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研活动 >> 文章内容

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解析暨2015年高考复习备考建议

[日期:2014-10-29]   来源:荆门市教研室  作者: 李维涛   阅读:935[字体: ]

2014年高考湖北省理综生物试题解析与启示

 

一、试题总体评价

湖北省2014年高考理综卷,是新课程实施后第三次使用新课标卷。理综生物试题部分,无论从分数设置,还是命题思路和理念,与2013年高考均保持了许多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当然也赋予了一定的新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

通过对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生物试题进行梳理分析,有如下命题特点及规律:

(1)更加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如第1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2题考查光合作用过程,第3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第29题考查有丝分裂实验和细胞核的功能,第30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有些题目的简单程度(如细胞核的功能、群落演替的类型等)让学生和老师们都惊呆了。

(2)加大对课本实验的考查力度。如第4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有3个选项都是从实验材料选择的角度考查,是对课本基础实验的拓展。第29(1)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了教材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考查内容之简单,是近几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中比较罕见的。

(3)遗传题的考查内容和形式有所创新。遗传规律(基因的传递)的考查在选择题中以遗传系谱图的形式呈现,这在近好几年的全国卷Ⅰ中实在未曾见过,而且还嵌入遗传概率的推演,并且不是从前往后算,而是先给出结果,再根据结果反推符合条件的基因型,着实冷冷的考了一次。非选择题的遗传试题,今年一改过往超难、平均得分极低的特点,而是设计成让我们的考生能思、能做、能得高分的好题。该题考查了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而且有一个空相当于仿写句子,难度降低了很多。

(4)《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之选做题题干夹杂坐标信息,阅读难度增加,考点链接必修知识,形式新颖。往年的高考题和平常做的很多模拟题T40都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熟读课本就可以得12分以上,而今年的T40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不仅考查了选修Ⅲ,而且有一空考查了必修教材的内容——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最多是多少条。

(5)非选择题的答题要求有创新。较长字句的简答要求增大了考生得满分的难度,如第30(1)(2)题,要求以简答的形式呈现答案,摒弃了以往的仅3-5个字的“填空”方式答题,这不仅要求考生对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这样要求的答题点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有七处之多。

二、试卷分数设置和考点分布

(一)试卷分数设置

1、必修部分分值分配统计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必修1
1、2、4
18
29
9
27
必修2
5
6
32
9
15
必修3
3、6
12
30、31
21
33
合计
36
39
75

各模块分值不平衡,必修3和必修1所占分值明显大于必修2,和去年相比,分数分配较不合理,与教学时数不相统一。

2、选修1和选修3各命一道选做题,分别设3个或4个小问题不等,赋分15分。

(二)考点分布

1.考点分布(呈现方式:双向细目表)

知识内容
题序
题型
认知等级
赋分
隶属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Ⅰ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2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Ⅰ
内环境稳态
3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Ⅲ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
4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Ⅰ
遗传概率的分析推理
5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Ⅱ
生物的种间关系
6
选择题
Ⅰ、Ⅱ
6
必修Ⅲ
有丝分裂实验、细胞核的功能
29
非选择题
Ⅰ、Ⅱ
9
必修Ⅰ
群落的演替
30
非选择题
Ⅰ、Ⅱ
11
必修Ⅲ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1
非选择题
Ⅰ、Ⅱ
10
必修Ⅲ
遗传的基本定律、杂交育种
32
非选择题
Ⅰ、Ⅱ
9
必修Ⅱ
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39
非选择题(选)
Ⅰ、Ⅱ
15
选修Ⅰ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动物细胞融合
40
非选择题(选)
Ⅰ、Ⅱ
15
选修Ⅲ

注:认知等级含义为 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三、试题解析与点评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记36分)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磷脂以双分子层的形式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磷脂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A项正确。细胞衰老时,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能力降低,B项正确。甘油属于脂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C项错误。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细胞代谢,实现了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的组成成分、通透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以及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属于识记、理解层次要求,比较基础,考生容易得分。

