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质检生物试卷(9月份)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9yVot
一、选择题(在下列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写在选择题答题卡中,否则无效.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二分,共40分)
1.在下列结构或物质的组成中没有核糖参与的是( )
A.T2噬菌体 B.叶绿体 C.RNA D.ATP
2.在下列生理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的是( )
A.细胞衰老 B.作物越冬 C.种子萌发 D.细胞质壁分离
3.小球藻和颤藻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都有细胞核,都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代细胞
C.都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都没有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4.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均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缺镁会导致树叶变黄
B.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物质运输的介质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
6.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试剂/种类 碘液 苏丹Ⅲ染液 双缩脲试剂
甲 ++++ ++ +
乙 ++ ++++ ++
丙 + ++ ++++
A.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
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
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7.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的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近,甲的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远
B.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影像,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像
C.若玻片标本右移,则甲的影像会右移而乙的影像左移
D.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暗
8.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都含有少量染色体
B.[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叶绿体中发生CO2→C3→C6H12O6的变化,线粒体中发生C6H12O6→C3→CO2的变化
D.线粒体内产生的CO2到达相邻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通过6层生物膜
9.下列有关细胞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拟核是硝化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
C.在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D.真核细胞的蛋白质、DNA等物质都可以自由进出细胞核
10.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一类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结果产生( )
A.一分子AMP和一分子ADP B.两分子ADP
C.一分子A TP和一分子ADP D.一分子ADP
11.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暗反应中,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然后被还原为(CH2O)
B.为叶肉细胞提供18O标记的H2O,一段时间后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18O
C.物质②中可储存活跃的化学能,物质③为NADPH
D.在物质④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迅速下降
12.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B.若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中有水生成,则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C.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都能参与光合作用
D.ATP产生于线粒体外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13.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核DNA在有丝分裂中期不能转录,但是此时仍能够进行翻译
B.图中a结构是赤道板,将形成新的细胞壁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中d表示内质网
D.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的主要成分是加工后的多肽链
14.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酶能将所有RNA单链降解,与脂肪酶有3种元素相同
B.核酶和脂肪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
C.因核酶为单链RNA分子,所以核酶分子中一定不存在氢键
D.核酶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可能不同
15.某同学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观察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其可能原因有( )
①无水乙醇加入量太多 ②未加CaCO3 ③未加SiO2
④使用放置了两天的菠菜叶 ⑤只画了一次滤液细线.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16.下列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B.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C.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水
D.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糖体仍能发挥作用
17.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分化的细胞,都丧失了细胞分裂能力
B.细胞癌变后细胞代谢加强,细胞周期变长
C.同一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核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
D.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完成后,DNA和染色体的数目都增加一倍
18.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有8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含有2组中心体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每一极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
19.在下列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成果中,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B.蜜蜂的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C.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
D.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
20.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都可以遗传
B.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C.细胞坏死时释放的细胞内容物会伤害周围细胞
D.衰老细胞内的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故新陈代谢变慢
2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扩散体积的比例
B.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
C.y值不同,x的值保持不变
D.x的大小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22.已知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如图示中a、b为有机小分子物质,甲、乙、丙代表有机大分子物质.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体内,a有8种,b有20种
B.b在细胞核中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丙
C.组成甲与乙的五碳糖不同
D.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与乙的不同有关
23.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24.如图为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a、b、c、d结构
B.胰岛素在b内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C.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结构e的内膜上
D.应采用饲喂法研究胰岛素的功能
25.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
26.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pH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B.图中F点和J点酶的活性都很低,酶的结构可能都遭到一定的破坏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将处于G点条件下的该酶溶液调整到H点条件下,酶活性显著升高
27.如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C0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
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
28.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量,曲线②表示酒精量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C.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葡萄糖总消耗量的
D.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9.黑藻是一种水牛植物,叶片小而薄,某同学利用黑藻叶肉细胞进行有关实验,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 所用试剂
A 提取叶绿体色素 50%乙醇
B 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
C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0.3gmL蔗糖溶液、清水
D 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影响 0.1%的NaHCO3溶液
A.A B.B C.C D.D
30.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对图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植物
B.甲、丙两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甲细胞正在进行中心体复制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二、简答题(共5道题,50分)
31.如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填序号),图中可合成mRNA的场所有 (填序号).若该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则该酶进入线粒体中体现了线粒体膜的结构特点是 .
