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年浙江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五校联考理综生物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VzudTH
一、单选题:共6题
1.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再生时,血液中AFP会升高,尤其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血液中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肝细胞的分裂加快时,AFP合成量会增加
B.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AFP的加工与运输
C.肝细胞发生癌变后因细胞膜上粘连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
D.AFP能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当肝细胞再生或癌变时,血液中AFP的含量升高,说明AFP的合成与细胞分裂有关,A正确;AFP属于分泌蛋白,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AFP的加工与运输,B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粘连蛋白减少而容易发生扩散,C正确;题干中不能看出AFP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和癌变的相关内容。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溶液分别处理棉花植株的受精幼铃和未受精幼铃,24h后在叶柄处注射含32P的磷酸盐溶液(如下图),一段时间后取样测定两种幼铃32P的放射性强度并统计两种幼铃的脱落率,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GA处理对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小于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
B.H2O处理组与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应该保持相等
C.GA对32P向两种幼铃的运输无显著影响
D.H2O处理组中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差异可能与棉花植株的内源激素有关
【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与水处理组相比,GA处理对受精幼铃脱落率没有影响,对未受精幼铃脱落率的影响很大,A正确;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H2O处理组与GA处理组施用的液体量应该保持相等,B正确;表中显示GA会促进对32P向两种幼铃的运输,C错误;H2O处理组中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差异可能与棉花植株的内源激素有关,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
3.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为: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在突触间隙中,NE将发生如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不能说明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需要受体
C.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D.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但突触前膜摄取NE仅仅是反馈调节,不能传递兴奋,A正确;NE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NE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进行的,不需要受体,B错误;NE作用于突触前膜后抑制NE的释放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NE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内容。
4.现有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a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体内一个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b,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后期Ⅱ的色盲基因数目可能相同
B.a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b细胞中期Ⅱ的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C.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末期Ⅱ的染色体组数目不同
D.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与b细胞前期Ⅰ的DNA数目不同
【答案】A
【解析】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基因型为XBXb,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Y, 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含有两个色盲基因,b细胞后期Ⅱ的色盲基因数目也可能是两个(X染色体),A正确;a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是b细胞中期Ⅱ的染色单体数目的二倍,B错误;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末期Ⅱ的染色体组数目都是两个,C错误;a细胞有丝分裂后期与b细胞前期Ⅰ的核DNA数目相同,都是92个,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
5.甲型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能特异性识别H1N1的宿主细胞
B.呈递给甲细胞的抗原是巨噬细胞重新合成的子代病毒外壳
C.甲细胞直接感受抗原刺激会产生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
D.对感染H1N1病毒的患者应注射疫苗实施主动免疫
【答案】A
【解析】H1N1是病毒,主要依靠细胞免疫进行,甲细胞是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H1N1的宿主细胞,A正确;呈递给甲细胞的抗原是巨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决定簇的抗原,B错误;T细胞不能直接感受抗原刺激,C错误;对感染H1N1病毒的患者应注射抗体实施被动免疫,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
6.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知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B.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逻辑斯谛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答案】B
【解析】图中的R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R>1,表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R=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R<1,种群数量下降。图中0~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下降,A错误;c~d期间R<1,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B正确,C错误;增长率是指新增数量与原有数量的比值,a、b两点时对应的R虽然相等,但由于原有数量不同,增长率也就不同,D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内容。
二、综合题:共3题
7.为探究大气CO2浓度变化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人员对三种作物所处环境的CO2浓度分别进行如下控制:自然CO2浓度(简称[375])、倍增CO2浓度(简称[750])、倍增后恢复到自然CO2浓度(先在倍增CO2浓度下生活60天,再转入自然CO2浓度下生活,简称[750-375]),每种作物依次做三种处理,且均设置3个重复组,测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如图1、2、3所示:
(1)据图分析可知,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三种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均 ,这主要是CO2浓度倍增时 增大与 降低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进一步测定在[375]和[750]条件下干旱胁迫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相应探究实验,结果如下:
①在水分充足、[750]时大豆的真正光合速率为 μmol•m-2•s-1。
②在水分充足条件下,[750]能显著提高大豆的光饱和点,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CO2浓度增加,碳反应中 需要的能量增多;另一方面叶肉细胞中 增加,大豆捕获光能的能力增强。
③通过研究发现,植物体在干旱胁迫时自身会产生一种激素,促使叶片气孔关闭,以减少蒸腾散失的水分,推测此种激素最有可能是 。
【答案】(1)升高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2)①34.99 ②三碳酸的还原 叶绿素的相对含量 ③脱落酸
【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三种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升高,同时,净光合速率增大,蒸腾速率降低,说明水分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有关。
(2)①真正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加上呼吸速率,在水分充足、[750]时大豆的真正光合速率为31.65+3.34=34.99(μmol•m-2•s-1)。
②在水分充足、[750]条件下,大豆的光饱和点升高的原因可能是:CO2浓度增加,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更多的能量;另外表中显示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有所增加,大豆捕获光能的能力增强。
③植物体在干旱胁迫时常常出现萎蔫的情形,而脱落酸的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萎蔫的叶片,故推知该激素最可能是脱落酸。
【备注】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
8.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
①用切片机将红甜菜根切成厚薄一致,大小相同的切片,然后将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②再将切片放在10℃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这些溶液的吸光度(吸光度与溶液中花青素浓度成正相关),结果如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步骤①中,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的各组切片要求 。
(2)根据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物质A也能促进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请你借助上述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观点是否正确。
Ⅰ.材料用具:红甜菜根切片、清水、恒温水浴锅(花青素吸光度的测量方法不作具体要求)物质A溶液、烧杯、吸光度测量仪。
Ⅱ.补充完成实验思路:
①
②
③
Ⅲ.请用合适的直方图呈现支持该观点的结果:
【答案】(1)数量相等
(2)低于50℃温度处理后,膜的通透性变化不大,受50℃以上的温度处理后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3)实验思路:
①取两组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编号,一组加入A物质处理一段时间,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②将两组切片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
Ⅲ.
【解析】(1)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的各组切片要求数量相同。
(2)从曲线图看出,50℃以下吸光度几乎不变,超过50℃吸光度大幅增加,说明低于50℃温度处理后,膜的通透性变化不大,受50℃以上的温度处理后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3)要证明物质A也能促进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需要将物质A的有无作为自变量,溶液的吸光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实验:①取两组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编号,一组加入A物质处理一段时间,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②将两组切片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
Ⅲ.如果物质A确有促进促进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活性的作用,实验组的吸光度应大于对照组。
【备注】本题考查细胞膜的通透性的相关内容。
9.某植物花色产生机理为:白色前体物→黄色→红色,已知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控制黄色,B基因控制红色。研究人员用纯种白花和纯种黄花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实验结果如下表中甲组所示。
(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可推知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
(2) 研究人员某次重复该实验,结果如表中乙组所示。经检测得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由此推测乙组中F1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 (A/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请用棋盘法遗传图解表示乙组F1自交得到F2的过程。
(3)为检测某红花植株(染色体正常)基因型,以乙组F1红花作亲本与之进行正反交。
①若正反交子代表现型相同,则该红花植株基因M为 。
②若正交子代红花:白花=1:1,反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③若正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反交子代红花:黄花:白花=9:3:4,则该待测红花植株基因型为 。
【答案】(1)自由组合(分离和自由组合)
(2)A
(3)①AABB或AABb ②红花∶白花=3∶1 AaBB
③红花∶黄花∶白花=3∶1∶4 AaBb
【解析】(1)根据甲组实验结果9:3:4,是自由组合定律结果9:3:3:1的变形,说明控制花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 已知乙组F1的2号染色体缺失导致含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致死。若发生缺失的2号染色体含有a基因,F2将不可能出现白花植株,可以推测乙组中F1发生染色体缺失的是A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遗传图解如下:
(3)该红花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AaBB、AaBb中的某一种,现将乙组F1红花做父本定为正交。
①若M基因型为AABB,则无论正反交,后代全为红花;
②若M基因型为AABb,正交结果为红花:黄花=3:1,遗传图解为 ,
反交结果也是红花:黄花=3:1;遗传图解为 ;
③若M基因型为AaBB,可以推知正交结果为红花:白花=1:1,反交结果为红花:白花=3:1;
④若M基因型为AaBb,推知正交结果为红花:黄花:白花=3:1:4,反交结果为红花:黄花:白花=9:3:4。
【备注】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内容。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Vzu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