2.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黑暗处理后,光反应停止,O2的产生停止,A项正确。ATP和NADPH是光反应的产物,同时也是暗反应的原料,黑暗处理后,二者的产生减少,且仍被暗反应消耗,故ATP/ADP比值和 NADPH/NADP+比值下降,,使暗反应CO2的固定减慢。C项、D项正确,B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需要考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记忆清楚,且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做正确,有一定难度。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及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容易得分。

4.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答案】B

【解析】红色花瓣的色素存在于液泡中,便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A项正确。用黑藻叶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能够以叶绿体为标志观察到原生质体的收缩,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项错误。由于不同部位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故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做实验,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色素,有利于观察液泡大小的变化,D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选材和分析判断能力。

5.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假设致病基因为a,由题意可知,Ⅱ-2、Ⅱ-3、Ⅱ-4的基因型都为Aa,Ⅲ-3的基因型为AA(占1/3)或Aa(占2/3),1/48可分解为1/4×1/4×1/3, Ⅳ-1是杂合子的概率需为1/2×1/2=1/4, Ⅳ-2是杂合子的概率需为2/3×1/2=1/3,若满足以上条件,则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遗传系谱图的分析、纯合杂合的问题和遗传概率的分析推理计算,考查形式新颖,虽然难度不太大,也能吓到一些考生。

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A

【解析】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因此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29、(9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杀死细胞,并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碱 染色体(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或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3分)。

【解析】盐酸酒精混合液是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杀死细胞,并使细胞散开,龙胆紫是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着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细胞核的知识,实验部分考察了试剂的作用,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容易得分。细胞核的功能是必修一的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要求,也可以结合必修二的知识对细胞核的功能进行较详细的归纳。总的来说,此题比较简单,容易得分。

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2分)(2)被砍伐的森林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5分)(3)变快(2分) 未发生改变(2分)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的识记理解能力及知识的应用分析能力。第3问的第二个空,若不细心看题,仅从思维定势出发“人类的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易答错。

31、(10分)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 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尿量 ,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1)(每空2分)呼吸 下降(2)降低 增加(3)会

【解析】(1)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的气体是CO2,CO2排出体外需要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参与。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CO2溶于水形成碳酸,使PH降低。(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生成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多。(3)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与细胞内液的浓度差发生改变,细胞内液也会发生改变。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重点考查了动物细胞外液PH的调节、渗透压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本题相对容易得分。

32.(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状)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

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1)抗病矮杆(2分)(2)高杆和矮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4分)(3)将纯合的抗病高杆与感病矮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杆杂交,观察统计子代性状与比例。(3分)

【解析】(1)杂交育种的目的是获得同时具备两个优良性状的个体,即抗病矮杆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满足条件是两对性状分别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如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先用纯合的抗病高杆与感病矮杆杂交得到抗病高杆的杂合子,再与感病矮杆(隐性纯合子)杂交,如果后代出现抗病高杆:感病高杆:抗病矮杆:感病矮杆=1:1: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遗传规律和育种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遗传定律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能力。一改往日的写基因型,计算概率或遗传图解的考法,要求考生用纯文字作答,学生似乎还不是很习惯这种风格的考法。好像很惧怕这种文字表述,这也反映出理科学生在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欠缺。第2问 其中的一个条件属于仿写句子,这属于题目叙述的 “友情提示”,对于题干中关键语句能抄则抄!而第二个条件属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应用条件。 第三问 只是把包括亲本在内的杂交和测交三代遗传图解用文字简单概述杂交过程即可。

3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将 分解成 。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 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 。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培养基乙 (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 。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纤维二糖 葡萄糖 (2)红(1分) 透明圈(3)不能 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 不能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的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1)纤维素酶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C1酶、Cx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2)CR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CR-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3)培养基甲中未添加琼脂,为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上不能形成单菌落,故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乙中未添加纤维素,不能和CR形成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为纤维素分解菌。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和鉴别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40、[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并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为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的X、Y、Z这3只免疫小鼠中,