(2)若该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该酶经过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 转运到细胞核中.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 .如果将RNA聚合酶的抗体显微注射到体外培养细胞的核仁区域中,会发现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 .
(3)若该细胞为人的浆细胞,则细胞内抗体蛋白合成和初步加工的场所是_ .(填序号),合成后通过囊泡运输到 (填序号)中进一步加工成熟后再分泌到细胞外.用含有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浆细胞,请用文字写出15 N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 (用“→’’表示先后顺序).
32.如图所示为生物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物质运输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细胞膜的 模型.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途径② 排出的.囊性纤维化病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肽链错误折叠,使蛋白质的 (填“平面”或“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氯离子不能通过途径③ 运出细胞所致.
(2)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管它多小,都很难通过脂质体,即使脂质体外离子浓度很高,这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的 (填“内部”或“外部”)是疏水的.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 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 ;② .
(3)细胞内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组织细胞受损或衰老解体时,酚氧化酶便有机会与酚类底物接触而使底物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上述文字中“细胞内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是由于细胞内具有 系统的缘故.“分开存放”的现象也表明物质进出该系统的结构具有 的生理特性.比较相同 干重的黑藻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比值是8:5:1 0为什么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会较少? .
33.小麦有红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白粒小麦的穗发芽率高于红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表: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X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1)步骤①中加入的X是 ,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
(2)根据显色结果可以推测:淀粉酶活性越高,穗发芽率越 .
(3)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1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4)若要探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请简要说明理由. .
34.请回答下列以油菜为实验材料的相关内容.
(1)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 (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 (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 减少,光合速
率降低.
(2)图乙表示测定油菜每l CIT12叶片的重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该油菜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同等质量的油菜种子萌发时消耗的氧气比小麦种子 (填“多”“少”或“一样多).
(3)早春播种油菜种子后在地表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并密封,有利于提高地表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欲探究地膜覆盖后温度和湿度哪个是影响油菜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取自然条件、播种方式相同的A.B、C、D四个独立农田样方:A保持自然状况;B、C、D地膜覆盖后,B自然生长;C控制温度同B、湿度同A、D控制 温度同 . 、湿 度同 .比较四个样方内种子出芽所需时间长短,若所需时间长短顺序为 ,则湿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35.请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
(1)图甲为 (填“植物”或者“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图形中共有, 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分裂时是如何分隔两个子细胞的? .
(2)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向细胞两极移动,游离于细胞核之外形成微核,为了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核,可以用 (填染色剂的名称)对其染色,观察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应是细胞有丝分裂的 期,微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
(3)若将该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后期,则移向细胞某一极的染色体中,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可能有 条.
(4)在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填“正常基因纯合细胞”或者“突变基因杂合细胞”或者“突变基因纯合细胞”或者“三种细胞都有可能“).
2015-2016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上)质检生物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下列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写在选择题答题卡中,否则无效.1~20每小题1分,21--30每小题二分,共40分)
1.在下列结构或物质的组成中没有核糖参与的是( )
A.T2噬菌体 B.叶绿体 C.RNA D.ATP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本题是考查核糖的功能,先回忆核糖的功能是RNA的组成成分,然后分析选项中的物质或结构中不含RNA的是什么,进行判断.
解答: 解:A、T2噬菌体中的核酸是DNA,组成DNA的糖是脱氧核糖不是核糖,A正确;
B、叶绿体内含有RNA,组成RNA的糖是核糖,B错误;
C、线粒体中含有RNA,组成RNA的糖是核糖,C错误;
D、ATP是由一分子含氮的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分子磷酸组成,有核糖参与,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核糖的功能,ATP的组成和叶绿体、线粒体、T2噬菌体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在下列 生理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增加的是( )
A.细胞衰老 B.作物越冬 C.种子萌发 D.细胞质壁分离
考点: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新陈代谢旺盛,自由水的比例上升.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时,植物的抗逆性增 强,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解答: 解:A、细胞衰老,新陈代谢降低,自由水的含量降低,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故A错误.
B、越冬作物体内的结合水的含量会上升,故越冬作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降低,故B错误;
C、种子萌发时,新陈代谢旺盛,自由水的含量升高,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增加,故C正确;
D、由于成熟的植物细胞渗透失水,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内自由水 与结合水比值减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牢记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生理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结合水的作用只有一个,即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而自由水的生理功能较多,要记清楚.
