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研活动 >> 文章内容

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必修一二三册增加改动处汇总

[日期:2012-08-04]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阅读:260[字体: ]

生物必修一

1. 单细胞生物依靠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2.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1)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是细胞代谢。(2)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是细胞细胞增殖、分化。(3)遗传和变异的基础是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

3.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4.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 器官— 系统—个体— 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5. 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一层次。草履虫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6. 蓝藻的种类包括 颤藻、念珠藻、蓝球藻 和 发菜。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 寄生或 腐生 生活的异养生物。

7.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和 施旺。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有 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建立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8. DNA主要存在于 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叶绿体、线粒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

9.植物体内常见的多糖有淀粉,它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还有 纤维素 ,它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动物体内常见的多糖是糖原 ,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

10. 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 ,有些脂质还含有 PN 。与糖类相比,脂质分子中的氧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它们通常不溶于水,易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11.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大分子称为多聚体 。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 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 多聚体。

12. 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膜是它的边界。

13. 制备细胞膜时,一般采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 。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没有细胞核 和众多的细胞器。制备细胞膜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将实验用的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会 吸水涨破。通过离心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14.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多种水解酶 ,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吞噬并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15.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16. 细胞核的分布: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17.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 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8.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 的基本单位。

19. 糖被(糖蛋白):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糖类 结合而成。只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作用是:细胞识别、信息传递。

20. 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包括自由扩散和 协助扩散。

21. 胞吞和胞吐的特点:物质穿过细胞膜层数为 0层,不需要 载体,消耗能量。

22.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3. 活化能:分子从 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4. 使酶失活的因素有过酸、过碱 、温度过高 。

25.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 一个或一种细胞 增殖产生的后代,在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 的过程。

26. 细胞分化具有普遍性、 持久性,存在于整个生命进程中;不可逆性;就同一个个体来说,分化的细胞具有 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7.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 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 生理功能的效率。

28. 细胞衰老的学说有 自由基学说 和 端粒学说 。

29. 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 。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 发育,维持 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0. 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细胞 正常代谢活动 受损或中断引起细胞 损伤和死亡。

31.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细胞。

32. 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 、化学致癌因子、 病毒致癌因子 。

33. 致癌机理:原癌基因和 抑癌基因 发生突变。

34. 原癌基因的作用: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的作用: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分裂。

 

生物必修二

1. 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 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基因在体细胞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基因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的基因中的 一条 ,染色体也只有面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 父方 ,一个来自 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 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后期也如此。

3.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 一条染色体上有 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排列。

5.基因与DNA分子的关系(1)每个DNA分子有许多个基因。(2)DNA分子上只有部分碱基参与基因的组成。(3)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6. 基因是具有 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

7.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DNA分子中 碱基对 的排列顺序。特点:①多样性: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②特异性:每一个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③稳定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8. 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一般是单链,长度比DNA短 ;能通过 核孔 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种类: mRNA、tRNA、和rRNA三种。

9. 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的实质:基因通过控制 酶的合成 来控制 代谢过程 ,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的实质:基因通过控制 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0. 基因与性状间的对应关系(1)生物的绝大多数性状受 单基因控制。(2)生物的有些性状是由 多个基因决定的,如人的身高。(3)生物的性状还受 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 基因型 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 替换、增添和缺失 ,而引起的 基因结构 的改变。对后代的影响(1)若发生在 配子 中,将传递给后代。(2)若发生在 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12. 诱发基因突变的外因: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和 生物因素。内因: 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13. 基因变异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1)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 单个基因的改变,是 分子水平的变异,而染色体变异是比较明显的染色体 结构 或 数目 的变异。(2)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变异。

14.基因工程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①目的: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培育出具有各种 的作物新品种。②实例: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③意义:抗虫基因作物的使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①实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胰岛素。②过程: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 重组 ,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获得成功的 表达 。(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实例:利用转基因细菌 降解有毒的化合物,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的石油、处理工业废水等。

15.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1)两种观点 ①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②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2)我国的态度: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16.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正确观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 进化来的;由 低等到 高等逐渐进化。错误观点: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 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而获得的形状是可以 遗传给后代 。意义:(1)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2)否定了 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17.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历史贡献①合理解释了 生物进化的原因。②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 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③科学解释了生物的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18.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 渐变 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炸 等现象。

19. 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①是进化 的基本单位。②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基因传给后代,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0. 共同进化的含义: 不同物种 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1.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有些学者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 中性的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中性突变的逐渐累积,而不是 自然选择。(2)有些人认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 长期稳定 与 迅速形成新种 交替出现的过程。(3)在现有的生物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广泛和最深远的是以 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必修三

1.组织液、淋巴、血浆的异同点:组织液 和淋巴的成分、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 和Cl-(无机盐离子)。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2)酸碱度:pH为 7.35~7.45,与血浆中的 HCO3- 和 HPO42-等离子有关。(3)温度: 370C 左右。

3.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原因:外界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体内 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4.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

5.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的可能原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 和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6.大脑皮层的功能: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即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 语言、学习、记忆 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 行为、 习惯和 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 和 再现。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及 神经元之间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

8.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提出的假设,在 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进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

9.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的作用:①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②加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