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小鼠,理由是 。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廇细胞外,可能还有 ,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

(3)杂交瘤细胞中有 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

【答案】(除标明外,每空2分)(1)4(1分) Y 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免疫的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 (3)1 200 (4)不能无限增殖

【解析】(1)由图可知,小鼠至少经过4次免疫后,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可达到16000以上,其中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 (2)由于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并不是所有细胞都能参与融合,融合体系中含有五种细胞(融合仅考虑两两融合):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免疫的B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 (3)两个细胞的细胞核融合成一个细胞核,标志着融合的完成,故杂交瘤细胞中有一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为两者之和,即100条染色体,其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为200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不能无限增殖,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

【试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动物细胞融合,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审题时需要做到:大字、小字仔细看,图象文字联系看,括号内容不漏看。题目新颖,但要得满分也实属不易,关键是语言的组织。

四、2014新课程卷Ⅰ湖北理综生物阅卷信息反馈

(一)非选择题的总体情况

湖北省理科总考生人数211901, 选择选修Ⅲ的考生有171350人,占80.86%,全省平均得分为6.67 分,难度0.45;选择选修Ⅰ的考生有35529人,占16.76%,全省平均得分为5.38分(全省约5000余份空白卷系统自动计入此题,故降低了该题得分),难度0.36。必修部分非选择题满分 39分,全省平均得分为23.45分,难度0.60。

(二)非选择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第29题(9分)总体情况: 全省平均得分4.95分,难度0.55,约70%的考生得分在4-8分之间,是得分率较高的一道题。

第(1)小题: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混合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龙胆紫溶液属于碱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第一空典型错误回答有:“解离细胞膜”、“解离细胞质”、“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第二空典型错误回答有“酸”、“减”、“中性”等;第三空典型错误回答有:“DNA”、“蛋白质”、“细胞质”、“染色体中的DNA”等。

问题分析:

第2空考生得分情况较好,但也有少部分考生回答错误,主要是考生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碱性染料染细胞核或染色体,不理解DNA是酸性易于碱性染料反应而着色的道理。第1空和第3空部分考生将该实验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相混淆,从而导致第一和第三空的错误回答。问题核心:学生没能很好地理解和区分相似的知识。

第(2)小题: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1分),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2分)(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典型错误回答有“新陈代谢的中心”、“代谢的调节中心”、“细胞膜的三大功能”等

问题分析:该小题3分,多数考生通常对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一功能记忆不清,但多数考生能较好地掌握细胞核是代谢或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一功能,其中有部分考生不能理解控制代谢的中心与代谢的中心的区别,所以该小题扣1分很普遍,也有许多考生扣2-3分。问题核心: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够

2、第30题(11分)总体情况:全省平均分8.5分,难度0.77,是一道较简单的试题。

第(1)小题: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3分) 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3分)

本小题满分6分,全省平均分5.6分,难度0.93,约93%考生为满分。

问题分析:该小题明显是送分的题,但送的分值过大,强调死记,不利于常规的生物教学

第(2)和(3)小题满分为5分,平均分2.89分,难度0.58,约42%的考生可得4分,满分为5分的考生比例为7.14%。

第(2)小题: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第(3)小题: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1分)(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未发生改变(1分)(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第(2)小题典型错误回答:许多考生只描述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次生演替少了地衣、苔藓、草本等阶段,故时间短”或“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高”或“恢复力稳定性高”或“抵抗力稳定性高”等等,故不能得分

第(3)小题典型错误回答:“发生改变”