3.小球藻和颤藻具有的共同点是( )
A.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都有细胞核,都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子代细胞
C.都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都没有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
2、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 解:A、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二者都含有叶绿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A正确;
B、颤藻属于原核生物,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颤藻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其分裂方式是二分裂,而小球藻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具有有丝分裂方式,B错误;
C、小球藻有线粒体,颤藻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有氧呼吸酶,也可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小球藻有染色体,可以产生染色体变异,颤藻没有染色体,只能在DNA水平产生可遗传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均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细胞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解答: 解:A、细胞学说未提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B正确;
C、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错误;
D、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并没有阐明其分裂方式,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及发展,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及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明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缺镁会导致树叶变黄
B.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物质运输的介质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D.细胞进行脂肪、DNA、RNA等物质合成时都需要磷酸盐
考点: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产物或反应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无机物在细胞中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作用有:(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5)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解答: 解:A、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导致叶片发黄,A正确;
B、自由水是细胞内许多物质的良好溶剂,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等有重要作用,例如碳酸氢根离子,C正确;
D、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合成时不需要磷酸盐,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对于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6.用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测得甲、乙、丙三种植物的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颜色反应如表,其中“+”的数量代表颜色反应深浅程度,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 ++++ ++ +
乙 ++ ++++ ++
丙 + ++ ++++
A.乙种子中主要含蛋白质
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
C.在观察颜色时有可能用到光学显微镜
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
考点: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 解:A、根据甲、乙、丙中出现颜色的程度可以确定,甲中主要含有淀粉,乙中主要含有脂肪,丙中主要含有蛋白质,A错误;
B、碘液、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与相应的物质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蓝色、橘黄色和紫色,B正确;
C、在观察颜色时,鉴定脂肪实验中需要用到光学显微镜,C正确;
D、这三种试剂的使用均不需要水浴加热,只有在鉴定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 、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7.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的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的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近,甲的物镜距离玻片标本远
B.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影像,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影像
C.若玻片标本右移,则甲的影像会右移而乙的影像左移
D.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暗
考点: 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 1、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细胞体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小,细胞体积越小.
2、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短视野越亮;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放大倍数越小,镜头越长.
3、显微镜观察的物象是倒像,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象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 解:A、由题图可知,乙放大倍数大,在目镜相同的条件下,物镜更长,物镜距离玻片标本更近,A正确;
B、甲是低倍镜观察的物象,如果视野模糊,可以通过调节准焦螺旋调节,不能通过换用高倍物镜调节,B错误;
C、玻片标本右移,甲、乙的物象都左移,C错误;
D、如果光圈和反光镜相同,乙放大倍数更大,视野更暗,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熟练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8.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与细胞的能量代谢有关,都含有少量染色体
B.[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C.叶绿体中发生CO2→C3→C6H12O6的变化,线粒体中发生C6H12O6→C3→CO2的变化
D.线粒体内产生的CO2到达相邻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通过6层生物膜
考点: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1、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都含量少量的DNA,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叶绿体基质中发生CO2→C3→C6H12O6的变化;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完成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进入线粒体参与反应的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酸和[H].
解答: 解:A、线粒体好叶绿体含有少量DNA,但是没有染色体,A错误;
B、[H]线粒体中的产生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的,水形成时消耗[H],B错误;
C、线粒体中参与反应的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C错误;
D、线粒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到达相邻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通过线粒体内膜、外膜、细胞膜、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膜、叶绿体外膜、内膜共6层生物膜,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要求考查熟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的共同点,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过程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发生的具体场所.
9.下列有关细胞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拟核是硝化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
C.在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D.真核细胞的蛋白质、DNA等物质都可以自由进出细胞核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1、原核细胞不仅没有核膜,它的DNA不与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3、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解答: 解:A、原核细胞的细胞核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最大的差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除此之外,原核细胞的拟核也没有核仁和染色质,A错误;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集中在拟核中,所以拟核是硝化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B正确;
C、在显微镜下观察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当出现染色体时,核膜、核仁已消失,C错误;
D、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信使RNA、蛋白质可以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0.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一类标志酶﹣﹣腺苷酸激酶,它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结果产生( )
A.一分子AMP和一分子ADP B.两分子ADP
C.一分子ATP和一分子ADP D.一分子ADP
考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ATP由腺苷和三个磷酸基所组成,ADP为二磷酸腺苷;AMP为一磷酸腺苷,据此解答.
