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荆门市龙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月考(期中)生物解析版

[日期:2020-12-16]   来源:  作者:   阅读:0[字体: ]

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11月月考生物考试试题

内部交流地址: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22esVb58-6Am2Gb6tFsx0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一部分水能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相结合
B. 有氧呼吸产生的H2O中的氢来自丙酮酸
C. 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会消耗水
D. 细胞中的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运输代谢废物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和结合水形式两种形态存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结合水是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两种水的含量不是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可以相互转变的。但新陈代谢旺盛时,结合水可以转变成自由水。
【详解】A、结合水是与细胞内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多糖)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A正确;
B、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丙酮酸和水,B错误;
C、ATP转化成ADP的过程是水解过程,消耗水,C正确;
D、细胞中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运输代谢废物等,D正确。
故选B。
2. 单体的排列顺序不同是许多生物大分子具有差异性的原因之一,下列选项中与此无关的是
A. 糖原、淀粉和纤维素之间的差异
B. 细胞膜上不同载体蛋白之间的差异
C. mRNA、rRNA和tRNA之间的差异
D. 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之间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排列顺序有关,同样核酸的多样性与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而多糖的单体是葡萄糖,它的单体相同,多样性与单体排列顺序无关。
【详解】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构成的大分子有机物,组成三种化合物的葡萄糖排列顺序不具有多样性,A错误;细胞膜上不同载体蛋白之间的差异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等有关,B正确;mRNA、rRNA和tRNA之间的差异与构成它们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等有关,C正确;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之间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3. 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内的空间包围分隔成不同区域,使细胞内的不同代谢反应在这些区域中高效有序进行。下列关于这些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均可产生ATP,也可消耗ATP
B. 口腔上皮细胞内由单层膜包围成的区域的种类比叶肉细胞的少
C. 植物细胞的色素分子只储存于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中
D. 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的合成均发生于由膜包围成的区域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细胞中的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生物膜系统功能如下: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参与,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小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详解】A、由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其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均可产生ATP,也可消耗ATP,但细胞核只能消耗ATP,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内进行的代谢比较简单,而叶肉细胞担负着制造有机物的功能,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推测口腔上皮细胞内由单层膜包围成的区域的种类比叶肉细胞的少,B正确;
C、植物细胞的色素分子存在于液泡和叶绿体中,但只有叶绿体是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核糖体上,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B。
4. 细胞骨架不仅能够作为细胞支架,还参与细胞器转运、细胞分裂、细胞运动和信号传导等。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细胞骨架具有完全不同的分布状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蛋白酶破坏细胞骨架后,将导致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B. 线粒体能定向运输到代谢旺盛的部位与细胞骨架有关
C. 用光学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到细胞骨架是一个纤维状网架结构
D. 纺锤体的形成以及染色体的运动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细胞骨架的作用: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在细胞分裂中细胞骨架牵引染色体分离;在细胞物质运输中,各类小泡和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在肌肉细胞中,细胞骨架和它的结合蛋白组成动力系统;在白细胞(白血球)的迁移、精子的游动、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伸展等方面都与细胞骨架有关,另外,在植物细胞中细胞骨架指导细胞壁的合成。
【详解】A、细胞骨架的本质是蛋白质,用蛋白酶会破坏细胞骨架,导致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细胞骨架在细胞物质运输中,细胞器可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转运,故线粒体能定向运输到代谢旺盛的部位与细胞骨架有关,B正确;
C、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细胞骨架,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纺锤体的形成以及染色体的运动可能与细胞骨架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骨架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细胞骨架的化学本质和生理功能等,属于简单题。
5. 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Ⅱ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B.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终产物