问题分析:第(2)小题只要答出“土壤”或“保留有生物的繁殖体”等相关的内容就能得分,因此,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分,而少数考生只描述与环境有关的内容而丢分。该部分考生不能理解初生演替各阶段首先是由于土壤环境的差异,进而引起生物种类和数目的差异,不能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从而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从而丢分。问题核心:只分析事物的表象,而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第(3)小题第1空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回答正确,但第2空则有高达90%以上的考生丢分。原因一是不能理解题干所给的信息和条件,并用这些信息和条件来回答问题;二是只知道演替的方向是从简单到复杂最后趋于稳定,不知道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从复杂到简单最后被破坏。问题核心:依据题干所给信息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较差。

3、第31题(10分)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2分)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 下降(2分)。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 降低(2分),尿量增加(2分),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进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会(2分)(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第31题(11分)总体情况:全省平均分:6.64分,难度0.60,约90%的考生为4-10分之间,也是一道较简单的考题。

典型错误回答:第(1)小题有许多考生将“呼吸”系统写为“泌尿”系统;第(2)小题有少部分考生将“降低”判断为“升高”;将“增加”判断为“减少”,还有少数考生出现典型的错别字而失分。

问题分析:第1小题的错误主要是考生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题干问的是代谢终产物中的气体,而不是代谢终产物,从而回答错误;第2小题错误主要是考生对细胞外液渗透压与尿量之间的关系不理解,还有少部分的考生将“呼吸”写“吸呼”、“呼吸作用”等等而丢分。问题核心:对题干所给信息不明确,对基本原理和过程不理解,粗心大意等。

4、第32题(9分)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己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 获得具有抗病矮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分)。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4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答案: 将纯和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3分)

第32题(9分)总体情况:全省平均分:3.37分,难度0.37,得零分和2分的考生占约50%,得4分的考生占15%,满分的考生占8.25%。

第(1)小题:大多数考生能较好地回答该题,少部分考生不能准确回答而失分,如“亲本”、“双方”、“抗病高秆”等;第(2)小题:多数考生不能得分或不能完全得分,主要表现为描述错误或描述不准确,如“两对相对性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互不影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配子与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是真核生物,属核遗传”等。第(3)小题:多数考生不能准确回答,主要表现为不描述亲本杂交形成F1代的过程,而直接从F1代开始描述;其次是描述错误或不准确,如将“F1与感病矮秆杂交”描述为“杂合子与纯合子测交”、“F2代与感病矮秆杂交”、“两亲本杂交得F1代,F1代与两亲本测交”等等。

问题分析:该题的得分率最低,原因一是长期以来遗传题较难,使许多考生产生畏惧心理,这也是有近50%的考生为0-2分的原因之一;二是许多考生不清楚,一对相对性状既可以由多对基因控制(如数量性状遗传),也可以由一对基因控制;三是不清楚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与在非同源染色体上有什么不同;四是对题目所给的明确铺垫不理解,五是虽然大概理解,但在实际表述过程中不严谨、不规范从而不能得分。实际上今年的遗传试题考查的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孟德尔遗传,试题相对于往年要简单得多,题目给了明确的铺垫,只需照葫芦画瓢即可,今后应加强对试题所给信息的理解以及规范答题训练。问题核心:对基本知识理解不透彻,从而造成表述不准确、不规范;不能很好地利用题干所信息,完整全面地回答问题。

5、第39题[生物—一选修I:生物技术实践](15分)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2分)分解成葡萄糖(2分)。

(2)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1分)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 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2分)。 

(3)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CR溶液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据表判断,培养基甲不能(1分)(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单菌落(3分);培养基乙不能(1分)(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不会形成CR-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即使出现单菌落也不能确定其为纤维素分解菌(3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第39题(15分)总体情况: 全省平均分5.38分,难度0.36,全省31万多考生中只有不到40551(含5022未选试卷)的考生选考第39题,得10分以上的考生不到10%,多数考生成绩分布在4-10分之间。