解答: 解: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即ATP分子(含3个磷酸基团)转化为ADP(含2个磷酸基团),AMP(含1个磷酸基团)结合磷酸转化为ADP(含2个磷酸基团).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酶与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1.如图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暗反应中,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然后被还原为(CH2O)
B.为叶肉细胞提供18O标记的H2O,一段时间后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18O
C.物质②中可储存活跃的化学能,物质③为NADPH
D.在物质④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将迅速下降[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过程,①表示氧气,②表示ATP,③表示NADPH,④表示CO2.
解答: 解:A、暗反应中,④CO2首先与C5结合生成C3,然后被还原为(CH2O),A正确;
B、为叶肉细胞提供18O标记的H2O,有部分参与有氧呼吸,进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再参与光合作用,所以一段时间后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18O,B正确;
C、物质②ATP中可储存活跃的化学能,物质③为NADPH,在暗反应中,参与C3的还原,C正确;
D、在物质④供应充足时,突然停止光照,C3的还原受阻,导致含量将迅速上升,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2.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B.若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中有水生成,则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C.叶绿体和液泡中的色素都能参与光合作用
D.ATP产生于线粒体外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
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3、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解答: 解:A、植物体内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错误;
B、水是有氧呼吸中特有的终产物,无氧呼吸终产物中没有水(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B正确;
C、叶绿体中的色素捕获光能,能参与光合作用,而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参与光能的捕获,C错误;
D、ATP产生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ATP、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考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核DNA在有丝分裂中期不能转录,但是此时仍能够进行翻译
B.图中a结构是赤道板,将形成新的细胞壁
C.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中d表示内质网
D.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的主要成分是加工后的多肽链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其中结构a为细胞板,将形成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结构b为细胞膜;结构c为高尔基体;结构d为内质网;结构e为囊泡.
解答: 解:A、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的DNA高度螺旋化,不易解旋进行转录过程,但细胞中仍留有部分mRNA,因此该细胞的核基因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转录,但是能够进行翻译,A正确;
B、赤道板是一个位置,不是一种结构,在赤道板的位置由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B错误;
C、图示为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过程,而植物细胞壁形成于有丝分裂末期,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C错误;
D、图中c是高尔基体,图中e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植物细胞新细胞壁的形成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中,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中和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4.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酶能将所有RNA单链降解,与脂肪酶有3种元素相同
B.核酶和脂肪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
C.因核酶为单链RNA分子,所以核酶分子中一定不存在氢键
D.核酶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降低活化能的效果可能不同
考点: 酶的特性;酶的概念.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 解:A、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单链RNA分子、其组成元素有C、H、O、N、P,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组成元素有C、H、O、N,所以核酶和脂肪酶共有C、H、O、N四种元素相同,A错误;
B、核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而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在常温下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RNA分子中是否有氢键与RNA是否为单链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tRNA为单链、但分子中含有氢键,C错误;
D、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实现其催化作用,核酶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的活性不同,可能是核酶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条件下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的知识,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特性,明确酶催化作用的原理和外界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5.某同学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观察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其可能原因有( )
①无水乙醇加入量太多 ②未加CaCO3 ③未加SiO2
④使用放置了两天的菠菜叶 ⑤只画了一次滤液细线.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提取绿叶中色素时,收集到的提取液呈淡绿色,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选取的叶片含色素少;二是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三是提取液太多,使色素提取液浓度降低;四是未加碳酸钙,造成研磨过程中叶绿素分子被破坏.
解答: 解:①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提取色素,若溶剂量多大,则色素的浓度降低,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①正确;
②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未加碳酸钙粉末,叶绿素分子被破坏,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②正确;
③未加SiO2研磨不充分,色素提取量偏少,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③正确;
④使用放置了两天的菠菜叶,叶绿素被分解,会导致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④正确.
⑤画滤液细线次数太少,则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较浅,⑤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是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体色素.