C. 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可能含有20种氨基酸
D. 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孔上的核孔复合体具有选择性,只有被核孔识别的蛋白质和相应的需要进入细胞核的物质结合,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非编码RNA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转录时细胞核中只有染色质。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终产物。
【详解】A、 核膜上的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此种特殊的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但不能自由进出,A错误;
B、RNA彻底水解后有6种产物,包括4种碱基、核糖和磷酸,B正确;
C、这种可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属于非编码RNA,不能翻译形成蛋白质,C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Ⅱ)是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6.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某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E段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 E点时单个细胞中含有0条或2条Y染色体
C. CD段细胞内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
D. 若D点时细胞基因型为AAbb,则其子细胞只有1种基因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示为雄果蝇某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的变化,则分析题图可知,AC为减数分裂间期,发生了DNA复制;CD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DE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过程;EF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DE段下降是由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减半,A正确;
B、E点时,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结束的状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但细胞还未分裂为两个细胞,故细胞中含有0条或2条Y染色体,B正确;
C、CD段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细胞中已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CD段并非始终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D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其基因型为AAbb,则其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只有1种,D正确;
故选C。
7. 一对染色体数目和色觉均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红绿色盲男孩。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其中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B.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与图甲或图乙有关
C.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与图甲或图丙有关
D. 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YY,则只与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红绿色盲的儿子,则夫妇双方的基因型为XBY×XBXb,则致病基因来源于母亲,图甲表示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乙表示的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丙表示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表示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则由于母亲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导致,与丁有关,A正确;
B、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母亲减数第一次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与甲、丙或丁有关,B错误;
C、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可能是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或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与图甲或图丙有关,C正确;
D、若孩子的基因型为XBYY,是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D正确。
故选B。
8. 下表是利用洋葱进行的相关实验,其中材料、试剂、观察内容等有误的是( )
组别 材料 实验试剂及用具 观察内容
A 鳞片叶内表皮 显微镜、健那绿染液等 观察线粒体
B 鳞片叶外表皮 显微镜、甲基绿吡罗红染液等 观察核酸分布
C 根尖 显微镜、解离液等 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D 管状叶 定性滤纸、无水乙醇等 观察绿叶中色素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详解】A、鳞片叶内表皮是无色的,可以通过健那绿染色,观察线粒体,A正确;
B、观察核酸分布需要用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来染色细胞,而鳞片叶外表皮是紫色的,故不适合用来观察核酸分布,B错误;
C、根尖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可以用分生区细胞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C正确;
D、洋葱管状叶中含有叶绿体,可以用定性滤纸、无水乙醇等,观察绿叶中色素的种类,D正确。
故选B。
9. 图示中心法则中的两个过程,箭头表示子链延长的方向。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外
B. 酶1为解旋酶,酶3为RNA聚合酶
C. 图乙中基因2指导的子链延伸方向与基因1一定相同
D. 对于核DNA分子,细胞一生图甲过程仅发生一次,图乙过程发生多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其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基因的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
【详解】A、图甲是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DNA分子复制可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在体外通过RCR技术扩增,A正确;
B、酶1在DNA 分子复制中断开氢键,为DNA解旋酶;酶3在基因转录中解旋,为RNA聚合酶,B正确;
C、不同的基因有不同的转录起点和模板链,转录的方向不一定不同,C错误;
D、在细胞一生中,核DNA分子只复制一次,而转录可进行多次,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转录的模板、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即可。