第(1)小题:多数考生能较好地回答该题,只有少数考生因不能准确回答而失分,如将纤维二糖描述为“纤维素二糖”、“二糖”。第(2)小题:多数考生能较好地回答该题,只有少数考生因不能准确回答而失分,如将透明圈描述为“透明带”、“透明菌”。

第(3)小题:第一个原因分析考生得分较低,多数考生在分析该原因时主要强调不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或只答没有加琼脂,而没有明确指出甲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或不是固体培养基;第二个原因分析考生得分也较低,主要原因是多数考生以为没有纤维素粉,纤维素分解菌在培养基乙中不能生存,没有注意到该培养基中加入了淀粉,也有部分考生认为培养基乙中加入了淀粉,其它杂菌也可生存,因此没有分离作用,因这些不准确的回

答而失分。

问题分析:由于全省有5千多未选试卷,这些试卷大多为零分卷,而这些试卷全部分到第39题,因此,第39题的实际考生只有3万多,而该题的实际平均分应大于5.38分,应该与第40题接近。该题考生主要失分点在第(3)小题中的两个原因分析,多数考生在分析时主要强调不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甚至认为没有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不能生存,没有注意到甲、乙两种培养基中都分别加入了淀粉,考生不明白纤维素分解菌不仅可以分解纤维素更可以分解淀粉,考生不明白有淀粉存在,纤维素分解菌和其它杂菌都可以生长,考生更不明白,即使有杂菌,用含有CR培养基也可以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考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我们在常规教学中的问题,如对液体、固体培养基以及选择、鉴别培养基作用的理解,对教材实验的透彻分析以及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的理解等等。此外,答题时要紧紧围绕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不要盲目扩展,以免扩展内容错误影响正确的回答。问题核心:盲目记忆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相关知识;不会从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描述不严谨、不准确,反映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不够。

6、第40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别免疫3只同种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测定各小鼠血清抗体的效价(能检测出抗原抗体反应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结果如下图所示。

若要制备杂交瘤细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40条),井将该细胞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数目60条)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经筛选培养及抗体检测,得到不断分泌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融合所需的B淋巴细胞时,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需达到16000以上,则小鼠最少需要经过4(1分)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达到要求后的X、 Y、Z这3只免疫小鼠中,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 Y(1分)小鼠,理由是Y小鼠的血清抗体效价最高(1分)。

(2)细胞融合实验完成后,融合体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外,可能还有B淋巴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细胞、骨髓瘤细胞相互融合形成的(4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细胞,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细胞融合是随机的,且融合率达不到100%。(4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3)杂交瘤细胞中有1(1分)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100(1分)条。

(4)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经多次传代培养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不能无限增殖(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第40题(15分)总体情况:全省平均分6.67分,难度0.45,选考人数171350,得10分以上的考生约占15%,多数考生的成绩分布在2-10之间。

第(1)小题整体得分较高,少数考生因不理解“最少需要” 的次数而将“4”判断为“3”或“5”,该小题分析原因中部分考生因不能准确描述而失分,如将效价高描述为“效价增长快”或“效价增长率高”等等。第(2)小题第一个空得分较低,答题的关键是有同种细胞相互融合,但多数考生表述不清或不具体,如描述为“杂交瘤与杂交瘤细胞融合”、“体细胞之间的融合”等等;第二个描述原因的空,绝大多数考生不能得、或只能得一半的分,多数考生将原因描述为“细胞膜有 流动性”,而融合率不到100%或其它相近描述绝大多数考生未涉及到。第(3)小题:第1个空绝大多数考生能得分,而第二个空“100”约有近一半考生答成“200”或其它数值。第(4)小题:该题得分率也不高,多数考生描述错误或不准确,如描述为“不能增殖”、“生长受抑制”等等,而没有强调“无限”和“增殖”或对“生长”和“增殖”的含义相混淆。问题分析:不能用题干所给信息回答问题,如第1小题有部分考生用抗体多或抗体强代替抗体效价高;不能准确描述和回答问题,如将效价高描述为效价增长快,将相同细胞之间的融合描述为体细胞之间的融合或将不能

