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联考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解析版

[日期:2015-12-04]   来源:网络  作者:   阅读:55[字体: ]

福建省晨曦、冷曦、正曦、岐滨四校联考2016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T2d2Ub

一、选择题
1.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错误的是( )
A.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B.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高等植物体内未离体的体细胞没有全能性
D.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进程,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B正确;
C、高等植物体内未离体的体细胞有全能性,只是全能性不能表达出来,C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全能性表达出来所需的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由于该显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9%,即AA和Aa的概率之和为19%,从而求出aa的概率.再进一步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丈夫正常,基因型为aa;妻子患病,基因型为AA 或Aa,根据其基因型的概率计算出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
【解答】解: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为A、a,已知该病的发病率为19%,则正常(aa)的概率为81%,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a的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由此人群中AA的基因型概率为=10%×10%=1%,Aa的基因型频率=2×10%×90%=18%.所以患病妻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18%+1%)=1/19,其后代均患该病;患病妻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8%+1%)=18/19,其后代患该病的概率为18/19×1/2=9/19,所以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1/19+9/19=10/19.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l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Ⅰ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分析题图: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应该降低免疫力,与Bim蛋白有关,A错误;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原理,能结合图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4.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B.在该细胞形成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分裂至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
D.该细胞分裂能产生2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某一时期,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解答】解:A、该细胞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且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A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而图示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A和a,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错误;
C、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分裂至后期时,着丝点分裂,含有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由于有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A、a,所以该细胞分裂能产生2种基因型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同时能正确辨别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5.以下关于生命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生物体细胞中,分子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途径是DNA→RNA→蛋白质
B.在生物体中,不同细胞之间信息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脂质和蛋白质
C.在动、植物体中,信息在不同组织、器官之间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激素[
D.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的繁衍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膜的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2、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在生物体细胞中,分子之间传递遗传信息的途径是DNA→DNA、DNA→RNA→蛋白质,A错误;[]
B、在生物体中,不同细胞之 间信息的识别主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在动、植物体中,信息在不同细胞之间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激素,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的繁衍,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膜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识记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 ,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
D、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存下来,使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意义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 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简答题
7.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水稻产量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科研工作.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的两种细胞代谢活动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其基质内完成的能量转化是活跃化学能转化为稳定化学能.
(3)如果给水稻提供H218O,结果水稻体内出现了(CH218O),这是因为H218O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生成了C18O2,再通过光合作用生成(CH218O).
(4)如图是光照强度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
A点时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当温度变为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 时A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右(向左、向右、不移动);与A点相比,B点时水稻体内NADPH的含量高(多);B点限制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5)实验测得甲、乙两种水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强度,结果如下表.
植物品种 光补偿点
(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斯) 光饱和时光合作用CO2的消耗量
(mgCO2/100cm2﹒h) 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 mgCO2/100cm2﹒h)
甲 3 4 30 15
乙 1 3 11 5.5
如果本实验中定义“光合速率=在一定的条件下每100cm2的叶面积上每小时吸收CO2的量”;则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甲、乙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分别为0、5.5mgCO2/100cm2﹒h;对于乙 种水稻,如果在光照强度为5千勒克斯时,白天正常光照8小时,其余时间黑暗,则乙能否正常生长发育?不能.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A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B点表示光饱和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 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植物体内最为重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
(2)叶绿体基质中能够完成暗反应过程,把活跃化学能转化为稳定化学能.
(3) 给水稻提供H218O,其先经过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放射性的二氧化碳,然后再参与光合作用,生成含放射性的(CH218O).