10. 人体细胞膜上存在一种蛋白质离子通道,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蛋白质通道的闸门开启或关闭,完成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的运输。如图所示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时,Ca2+通道蛋白开启
B. 影响途径①的因素主要有物质的浓度差以及载体数量
C. 温度会影响图中途径①②③的物质运输速率
D. 甲物质是ATP,可为途径②和③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途径①指的是在受体的作用下,葡萄糖在载体的协助下,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耗能;途径②是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耗能;途径③是物质通过胞吐作用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实现。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细胞膜上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时,Ca2+通道蛋白开启,Ca2+内流,A正确;
B、途径①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影响途径①的因素不仅有物质的浓度差,还有载体蛋白数量,B正确;
C、温度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因此温度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中途径①②③的速率都有影响,C正确;
D、图中途径②Ca2+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B细胞中葡萄糖主要通过合成为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
B.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胚胎干细胞发育成各种组织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植物叶肉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边界一定是细胞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中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注意辨析全能性概念中的发育起点和发育终点。
【详解】A、胰岛B细胞作为组织细胞,其葡萄糖主要通过氧化分解来消耗,进而降低血糖浓度的,A错误;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过程中有蛋白质合成过程,故也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过程,B错误;
C、胚胎干细胞发育成各种组织体现了细胞分化过程,没有显示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细胞膜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边界,植物叶肉细胞和原核细胞的边界都一定是细胞膜,D正确。
故选D。
12. 如表数据为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长,其中G1期、S期、G2期属于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M期为分裂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期 G1期 S期 G2期 M期 合计
时长/h 10 7 3.5 1.5 22
A. 若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培养22 h,细胞才能都被抑制在G1和S期交界处
B. 若检测某M期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则其与S期细胞中核DNA含量相同
C. 若观察某M期细胞,发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则此时会重现核膜、核仁
D. 若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M期细胞最多需要11.5小时才能到达G1和S期交界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DNA 的合成发生在S期,当在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时,DNA合成被抑制,即S期的细胞被抑制,若使其余细胞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则刚完成DNA复制的细胞还需要经过G2、M和G1期,共需要3.5+1.5+10=15(h),故培养15 h,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G1和S期交界处,A错误;
B、M期细胞中的核DNA含量是体细胞的二倍,结合题意可知,DNA的复制发生在S期,S期结束后,细胞的核DNA含量才加倍,故M期细胞中的核DNA含量与S期细胞中核DNA含量不同,B错误;
C、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后期,而核膜、核仁重现是在末期,C错误;
D、若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M期细胞最多需要1.5+10=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D正确。
故选D。
13. 人体内一些正常或异常细胞脱落破碎后,其DNA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称为cfDNA;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脱落破碎,其DNA进入孕妇血液中,称为cffDNA。近几年,结合DNA测序技术,cfDNA和cffDNA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检测cfDNA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癌症的筛查
B. 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可用于治疗遗传病
C. 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于脱落后破碎的胎盘细胞
D. 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以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的基因被导入到靶细胞内,他们或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成为宿主遗传物质的一部分,或不与染色体整合而位于染色体外,但都能在细胞中得以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做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
【详解】A、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故可以通过检测cfDNA中相关基因来进行癌症的筛查,A正确;
B、提取cfDNA进行基因修改后直接输回血液,该基因并不能正常表达,不可用于治疗遗传病,B错误;
C、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可能来自胚胎细胞或母体胎盘细胞脱落后破碎形成,C正确;
D、提取孕妇血液中的cffDNA,因其含有胎儿的遗传物质,故可通过DNA测序技术检测其是否含有某种致病基因,用于某些遗传病的产前诊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cfDNA和cffDNA的产生过程,考查癌症的产生原因、人类遗传病和产前诊断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题干信息的能力,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准确判断各选项。