无限增殖描述为不能增殖或不能无限生长等等;对题干设置的问题要求不明确,用惯性思维替代题目要求,如分析体系中出现多种细胞的原因时大多数考生都答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关,这是通常做这类型题最常见的答法,但这实际上是回答该体系的细胞为什么能融合的原因,这种回答与题干的要求不相符;用特殊状态代替常态,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回答杂交瘤细胞中染色体的最大数目时,由于受最大数目的影响,全省有近50%的考生答成200条,许多老师和考生都不清楚,细胞在融合时,会发生染色体丢失现象,将特例当常态来考虑也存在于不规范的考题和大型的高三调考中,正是这种不规范,影响了考生的正常发挥。主要问题—不注意和分析题干所给信息;用惯性思维回答相似问题;把特殊状态或特例当常态去分析,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考虑特例;不能通过题干的指引准确描述回答问题。

五、2015年高考备考启示与建议

(一)备考方向不能走偏

1、进一步明确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三者间的关系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课标上要求的,教材必须体现;考试大纲小于课程标准的范围,内容上做了减法;考试说明又是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细化,对试卷结构的使用和使用的题型具体说明,内容上进一步做了减法,切忌在教学中盲目加深加宽。比如:近三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在选修1考试内容上就有较大的区别,如果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只看《考试大纲》,不看《考试说明》,就会耽误较多的时间,做无用功课。

2、不过分依赖正在使用中的教辅资料

所有教辅类书归纳的内容多、内容深,习题选自各处的高考题和模拟题,难度大,与全国高考的要求不相符,大家只能根据自己的学生实情,有选择的使用。目前,教辅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知识清单”看起来是重视教材和重视基础知识,但太过机械和繁琐,过分注重一些零散的知识,其实很多知识只需要学生大致了解即可。

(2)增加很多非高考内容,加重学生负担。比如:“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及新陈代谢类型”;“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内容;“植物个体发育”的内容,特别是“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内容;“遗传病的计算方法”;“氨基酸的数目、分子量、肽键的计算方法”;“生物学计算的专题复习”;“社会热点内容的专题复习”;“与化学等学科渗透的专题复习”;“细胞质遗传”;“碳3和碳4植物”。

3、不要盲目相信各地高考题和模拟题

很多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对高考题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样不好。适度地用高考试题训练学生,无可厚非,但要看是什么地方的高考题,由国家命题中心命制的新课程高考全国卷只有四份,像广东、江苏、北京、天津、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的自主命制的试题只能做教师的教学参考,最好不要兼收并蓄地让学生无选择地训练,以免误导学生。

使用外地模拟试卷,教师更要慎重。有些学校、有些老师以能使用名校联考试卷为荣;有些学校本属二类,使用所谓以“难”扬名的“稳派”试卷训练学生,考试理综一套用时半天,讲评一套用时两节,玩了问询学生,有的还是“云里雾里”,实在得不偿失。

(二)备考要有明确的策略和主张

俗语说得好“合适的就是最好的”,重点名校的备考策略和做法再好,拿来我校照搬照套未必就好,作为你校高三备考的把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备考策略和主张。比如:莫要看传统大校或者大多数学校都选择选修三作为备考的选修内容,其实,选修一的内容(只需学习四章)要求少多了;再比如,二、三类学校在遗传和变异内容的二轮复习中,针对那道高考遗传题的攻坚备考就不应该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能拿到前面1、2两小问的基础分就不错了,对学科比较优秀的学生个体采取个别辅导的办法予以解决。

(三)备考要主次分明,轻重缓急要拿捏有度

1、正确理解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轮全面复习中,对于非重点的知识,教师要大胆地用“了解”和“识记”要求处理 ,而重点知识则一定要上升到“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要求。在二轮小专题复习阶段,所有的小专题所涉内容,一定要是高考重点考、频繁考的内容。