10.免疫学的应用(1) 疫苗 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2)人工标记的抗体可以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3)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1.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常用方法: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 3cm ,处理几小时至 一天。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 较高 的地方进行处理。沾蘸法:把插条基部在浓度 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 5s),深约1.5cm即可。(2)变量分析:自变量:不同浓度药液。无关变量:处理溶剂剂量、处理时间长短、植物材料条件相同 等。

12. 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13. 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2)主要作用:促进 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 种子萌发和 果实发育 。

14. 脱落酸(1)合成部位: 根冠、萎焉的叶片等。(2)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15. 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2)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

16. 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各个部位 。(2)主要作用:促进果实 成熟。

17.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相互作用 共同调节,如 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 乙烯的合成,使其含量 增高 ,反过来又 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18.植物生长调节剂含义: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优点: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19.植物生长调节剂具体应用(1)用乙烯利催熟。(2)用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3)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20. 应用时的注意事项(1)在农业生产中,要综合考虑 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2)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施用次数等

2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中的个体数。其可应用于:农林害虫的 监测和预报、渔业上 捕捞强度的确定等。

2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 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适用范围: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样方面积:草本1m×1m;灌木4m×4m;乔木10m×10m。取样关键:随机取样。计数:样方内的和两边一角的个体。

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和 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 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 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 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 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适用范围:活动能力 强、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应没有 迁入迁出 。

23.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 或 布局。

24.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 数学建模 ——检验或修正

25.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如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①防治有害动物;②保护和利用 野生生物资源 ;③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

26.“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原理:(1)用 无菌马铃薯或肉汤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J ”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S ”型曲线。

27.“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步骤(1)加培养液,将10mL 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接种:将酵母菌接种于试管中的培养液中。(3)培养: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 天。(4)计数: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 增长曲线 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种群数量先 增长,然后趋于 稳定 ,如果再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又 增长 。

28.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①群落的 物种组成、优势种群;② 种间关系;③群落的演替 ;④群落空间结构;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⑥群落的范围 和边界 。(3)基础:研究 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9. 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 ,即群落中 物种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0.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 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算法 。(3)探究步骤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特征;②取样:去表土;将罐按入土中;花铲取罐;塑料袋保存;③采集小动物:常规方法:诱虫器;简易方法:镊子或 吸虫器取虫。④观察和分类: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便于记录;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使用放大镜、实体镜 观察。⑤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完成研究报告。(4)结论:不同群落优势种 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丰富度不同;环境条件越优越,丰富度 高 。

31.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演替原因: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 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 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实例: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灌木丛—— 森林。如 火灾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1)不合理方式:如 砍伐森林 、 填湖造地 、 捕杀动物 等。(2)合理方式:如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3)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 和 方向 进行。

34.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 水土流失,并且成为 洪涝灾害 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的道路。(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4)预期结果:预计到2010年,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气候 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35.“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

案例1(1)实验假设: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2)实验设计: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对照组: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案例2(1)实验假设: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 。(2)实验设计:实验组: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B烧杯中加入 等量蒸馏水 。

36. 信息含义: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 消息 、情报、指令、数据 与信号等。信息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和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 光、声、温度 、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植物的生物碱 、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 性外激素 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如蜜蜂跳舞 、雄鸟的“求偶炫耀”。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

37. 信息传递的作用:生命活动 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 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 种间关系,以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 。

38. 信息传递的应用:提高 农产品 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 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对有害动物 防治,如利用昆虫 信息素 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 种群密度 。

39.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 、 能量流动 和 信息传递 。

4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 。结构稳定指生物种类 和数量相对稳定;功能稳定指物质和 能量 的输入输出相对稳定。

41. 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42.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 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43.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 抵抗 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保持原状 的能力。特点: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 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4.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和恢复时间不同。

45.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 负相关,但 苔原生态系统 除外。

46.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 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 、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和功能 的协调。

47. 生态缸设计基本原理:依据生态系统 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注意系统内 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48.我国人口现状:采取的措施①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进 计划生育工作②1982年,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 ③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结果:①人口 出生率和 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②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49. 前景(1)原因:人口 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 持续增长。(2)目标:2010年,人口总数不超过 13.6 亿;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50.对应的措施(1)控制 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 资源和环境的力度。例如: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② 监控、治理 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加强 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④推进 生态农业 。

51. 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主要原因:(1)全球气候变化:CO2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2)水资源短缺:①人口多②污染严重 (3)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4) 酸雨 :化学燃料的燃烧 (5)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 (6)海洋污染:①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②石油泄露和倾倒污染物等 (7)生物多样性锐减 :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52. 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性。

53. 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对生物圈的 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

54.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 、动物 和 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 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 。

55.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3)直接价值 :①对人类有食用、药用 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②旅游观赏、 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56. 保护类型(1)就地保护:指在 在原地建立 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 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意义:是对生物多样性 最有效的保护。(2)易地保护①含义: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 异地进行专门保护。②实例: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等。③意义:为 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3)其他生物技术①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对濒危物种的 基因进行保护 。②利用人工受精等,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7.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协调好人与 生态环境 的关系。

58.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59. 可持续发展(1)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 自然 、 经济 、 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采取措施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护环境和资源③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