14. 7-乙基鸟嘌呤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某DNA分子中腺嘌呤占碱基总数的30%,其中的鸟嘌呤全部被7-乙基化,该DNA分子正常复制产生的两个DNA分子,其中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占碱基总数的45%,另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所占比例为( )
A. 30% B. 20% C. 35% D. 45%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
2、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和半保留复制过程。
【详解】某双链DNA分子中A占碱基总数的30%,则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G=50%,所以G =20%。鸟嘌呤(G)全部被7-乙基化而且与胸腺嘧啶配对,所以在DNA复制时子代中A和G的比例不受影响,而C和T的比例受影响,一个DNA分子中胸腺嘧啶(T)占碱基总数的45%,由于A的比例不变仍为30%,所以7-乙基鸟嘌呤为15%,由此推出另一个DNA分子中7-乙基鸟嘌呤为5%,而A=30%不变,所以T=30%+5%=35%,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 某哺乳动物的毛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A1(黄色)、A2(黑色)、A3(白色)控制(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某一基因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交配得到F1,F1中黄色:黑色=2:1。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哺乳动物中复等位基因的存在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 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基因型为A1A1的个体不能存活
C. F1中黄色个体与黑色个体交配,后代出现白色个体的概率为1/8
D. F1中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中黄色︰黑色︰白色=5︰3︰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老鼠毛色的性状受复等位基因控制,并且A1对A2、A3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因此黄色属的基因型有A1A2、A1A3,A1A1纯合致死;白色鼠的基因型有A2A2、A2A3;黑色鼠的基因型只有A3A3。
【详解】A、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型为A1A2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交配,理论上F1的基因型为A1A1、A1A3、A1A2、A2A3,而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2∶1,推知A1基因纯合致死,B正确;
C、F1中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2A1A3、1/2A1A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2A3,它们交配产生的后代出现白色个体(A3A3)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
D、F1中个体的基因型为1/3A1A3、1/3A1A2、1/3A2A3,F1中个体产生的配子A1∶A2∶A3=1∶1∶1,F1中个体随机交配,得到的F2中致死(1/9A1A1)∶黄色(2/9A1A2、2/9A1A3)∶黑色(1/9A2A2、2/9A2A3)∶白色(1/9A3A3)=1∶4∶3∶1,故F2的实际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白色=4∶3∶1,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 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下面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35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 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0 ℃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
C. 每天光照12小时,20 ℃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 每天光照12小时,10 ℃时积累的有机物是30 ℃时的2倍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根据植物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图中光照下吸收CO2的量是净光合作用速率,黑暗下释放的CO2的量为呼吸作用消耗速率。
【详解】A、表中光照下吸收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黑暗中释放CO2量表示呼吸作用强度,温度在35℃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3.00mg/h,因此昼夜不停地光照植物能生长,A错误;
B、昼夜不停地光照,25℃时光照下每小时吸收的CO2量最多,是3.75mg/h,所以25℃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而不是20℃,B错误;
CD、每天光照12小时,植物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量=光照下每小时吸收的CO2量×12-黑暗每小时释放的CO2量×12=(光照下每小时吸收的CO2量一黑暗每小时释放的CO2量)×12,5°C~35°C每小时光照下吸收的CO2量与黑暗释放的CO2量的差值分别是: 0.5、1.0、1.5、1.75、1.5、0.5、-0.5。因此,20℃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为1.75mg/h×12=21mg;10℃时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是30℃的(1.0mg/h×12)÷(0.5 mg/h×12)=2倍,CD正确。
故选CD。
17. 某研究小组培养获得放射性14C完全标记的动物细胞样本,使其在只有12C的培养基内分别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实验期间收集到分裂中期的细胞样本甲和乙、以及分裂后期的样本丙,统计样本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样本 标记染色体数 标记DNA数
甲 20 40
乙 10 20
丙 20 20

A. 甲细胞肯定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B. 丙细胞可能处于在12C培养基内的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
C. 乙细胞肯定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 从上表推断,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细胞中标记的DNA分子数是标记的染色体数的2倍,说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DNA上均含标记,可判断DNA复制了一次。乙细胞中标记的DNA分子数是标记的染色体数的2倍,说明每条染色体的两条DNA上均含标记,可判断DNA复制了一次,但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甲细胞的一半,又根据甲和乙均为分裂中期的细胞,可判断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甲可能为有丝分裂中期,也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标记的染色体数与DNA数相等,且丙为后期的图像,由于染色体数是甲细胞的一半,可知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表格中标记的染色体数和标记的DNA数分析,甲细胞的DNA应该是在12C培养基中复制了一次,所以甲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A错误;