2、做到“宁慢勿快,宁慢勿乱

第一轮复习落点在教材上,抓教材,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由于进入高三复习,各类考试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因为要参加这样和那样的考试而乱了自己的复习进程和备考方寸,不能为了应付联考而提前结束第一轮复习或者是跳跃性重点复习。 虽然高考后我们均已见不到理综单科成绩,虽然我们的几次联考成绩是与我们的绩效在挂钩,但我们教师的神圣目标还是应始终锁定在高考上,所以,我们不能功利性太强,要做到“宁慢勿快,宁慢勿乱”。

(四)具体备考意见参考

1、考试说明没有要求、教材没有而你手中教辅资料上有的内容,不用复习。

2、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比如:“孟德尔实验方法和假说演绎法”、“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新增加的实验的原理及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3、新教材内容已发生改变的知识,而教辅中还用老的一套来诠释的,要注意修正。比如:“酶的作用本质”、“物质运输方式”、“减数分裂问题”、“物质鉴定问题”。

4、特别注意教材中还未考过的内容。比如:“生物膜系统(2014年高考第1题)、碳架结构”、“制取生物膜的实验”、“细胞核的功能(2014年高考第29题(2)小题)的资料分析”、“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正反馈/负反馈实例”、“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一些未考过的实验如“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作用(2014年高考第39题选修生物技术实践题)”、“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

5、特别注意科学方法的学习。比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果蝇实验的实验方法与设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与设计 ”、“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等试验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问题。

6、复习时切记勿抛开教材,一般性内容只需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内容即可。如细胞中的元素、无机物、脂类物质、ATP,细胞的衰老、凋忘和癌变,人类遗传病等。重视教材中的流程图。

7、恰当把握重点知识复习的深度。举例如下:

⑴关于“细胞中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NA(主要的遗传物质)、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等三大物质。

关于蛋白质具体从如下三方面复习即可:①如何检验蛋白质?②哪些物质是蛋白质,各具有什么功能?(催化剂--酶;运输物质--载体;识别物质 ---- 糖蛋白、受体;免疫物质----球蛋白;调节物质 --- 部分激素;生物的性状---结构蛋白) ③蛋白质是如何合成的?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区别?

关于DNA具体从如下七个方面复习即可:①如何认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半留保复制? ③DNA与RNA之间的关系? ④rRNA、tRNA、mRNA三者之间的关系? ⑤遗传密码/密码子/ 反密码子,遗传密码的简并性。⑥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的? ⑦遗传物质/遗传信息/遗传密码。

⑵关于“细胞的结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真菌细胞、各细胞的结构/成分及其功能、重要的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细胞器之间是如何既保持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等四方面的内容复习。

⑶关于“细胞中的代谢”内容,无疑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重点中的重点。具体要从五个方面复习:①过程及其内部联系; ②影响因素及其实践中的应用; ③有关探究实验(包括如何测量);④光合作用和呼及作用的相互关系; ⑤酵母细胞是一个复习的重点(细胞结构、有氧、无氧、酿酒等)。

⑷关于“遗传定律和摩尔根实验”内容 ,具体注重五个方面:①说出材料特点和实验方法;②用语言描述遗传定律及摩尔根实验的具体过程;③会写遗传定律及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④理解遗传定律及果蝇杂交实验的实质(2014年考高杆、矮杆;抗病、感病等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质要件);⑤理解遗传定律的典型性和特异性。特别提醒:无论多么复杂的遗传题目,归根结缔都会回到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的杂交或测交的语言叙述或图解上来。

⑸关于“植物激素”内容 ,该内容复习以实验设计为主。内容考查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效应及其运输机理”,复习时要重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要与选修1组培的激素联系起来学习。

⑹关于“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 等内容,复习神经调节以理解教材,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为主,同时要能识别教材中的图示 ;复习激素调节需要重视教材中图示,特别关注近三年未考过的激素;复习免疫调节特别需要重视阅读教材,注意复习不要超出教材的难度,要特别注意基础,如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两种细胞的功能等。