(4)据图分析,A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当温度变为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时,构不成点变大,A点右移.与A点相比,B点时光照较强,光反应较快,水稻体内NADPH的含量高.B点表示光饱和点,限制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
(5)据表分析,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斯时,甲、乙两种水稻的光合速率分别为0、5.5.对于乙 种水稻,如果在光照强度为5千勒克斯时,白天正常光照8小时,其余时间黑暗,其净光合速率小于0,则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活跃化学能转化为稳定化学能
(3)第二 C18O2
(4)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向右 高(多) 二氧化碳浓度
(5)0、5.5 不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8.小白鼠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常用实验对象.电刺激小白鼠会使之产生逃避反应.请回答下列有关该实验的问题:
(1)小白鼠在遭受电刺激后迅速逃向安全区,该逃避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调节完成,完成该逃避反应的结构称为反射弧.在小白鼠逃避反应中,其体内的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是单向(单向/双向)传导的.
(2)在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且使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一段时间后体温恢复正常,这是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研究发现小白鼠在连续遭受多次电刺激后,其反应强度随电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已知其关键因素在于突触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与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量有关.据此推断上述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4)下表是小白鼠神经纤维内外两种主要阳离子的浓度,a、b代表的离子分别是钠离子和钾离子.
离子 神经元内 神经元外
a 5~15mol/L 145mol/L
b 140mol/L 5 mol/L
(5)多次电刺激使小白鼠大脑皮层下某个区域出现病理性损伤,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推测可能是脑内下丘脑或垂体区域受损,引起抗利尿激素缺乏所致.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并运输至垂体储存并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传递是单向的.
(2)逃避过程中小白鼠体内明显增加的激素是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浓度.此过程中小白鼠体温逐渐上升厚有恢复正常是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3)根据题意可知,小白鼠反应减弱现象的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4)据表分析,由于钠离子在细胞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所以a是钠离子,钾离子膜内的浓度高于膜外,所以b是钾离子.
(5)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并运输至垂体储存并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下丘脑或垂体区域受损,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表现为日排尿量明显增多,饮水剧增.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 反射弧 单向
(2)肾上腺素 肝糖原分解 产热和散热
(3)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减少
(4)钠离子 钾离子
(5)下丘脑或垂体 抗利尿激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9.(16分)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翅膀后端边缘缺刻(缺刻翅)的红眼雌果蝇,并用这种果蝇做了下图1所示的实验.后经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认为,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理由是:①若为显性突变,则后代中应该有4种表现型果蝇出现;②若为隐性突变,则后代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雄性正常翅
(2)研究者推测,“X染色体片段缺失”是导致所示实验现象的根本原因.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最简单的方法是对表现型为雌性缺刻翅果蝇做染色体的高倍镜检查.
(3)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因缺刻翅果蝇体内缺少某种酶从而影响翅的正常发育.翅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研究表明,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用缺刻翅雌果蝇与正常翅雄果蝇杂交,然后让Fl中雄雌果蝇自由交配得F2,Fl中雌雄果蝇比例为2:1,F2中缺刻翅:正常翅=1:6,F2中雄果蝇个体占
(5)已知果蝇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下列有关对图1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D
A.亲代的缺刻翅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 因
B.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
C.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带有白眼基因
D.果蝇的缺刻翅性状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分析图1: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则亲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Y,后代中还应该有正常翅雄性个体出现.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设基因为b,则亲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Y,后代不会出现缺刻翅雌性、正常翅雄性.因此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
3、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则纯合致死的基因型XAXA和XAY,缺刻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正常翅雄果蝇的XaY.
【解答】解:(1)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则亲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Y,后代中还应该有正常翅雄性个体出现.假设缺刻翅是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设基因为b,则亲代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Xb,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BY,后代不会出现缺刻翅雌性、正常翅雄性.因此缺刻翅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因此要确定该变异是否是“X染色体片段缺失”,可以对表现型为缺刻翅的雌果蝇做唾腺染色体的检查.
(3)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 因缺刻翅果蝇体内缺少某种酶从而影响翅的正常发育.翅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表明,基因可通过 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由于果蝇缺刻翅有纯合致死效应,即雌果蝇为XAXA时、雄果蝇为XAY时有致死效应,所以缺刻翅雌果蝇(XAXa)与正常翅雄果蝇(XaY)杂交,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致死)=1:1:1:1,因此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为2:1;F1中雌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XaXa和XaY,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XA、 Xa,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Xa、 Y,因此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 XAXa: XaXa: XAY(致死 ): XaY=1:3:1:3,因此F2中缺刻翅:正常翅=1:6,其中雄果蝇个体占 (XAY致死).
(5)A、子代雄果蝇均为红眼,说明亲代的缺刻翅红眼雌 果蝇不含白眼基因,A正确;
B、由A可知亲代红眼雌果蝇不含白眼基因,而子代出现白眼雌果蝇,说明亲本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B正确;
C、亲代缺刻翅红眼雌果蝇缺失片段恰好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所在的区段,因此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片段缺失,另一条X染色体带有白眼基因,C正确;
D、果蝇的缺刻翅性状是染色体缺失导致,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
(1)4 雌性缺刻翅、雄性正常翅 []
(2)雌性缺刻翅
(3)控制酶的合成
(4)2:1 1:6
(5)D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推断缺刻翅雌果蝇形成的原因.