16.下列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B.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C.线粒体、核糖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水
D.细胞凋亡过程中核糖体仍能发挥作用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糖体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解答: 解:A、高尔基体与分泌功能有关,通过出芽的方式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分泌物到细胞膜,并与细胞膜融合,由细胞膜完成分泌功能,因此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高尔基体膜不断形成包裹分泌蛋白的具膜小泡,所以更新快,A正确;
B、原核细胞中没有核仁,因而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
C、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核糖体进行蛋白质脱水缩合、细胞核内DNA复制等生理过程中都能产生水,C正确;
D、细胞凋亡过程中有蛋白质合成,所以核糖体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和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分布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7.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分化的细胞,都丧失了细胞分裂能力
B.细胞癌变后细胞代谢加强,细胞周期变长
C.同一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核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
D.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完成后,DNA和染色体的数目都增加一倍
考点: 细胞的分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在体内根据细胞的分裂能力可把它们分为三类:①增殖细胞群,如造血干细胞,表皮与胃肠粘膜上皮的干细胞.这类细胞始终保持活跃的分裂能力,连续进入细胞周期循环;②不再增殖细胞群,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丧失了分裂能力,又称终末细胞;③暂不增殖细胞群,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肝部分切除术后,剩余的肝细胞迅速分裂.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
解答: 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失去了增殖的能力,但是有的细胞在特殊情况下能恢复分裂的能力,A错误;
B、细胞癌变后细胞代谢加强,细胞周期变短,B错误;
C、同一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核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C正确;
D、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完成后,DNA的数目增加一倍,染色体的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8.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32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有8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含有2组中心体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每一极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该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20个四分体,说明体细胞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40条染色体.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条链是母链,含31P,另一条链是子链,32P含.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0条.
解答: 解:A、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的DNA分子两条链中都有一条来自亲代的DNA分子,即一条链是母链,含31P,另一条是新复制的子链,32P含.每个DNA分子中只有新复制的那条子链是利用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合成的,所以新复制的DNA分子中都有一条子链是含有放射性的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酸苷,当该细胞首次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的染色体是80条,所以被标记的染色体是80条,A正确;
B、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所以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组中心体,B正确;
C、成年雄性体细胞含有20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所以有丝分裂后期每一极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DNA分子的复制、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在下列自然现象或科学研究成果中,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
A.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B.蜜蜂的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
C.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
D.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
考点: 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
分析: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解答: A.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故A错误;
B.未受精的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故B正确;
C.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故C错误;
D.小鼠肝细胞的增殖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实例,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细胞全能性原因的理解.
20.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多次变异累积可导致癌症,因此癌症都可以遗传
B.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C.细胞坏死时释放的细胞内容物会伤害周围细胞
D.衰老细胞内的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故新陈代谢变慢
考点: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解答: 解:A、体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的突变导致的癌症一般是不遗传给后代的,A错误;
B、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B错误;
C、细胞坏死时释放的细胞内容物会伤害周围细胞,C正确;
D、在衰老的细胞中,总体上说酶的活性降低,而在不同的生理阶段所需要的 酶是不同的,所以与衰老相关的酶活性不一定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癌变的概念,明确细胞癌变是正常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1.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NaOH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扩散体积的比例
B.y值越小,扩散体积的比例越大
C.y值不同,x的值保持不变
D.x的大小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考点: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解答: 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其中x为NaOH扩散的深度,y为立方块的边长,故该实验的自变量为y,因变量为 ,A错误;
B、从实验的结果来说,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高,B正确;
C、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C正确;
D、x的大小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2.已知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如图示中a、b为有机小分子物质,甲、乙、丙代表有机大分子物质.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体内,a有8种,b有20种
B.b在细胞核中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丙
C.组成甲与乙的五碳糖不同
D.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与乙的不同有关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核苷酸,甲是DNA,乙是RNA,b是氨基酸,丙是蛋白质.
解答: 解:A、在含有染色体的生物体内,既含有DNA,也含有RNA,所以a核苷酸共有8种,b氨基酸大约有20种,A正确;
B、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生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不是细胞核,B错误;
C、组成甲DNA与乙RNA的五碳糖不同,前者是脱氧核糖,后者是核糖,C正确;
D、由于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所以在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中,不同的基因表达产生的RNA不同,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DNA与RNA的区别及RNA的种类,蛋白质的脱水缩合反应发生的场所,细胞分化的实质,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DNA与RNA的组成上的不同及细胞中RNA的种类是难点.
23.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没有膜结构.
2、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其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只含有RNA一种核酸.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单体形成大分子过程中形成水.