⑺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内容 ,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难度不超过教材,重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重视碳循环,生态系统的学习可结合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其作用一起学习,该部分内容要组织学生多看看书。

⑻关于“选修Ⅰ或Ⅲ”内容,教师要跟学生树立选考模块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容易、简单的观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基础性,控制教学的标高,习题的难度。要注意选修题内容涉猎到的必修知识内容的关联点(如:2014年高考《现代生物技术专题》选做题第2问,杂交瘤细胞中有?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最多是?条)。

选修Ⅰ近年来的命题情况是:①以单个的实验为完整的命题对象;②微生物实验操作多次出现在考题之中;③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④具体的实验操作细节仅在组培中出现过;⑤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试题还未出现过。复习中要重视未考过的实验,要重视微生物实验和组培实验。

选修Ⅲ近年来的命题情况是:①以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②考点特别细,特别碎,并且以教材为主;③特别重视专有名词的考察;④基因工程连续出题(建议做一做全国的这几套高考试题,基本就能掌握考点)。复习中要注意胚胎工程,以及变化(卵黄膜改为卵细胞膜)。

选修教材目前的命题规律是:①不会超过教材现有的难度;②一般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内容,全国高考不会考试;③ 以基础知识为考试的重点,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8、重点备考知识点信息推荐:⑴蓝藻、细菌和原核生物的特点;⑵酵母菌的结构特点、代谢方式、实验及其应用;⑶ATP中的A和腺嘌呤之间的关系;⑷固醇及磷脂的本质及作用;⑸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昜多,说明了什么?⑹制备细胞膜的方式;⑺膜的内侧和外侧的特点;⑻关于跨膜运输的一些重要的叙述;⑼恩格尔曼的实验设计及分析;⑽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或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⑾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特点比较;⑿熟练掌握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图解及语言叙述;⒀熟练掌握果蝇实验的图解及语言叙述;⒁熟练掌握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不同特点,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及其半保留复制;⒃遗传信息、遗传物质、遗传密码之间的关系;⒄密码子、反密码子之间的关系;⒅mRNA、tRNA、rRNA之间的关系;⒆什么是密码的简并性?⒇分析必修二67页图的过程;(2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种方式;(22)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23)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形成过程;(24)大致了解教材中提到的几类遗传病的特点;(25)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联系与区别;(26)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7)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8)突触的结构及其信息传递;(29)甲状腺激素的调节;(30) 必修三29页的图示分析;(31)体温调节32页图 ;(32)免疫调节;(33)艾滋病(逆转录)及病毒的结构;(34)必修三54页的其他几种激素及其应用;(35)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36)群落的丰富度及种间关系;(37)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识别(初生、次生);(38)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简单计算;(39)101页的碳循环;(40)102页的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1)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42)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 。

(五)备考建议小结

⑴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切忌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复习的速度,而忽视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

⑵控制适当的练习,不做偏题怪题,不要满世界找模拟题练习,特别忌讳以题代讲,以练代讲。注重将基础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即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⑶注重生物学原理和结论的准确记忆,注意叙述性答案的文字力求简洁明了。(2014年高考一共出现了七处需要用简洁文字作答的。如第29题⑴: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第⑵小问: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如第30题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再如第32题⑵: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其余两个条件是? ;第(3)问: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还有第40题⑴:最适合用于制备B淋巴细胞的是?小鼠,理由是?;第⑵小问:融合体系中出现多种类型细胞的原因是?)

⑷注意全国高考和海南高考未考过的内容,但两套题有区别。还要注意全国甲卷与乙卷的区别:甲卷注重考查知识,乙卷注意考查能力,甲卷的题比较简单比较普通,乙卷的试题相比新颖,强调核心知识的考核。

⑸选修内容的复习以教材为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复习,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