B、丙细胞可能是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有40条,但有标记的是20条,DNA有40个,含标记的DNA有20个,B正确;
C、乙细胞中标记的染色体数是标记的DNA数一半,且均为甲的一半,加之题干信息可知实验期间收集到的细胞样本甲和乙都处于分裂中期,乙肯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C正确;
D、据题干,样本甲、乙两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甲细胞中标记的DNA数是标记的染色体数的两倍,根据DNA复制的半保留特点,说明甲细胞只进行了第一次DNA复制,推断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0,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复制与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 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能引起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下图为肠道病毒EV71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负链(–RNA)是与正链(+RNA)互补的单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N首先识别+RNA上起始密码子后才能启动①过程
B. –RNA也可以作为肠道病毒EV71的遗传物质
C. 肠道病毒EV71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增殖
D. ①②③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肠道病毒EV71在宿主肠道细胞内增殖的过程,①、②过程都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RNA复制酶,则N表示RNA复制酶。此外还以EV71的+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和相应的蛋白酶(催化复制和翻译过程)。
【详解】A、①过程是RNA做模板复制合成-RNA的过程,而能识别+RNA上起始密码子是翻译过程,A错误;
B、–RNA与+RNA是碱基互补的关系,两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故–RNA不可以作为肠道病毒EV71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存繁殖,故肠道病毒EV71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增殖,C正确;
D、①②③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都是A-U、U-A、G-C、C-G,D正确。
故选AB。
19. 如图所示,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叶绿体分别起源于一种原始的好氧细菌和蓝藻类原核细胞,它们最早被先祖厌氧真核生物吞噬后未被消化,而是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线粒体功能,推测图中需氧菌的有氧呼吸酶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
B.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结构不同于细胞膜和其他细胞器膜,不支持此假说
C. 根据此假说,线粒体的外膜是从原始的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衍生而来
D. 先祖厌氧真核生物吞噬需氧菌后使其解体,解体后的物质组装成线粒体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内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线粒体是由好氧细菌被原始的真核细胞吞噬后未被消化而形成的,说明线粒体的外膜是从原始的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衍生而来,再结合线粒体功能,可推测图中需氧菌的有氧呼吸酶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A正确;
B、线粒体、叶绿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蓝藻的细胞膜相似,这能为内共生假说提供了依据,B错误;
C、结合图中假说内容可推测,线粒体的外膜是从原始的真核细胞的细胞膜衍生而来,C正确;
D、结合题意可知,线粒体的产生是先祖厌氧真核生物将原始的好氧细菌吞噬后未被消化,然后与宿主进行长期共生,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BD。
20. 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 B、b)控制,A对a、B对b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用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雌雄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4种
B. 含A、B基因的个体毛色是白色的原因是不能翻译出相关蛋白质
C.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D. 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分析可知,纯合黑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F1代的基因型为AaBb,由题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因此F1表现为白色,F1雌雄自由交配得到F2,如果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自F2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色:黑色:黄色=10:3:3;如果Ab、aB连锁,则F2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色:黑色:黄色=2:1:1。
【详解】A、自然界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AABB、AaBb、AABb、AaBB、aabb),A错误;
B、由题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因此含A、B基因的个体为白色,B正确;
C、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若F2中白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2,则Ab、aB连锁,F2中黑色个体的比例接近1/4,D正确。
故选BC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情况的判断,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再根据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判断两对基因是否连锁。
三、简答题