4、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解答: 解:A、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含有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的任意两者,B错误;
C、细胞核中DNA分子的复制、转录过程都会产生水,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在合成多糖时会产生水,如果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C正确;
D、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没有膜结构,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a、b、c三图的包含关系,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对细胞各结构和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如图为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a、b、c、d结构
B.胰岛素在b内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C.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结构e的内膜上
D.应采用饲喂法研究胰岛素的功能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1、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2、分析题图知,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细胞膜,e是线粒体.
解答: 解:A、不具有分泌功能的真核细胞也有a核糖体、b内质网、c高尔基体、d细胞膜,A错误;
B、胰岛素在b和c内加工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B正确;
C、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结构e线粒体的基质,C错误;
D、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饲喂后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分析题图明确图示过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25.如图是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概念图,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可确定①为不耗能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通过①、③两种方式被吸收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①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主动运输,②表示被动运输,③表示胞吞(胞吐),④表示胞吐(胞吞),⑤表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⑥表示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解答: 解:A、图中K+的吸收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
B、⑤、⑥两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可通过③胞吞方式进入细胞,C错误;
D、质壁分离实验中蔗糖直接通过全透性的细胞壁,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则不能通过细胞膜,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26.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pH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将增大
B.图中F点和J点酶的活性都很低,酶的结构可能都遭到一定的破坏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将处于G点条件下的该酶溶液调整到H点条件下,酶活性显著升高
考点: 酶的特性.
分析: 分析曲线甲: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
判断曲线甲和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解答: 解:A、甲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是酶浓度,故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会增大,A正确;
B、图中F点和J点酶的活性都很低,是由于高温和碱性过强导致酶的结构遭到一定的破坏,B正确;
C、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C正确;
D、G点条件下酶由于酸性过低酶失去活性,故将处于G点条件下的该酶溶液调整到H点条件下酶活性不变,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出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27.如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变化.图乙表示水稻C0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B.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2个单位的CO2
C.图甲中的c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
D.图乙中,eg段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菁优网 版权所有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光照条件下,细胞释放二氧化碳,不产生氧气,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光照条件下释放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产生总量相等,说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c、d过程细胞不再释放二氧化碳,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图乙是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e点无光照强度,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是光的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g点是光的饱和点,g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
解答: 解: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总量为0,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呼吸强度为6;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量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总量为8,则光合作用总吸收二氧化碳为8,因而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8﹣6=2个单位的CO2,B正确;
C、图甲中的c点O2产生总量为6,与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相等,且二氧化 碳释放量为0,说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和图乙中的f点对应,C正确;
D、限制g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温度、CO2浓度等,而限制e、f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
28.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量,曲线②表示酒精量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C.氧气浓度为a时,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葡萄糖总消耗量的
D.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氧气不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解答: 解:A、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有氧条件下,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多于酒精的产生量,图中曲线①表示二氧化碳量,曲线②表示酒精量,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进行鉴定,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鉴定,B正确;
C、由题图曲线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酒精的产生量是6,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是15,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5﹣6)÷6]:(6÷2)=1:2,即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葡萄糖总消耗量的 ,C错误;
D、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和线粒体(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量,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9.黑藻是一种水牛植物,叶片小而薄,某同学利用黑藻叶肉细胞进行有关实验,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 所用试剂
A 提取叶绿体色素 50%乙醇
B 观察DNA和RNA的分布 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
C 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 0.3gmL蔗糖溶液、清水
D 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影响 0.1%的NaHCO3溶液
A.A B.B C.C D.D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 阅读题干和表格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部分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并分析表格,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 解:A、提取叶绿体色素要用到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无水乙醇用于叶绿素色素的提取,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二氧化硅使滤液研磨充分,利于色素释放,A错误;
B、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但黑藻的叶绿体中含有色素,会影响鉴定中的颜色反应,B错误;
C、0.3gmL蔗糖溶液可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用清水处理观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
D、探究CO2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至少要设置3个组:无CO2的、低浓度的、高浓度的.只用1%的NaHCO3作缓冲剂,不能满足梯度实验的要求,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黑藻为实验材料,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30.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对图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植物
B.甲、丙两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甲细胞正在进行中心体复制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和核仁解体消失,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 解:A、该生物细胞不含细胞壁,不可能是低等植物,A正确;
B、甲、丙两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B正确;
C、中心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而甲细胞处于前期,C错误;
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简答题(共5道题,50分)
31.如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④⑤ (填序号),图中可合成mRNA的场所有 ④⑤⑥ (填序号).若该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则该酶进入线粒体中体现了线粒体膜的结构特点是 流动性 .
