村教师带来改变。
一盼政策速执行。“看起来热血沸腾,但是对大多数农村一线教师来说,总感觉这个梦还很遥远”;“政策出发点很好,只是担心后期的执行力”,不少教师希望,这项计划能够迅速从国家政策变成广大乡村教师的实惠。
二盼措施落实处。“这项计划的制定看着很丰满,就怕现实太骨感”;“计划是好,可还是没有硬性指标,到了地方会不会‘缩水’?”许多教师对《计划》的内容表示支持,但担心在地方落实时操作性不够强。
三盼权益得保障。不少教师提出,虽然《计划》内容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给予倾斜照顾,但“关系”的存在仍让他们的权益难以保障。一位不愿意留名的乡村老师表示:“评职称、竞争市里的优秀时,新来的同事凭关系得到了,我没得到,这让谁的心不凉呢?”
看得见的未来是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工资收入,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生活保障。但与广大教师的现实需求相比,仍有改善空间。
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底部攻坚”的概念,强调要特别关注乡镇以下的村小、教学点的师资建设。要真正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良性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强化省级统筹,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另一方面,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地解决条件艰苦的边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补充问题。例如,能否打破学历限制,通过培训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本地化的乡土教师?由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仍然难以下到村小、教学点,能否招募长期志愿者,实行高工资、有限期的教育服务,而不是要求他们在贫困农村贡献一生?能否采取“简易学校”的标准,在那些小规模学校主要提供语文、数学的教学?显而易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资源,主要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改革的精神。
目前我国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城乡、地区之间差别不大,但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等辅助性工资差距巨大。因此,在基本工资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加大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力度。
专家认为,要逐步建立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保障机制,将地方基层政府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责任逐步上移至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尽可能保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稳定来源。省级政府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绩效工资标准,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各个县市可高于省级标准,其超出部分,由县市财政负担。这样做,应该说不仅不会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产生管得过死的弊端,反而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为中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大体相近的工资福利条件,从而有利于艰苦边远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