21. 病毒感染人体细胞,首先需要与人体组织细胞表达的受体相结合。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受体(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ACE2受体基因在人体Ⅰ型肺泡、Ⅱ型肺泡、支气管上皮和血管内皮等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但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ACE2受体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上;与ACE2受体合成相关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中,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细胞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人体可通过促使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凋亡来清除病毒,这说明细胞凋亡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膜 (2).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 Ⅱ型肺泡细胞 (4). 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而ACE2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 (5). 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解析】
【分析】
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将病毒的抗原特性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经过增殖、分化为效应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其中的病毒被释放出来,体液中的抗体与病毒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和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与细胞膜上的蛋白合成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据题干信息“ACE2受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细胞所必需的,ACE2 受体基因主要集中表达于Ⅱ 型肺泡细胞”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细胞是Ⅱ型肺泡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细胞凋亡的形式进行清除,体现了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点睛】本题以COVID-19病毒材料为载体,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2. 某植物的子叶颜色和花叶病的抗性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A基因控制绿色色素的生 成,A基因越多,子叶颜色越深。现以浅绿色抗病植株为亲本进行自交,子代成熟植株的性状分离比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浅绿色抗病植株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产生上述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F1所有植株随机交配产生F2,则F2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考虑抗病、不抗病这对相对性状,从F1中选择多株抗病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抗病︰不抗病=15︰1,则所选择的抗病植株中,纯合植株︰杂合植株=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由于环境改变,不抗病植株易遭受病菌侵袭,不抗病植株存活率只有1/2,此条件上图中亲本浅绿色抗病植株自交,F1的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2). 基因型为aa的植株体内无绿色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幼苗期死亡 (3). 1/2 (4). 3︰1 (5). 1/8 (6). 深绿色抗病︰深绿色不抗病︰浅绿色抗病︰浅绿色不抗病=6︰1︰12︰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F1中深绿色:浅绿色=1:2,抗病:不抗病=3:1,说明深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浅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抗病为显性性状,亲本浅绿色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1)由分析可知,亲本浅绿色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自交后代中没有出现aa,说明基因型为aa的植株体内无绿色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幼苗期死亡,导致F1产生上述比例。
(2)F1植株中深绿色(AA):浅绿色(Aa)=1:2,则产生的配子A:a=2:1,F1所有植株随机交配,F2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Aa):深绿色(AA)=(2×1/3×2/3):(2/3×2/3)=1:1,因此F2成熟植株中浅绿色植株占1/2。
(3)F1中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有BB和Bb,假设杂合植株(Bb)占比例为a,F1中抗病植株自交产生的不抗病植株的概率=a×1/4=1/16,则a=1/4,因此纯合植株︰杂合植株=(1-1/4):1/4=3:1。子代中杂合子(Bb)的概率=1/4×1/2=1/8。
(4)若由于环境改变,不抗病植株存活率只有1/2,亲本浅绿色抗病植株自交,F1中抗病植株:不抗病植株=3:(1×1/2)=6:1,因此F1中深绿色抗病︰深绿色不抗病︰浅绿色抗病︰浅绿色不抗病=(1:2)(6:1)=6︰1︰12︰2。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准确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23. 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M期),根据DNA合成情况,分裂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为了保证细胞周期的正常运转,细胞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监控系统(检验点),对细胞周期的过程是否发生异常加以检测,部分检验点如下图所示。只有当相应的过程正常完成,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运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G1期细胞相比,G2期细胞中染色体及核DNA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
(2)图中检验点1、2和3的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__________(填序号:①损伤和修复、②完成复制);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的检验点是__________。
(3)有些癌症采用放射性治疗效果较好,放疗前用药物使癌细胞同步化,治疗效果会更好。诱导细胞同步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DNA合成阻断法、分裂中期阻断法。前者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__________,将癌细胞阻滞在S期;后者可用秋水仙素抑制__________的形成,主要激活检验点__________,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
【答案】 (1). 染色体数不变,核DNA数加倍 (2). ①② (3). 5 (4). 2 (5). 纺锤体 (6). 4
【解析】
【分析】
1.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细胞进入G1期后,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S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组蛋白合成; 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