(2)若该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该酶经过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 核孔 转运到细胞核中.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 较大 .如果将RNA聚合酶的抗体显微注射到体外培养细胞的核仁区域中,会发现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 减少 .
(3)若该细胞为人的浆细胞,则细胞内抗体蛋白合成和初步加工的场所是_ ①② .(填序号),合成后通过囊泡运输到 ③ (填序号)中进一步加工成熟后再分泌到细胞外.用含有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浆细胞,请用文字写出15 N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用“→’’表示先后顺序).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细胞核
解答: 解:(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和⑤叶绿体.图中可合成mRNA的场所有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细胞核,酶是大分子,进入进入线粒体是内吞作用,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2)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孔道,若该细胞合成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该酶经过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核孔转运到细胞核中.核仁的体积与代谢强度密切相关,代谢活跃的细胞中核仁体积较大,将RNA聚合酶的抗体显微注射到细胞的核仁区域中,则核仁不能合成核糖体RNA,核糖体数量减少.
(3)抗体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有①核糖体(合成肽链)和②粗面内质网(将肽链加工成蛋白质),合成后通过囊泡运输到③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等有关的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移动时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故答案为:
(1)④⑤④⑤⑥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核孔 较大 减少
(3)①②③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如图所示为生物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物质运输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细胞膜的 流动镶嵌 模型.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途径② 协助扩散 排出的.囊性纤维化病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肽链错误折叠,使蛋白质的 空间 (填“平面”或“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氯离子不能通过途径③ 主动运输 运出细胞所致.
(2)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所有带电荷的分子不管它多小,都很难通过脂质体,即使脂质体外离子浓度很高,这是因为磷脂双分子层的 内部 (填“内部”或“外部”)是疏水的.缬氨霉素是一种十二肽的抗生素,若将它插入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度提高1 00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 载体蛋白能提高运输速度 ;②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
(3)细胞内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组织细胞受损或衰老解体时,酚氧化酶便有机会与酚类底物接触而使底物氧化成棕褐色的物质.上述文字中“细胞内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是由于细胞内具有 生物膜 系统的缘故.“分开存放”的现象也表明物质进出该系统的结构具有 选择透过性 的生理特性.比较相同干重的黑藻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比值是8:5:1 0为什么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会较少?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细菌没有核膜和具膜细胞器 .
考点: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成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磷脂双分子层,乙是蛋白质分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①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排出某物质,②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排出某物质,①②不需要消耗能量,物质运输的动力来自浓度差,属于被动运输;③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某物质,需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
解答: 解:(1)图中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途径②协助扩散排出的.囊性纤维化病是由于编码CFTR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肽链错误折叠,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氯离子不能通过途径③主动运输运出细胞所致.
(2)磷脂双分子层中,所有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均朝外,疏水的尾部均朝内,因此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若将它插入到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内,可使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 000倍,但却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由此可以得出:①载体蛋白能极大提高运输速度;②载体具有特异性.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所以“细胞里酚氧化酶与酚类底物是分开存放的”是由于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系统,也表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而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因此相同干重的黑藻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相比,细菌细胞的磷脂数量较少.
故答案为:
(1)流动镶嵌(填物理模型不给分) 协助扩散(填被动运输不给分) 空间 主动运输
(2)内部 载体蛋白能提高运输速度 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3)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 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细菌没有核膜和具膜细胞器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33.小麦有红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白粒小麦的穗发芽率高于红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表: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X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1)步骤①中加入的X是 0.5mL蒸馏水 ,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 控制pH .
(2)根据显色结果可以推测:淀粉酶活性越高,穗发芽率越 高 .
(3)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1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 缩短
(4)若要探究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
考点: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种子的发芽率越低.
解答: 解:(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C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
(2)实验的因变量是显色结果,颜色越深,说明淀粉被分解得越少,则种子的发芽率越低,相反则反;
(3)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湿时间应缩短.
(4)不能.因为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故答案为:
(1)0.5mL蒸馏水 控制pH
(2)高
(3)缩短
(4)不能.因为利用斐林试剂检测时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该实验中的温度,影响实验最终结果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34.请回答下列以油菜为实验材料的相关内容.
(1)图甲表示在适宜条件下油菜果实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 小于 (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 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填色素名称)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变慢,导致光反应供给暗反应的 [H](或NADPH)和ATP 减少,光合速
率降低.