10.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隼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其中油松、侧柏、麻栎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活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子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爆发和防治过程中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拟松材线虫”在没有防治之前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图1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由图1可知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在e→f点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豺在泰山上数量很少,没有天敌.图2是能量流经豺 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豺的摄入量,那么B、C分别表示豺的同化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若要确保豺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相关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25B.
(4)2011年4月,泰山桃花峪索道北侧山林发生火灾,2天后被扑灭,目前被烧毁的植被正逐渐恢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被烧毁的群落结构要想完全复原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弱.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优势种是指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生物种类.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解答】解:(1)泰山上的所有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其中油松、侧柏、麻栎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活力强而成为该地的优势种;
(2)由图1可知,“拟松材线虫”在没有防治之前,由于缺少天敌和食物充足,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图中在a、b、c、d点进行了农药防治,随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害虫群体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变差;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捕食、寄生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在e→f点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害虫群体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A是摄入量,B是同化量,C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是用于自身生长能量.若要确保豺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相关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B÷20%÷20%=25B.
(4)被烧毁的植被正逐渐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被烧毁的群落结构要想完全复原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是因为该群落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优势种
(1)生物群落 优势种
(2)增大 a、b、c、d 捕食、寄生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3)同化量 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5B
(4)恢复力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高,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弱
【点评】本题结合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能理解联系实际.

11.如图所示为人类“治疗性克隆”的大概过程,请据图作答.

(1)如图A、B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分别是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或动物细胞培养),甲称作囊胚.
(2)乙是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和分化发育潜能 的胚胎干细胞.
(3)相同的胚胎干细胞,通过C过程“克隆”的结果各种各样,如有的是胰岛细胞,有的是血细胞,有的是心肌细胞,究其本质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上述“克隆”过程是胚胎干细胞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4)按上述方法克隆的器官在移植方面的主要优点是无排斥反应.
【考点】治疗性克隆的操作过程.【分析】1、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2、分析题图:图示为治疗性克隆的大概过程,即从患者身上提取一个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形成一个新细胞,经过动物细胞培养成胚胎干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和器官.
【解答】解:(1)如图A、B过程用到的生物技术分别是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或动物细胞培养),甲称作囊胚.
(2)乙是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和分化发育潜能的胚胎干细胞.
(3)相同的胚胎干细胞,通过C过程“克隆”的结果各种各样,如有的是胰岛细胞,有的是血细胞,有的是 心肌细胞,究其本质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上述“克隆”过程是胚胎干细胞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4)按上述方法克隆的器官在移植方面的主要优点是无排斥反应.
故答案为:
(1)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或动物细胞培养)(顺序不能改变) 囊胚
(2)自我更新(自我维持) 分化发育潜能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4)无排斥反应
【点评】本题考查胚胎干细胞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及相关应用;识记治疗性克隆的具体过程,能与生殖性克隆进行区分,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T2d2Ub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