2.细胞周期中的检验点有五个,检验点1主要检验DNA是否损伤,细胞外环境是否适宜,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检验点2主要检查DNA复制是否完成;检验点3主要是检验DNA是否损伤,细胞体积是否足够大;检验点4主要检验纺锤体组装完成,着丝点是否正确连接到纺锤体上;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
【详解】(1)G2期细胞已完成DNA复制和组蛋白合成,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数加倍。
(2)图中检验点1、2和3依次处在间期的G1-S、S、G2-M,其主要作用在于检验DNA分子是否损伤和修复,DNA是否完成复制;检验点5主要检验发生分离的染色体是否正确到达细胞两极,从而决定胞质是否分裂。
(3)DNA合成阻断法是用药物特异性抑制癌细胞的DNA合成,主要激活检验点2,将癌细胞阻断在S期;分裂中期阻断法可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故主要激活检验点4,使癌细胞停滞于中期。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解答细胞周期的相关问题。
24. 某同学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以黑藻、NaHCO3溶液、精密pH试纸、100W聚光灯、大烧杯和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等为材料用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无色、绿色、红色和蓝色的4种玻璃纸分别罩住聚光灯,用于探究__________。在相同时间内,用__________玻璃纸罩住的实验组O2释放量最少。
(2)用精密试纸检测溶液pH值来估算光合速率变化,其理由是__________,引起溶液pH的改变。
(3)若将烧杯口密封,持续一段时间,直至溶液pH保持稳定,此时黑藻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与密封前相比__________。
(4)若将黑藻从适宜温度移到高温的溶液环境,一段时间后,其光合作用的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分别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波长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绿色 (3). 黑藻将溶液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 (4). 下降 (5). 减弱、减弱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可推知所要探究的环境因素有pH、光波长、光照强度等。
【详解】(1)选用无色、绿色、红色和蓝色的4种玻璃纸分别罩住聚光灯,来制造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用于探究光波长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几乎不吸收绿光,所以在相同时间内,用绿色玻璃纸罩住的实验组O2释放量最少。
(2)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改变溶液pH,黑藻将溶液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物,所以可以用精密试纸检测溶液pH值来估算光合速率变化。
(3)若将烧杯口密封,持续一段时间,会使外界二氧化碳不能及时补充,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速率减慢,C3的产生减少,因此C3的含量与密封前相比下降。
(4)若将黑藻从适宜温度移到高温的溶液环境,一段时间后,由于高温导致酶的结构改变,酶活性下降,其光合作用的强度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均将减弱。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考查对叶绿体中色素种类、颜色、吸收光谱的识记和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理解。
25. 若某昆虫体色(黄色、褐色、黑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B/b、D/d)决定,如图为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的途径,a基因、b基因、d基因没有相应的作用。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昆虫作为亲本(其中之一基因型为aabbdd)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题可知,基因A对基因B的表达有____________作用(填“促进”或“抑制”)。
(2)为了验证控制体色的三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与双亲中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杂交,若子一代的性状及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体色的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F2中黄色昆虫有_________ 种基因型。若让F2褐色个体自由交配,则子代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抑制 (2). F1 (3). aabbdd (4). 黄色:褐色:黑色=6:1:1 (5). 21 (6). 褐色:黄色=8: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子二代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黑色个体的比例是9/64,可以写成1/4╳3/4╳3/4,子一代黄色的基因型是AaBbDd。
【详解】(1)由题意知,子二代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黑色个体的比例是9/64,可以写成1/4╳3/4╳3/4,又由代谢途径可知,黑色物质的形成必须含有B、D基因,因此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aB_D_,子一代黄色的基因型是AaBbDd,亲本黄色的基因型是AABBDD、aabbdd,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A与B基因之间的关系是A抑制B基因表达。
(2)由分析可知,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Dd,若要验证3对等位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常用测交实验,可以选用F1个体与双亲中基因型为aabbdd个体进行测交实验,若3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产生比例相等的8种类型的配子,ABD:ABd:AbD:Abd:aBD:aBd:abD:abd=1:1:1:1:1:1:1: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1:1:1:1,其中A_ _ _ _ _、aabbD_、aabbdd表现为黄色,aaBbDd为黑色,aaBbdd为褐色,黄色:褐色:黑色=6:1:1。
(3)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Dd,表现为黄色的是A_ _ _ _ _、aabb_ _,共有2×3×3+1×1×3=21种;子二代褐色个体的基因型是aaBBdd:aaBbdd=1:2,让其自由交配,相当于让BB:Bb=1:2的个体自由交配,bb=2/3╳2/3╳1/4=1/9,B-=8/9,因此褐色个体自由交配后代aaB-dd:aabbdd=8:1,分别表现为褐色、黄色。
【点睛】识记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以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结合题干情境准确作答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