(2)图乙表示测定油菜每l CIT12叶片的重量(mg)变化情况(均考虑为有机物的重量变化)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该油菜植物的呼吸速率可表示为 X (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可表示为 Y+2X (mg/cm2.h)(用图中字母表示).同等质量的油菜种子萌发时消耗的氧气比小麦种子 多 (填“多”“少”或“一样多).
(3)早春播种油菜种子后在地表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并密封,有利于提高地表温度和湿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欲探究地膜覆盖后温度和湿度哪个是影响油菜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取自然条件、播种方式相同的A.B、C、D四个独立农田样方:A保持自然状况;B、C、D地膜覆盖后,B自然生长;C控制温度同B、湿度同A、D控制温度同 A . A 、湿度同 B .比较四个样方内种子出芽所需时间长短,若所需时间长短顺序为 A>C>D>B ,则湿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随着油菜开花天数的增加呼吸作用速率逐渐减小,净光合作用速率先保持较高水平,最后下降.
据图乙分析,原叶片重为M,暗处理1h后重量为M﹣X,所以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mg/cm2•h,光照1h后重量为M+Y,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M+Y﹣(M﹣X)+X=Y+2Xmg/cm2•h.
解答:解:(1)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3.5+6=9.5,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2+6.5=8.5,故第24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小于第12天的果实总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渐变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基本不变.叶绿素减少,导致光反应减弱,生成的[H]和ATP减少导致暗反应减弱,光合速率降低.
(2)据图分析,原叶片重为M,暗处理1h后重量为M﹣X,所以呼吸速率可表示为Xmg/cm2•h,光照1h后重量为M+Y,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M+Y﹣(M﹣X)+X=Y+2Xmg/cm2•h.同等质量的油菜种子比小麦种子含有的C、H比例高,所以萌发时消耗的氧气比小麦种子 多.
(3)实验设计时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欲探究地膜覆盖后温度和湿度哪个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取自然条件、播种方式相同的A、B、C、D四个独立样方:A保持自然状况;B、C、D地膜覆盖后,B自然生长;C控制温度同B、湿度同A;D控制温度同A、湿度同B.比较四个样方内种子出芽所需时间长短,若所需时间长短顺序为A>D>C>B,则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故答案为:
(1)小于 类胡萝卜素(或叶黄素和胡萝卜素)[H](或NADPH)和ATP
(2)X Y+2X 多
(3)A B A>C>D>B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植物细胞的代谢,意在强化学生对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的理解与运用及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物质转变的理解与掌握.
35.请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
(1)图甲为 动物 (填“植物”或者“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图形中共有, 0 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分裂时是如何分隔两个子细胞的?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
(2)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着丝点的染色体断片不能向细胞两极移动,游离于细胞核之外形成微核,为了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核,可以用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填染色剂的名称)对其染色,观察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应是细胞有丝分裂的 间 期,微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DNA和蛋白质 .
(3)若将该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后期,则移向细胞某一极的染色体中,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可能有 0或1或2或3或4 条.
(4)在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三种细胞都有可能 .(填“正常基因纯合细胞”或者“突变基因杂合细胞”或者“突变基因纯合细胞”或者“三种细胞都有可能“).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 分析甲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分析乙图: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都是杂合的.
解答: 解:(1)图甲细胞含有中心体,不含细胞壁,为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甲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不含染色单体;该细胞分裂时,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2)微核是染色体断裂形成的,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成深色,因此,为了能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微核,可以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对其染色;微核游离于细胞核之外,而细胞核在前期会逐渐解体消失,因此观察计数微核的最佳时期应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3)若将该细胞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则形成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有一条链被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后期,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但被标记的只有4条,且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因此则移 向细胞某一极的染色体中,带有放射性标记的可能有0或1或2或3或4条.
(4)假设正常基因为A,突变基因为a.染色体片段发生交叉互换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分别为A和a.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这样细胞中出现4条染色单体,分别含有基因A、a、A、a的4条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末期,这些染色体平均加入不同的细胞中,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①两个A可同时进入到某一细胞中,③两个a可同时进入另个细胞中,可以是②A和a进到某一细胞中.
故答案为:
(1)动物 0 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2)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间 DNA和蛋白质
(3)0或1或2或3或4条
(4)三种细胞都有可能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9yV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