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湖北省荆州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qtC5W
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卡内.每小题1分,共44分)
1.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 )
A. 核糖体 B. 细胞核 C. 线粒体 D. 细胞膜
考点: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是知识点是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梳理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线粒体结构;核糖体、细胞核、细胞膜都与细胞呼吸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C.
点评: 本题是线粒体的功能考查,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
2.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因大量吸水破裂而出现溶血现象.溶血现象发生后,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血影的主要成分是( )
A. 糖类、蛋白质 B. 脂肪、蛋白质
C. 脂质、蛋白质 D. 无机盐、蛋白质
考点: 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
解答: 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红细胞因大量吸水破裂而出现溶血现象.溶血现象发生后,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制备,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练识记.
3.在豌豆植株的叶肉细胞中,细胞质内含有的多糖和核酸主要是( )
A. 糖原和核糖核酸 B. 糖原和脱氧核糖核酸
C. 淀粉和核糖核酸 D. 淀粉和脱氧核糖核酸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 1、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
2、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解答: 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多糖,A错误;
B、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分布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B错误;
C、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多糖,核糖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中,C正确;
D、脱氧核糖核酸(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及核酸的分类、分布的熟练掌握.
4.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癌细胞在条件适宜时可无限增殖
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差别
C. 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
D. 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阻止细胞发生异常的增殖
考点: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 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癌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解答: 解:A、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在适宜条件时可无限增殖,A正确;
B、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正确;
C、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C正确;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癌细胞的特征、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再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实验发现,饥饿中的原生动物的粗面内质网减少,或几乎消失,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用含14C标记的亮氨酸的营养液培养饥饿中的原生动物,然后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观察原生动物膜的放射性出现的夏侯顺序.其先后顺序为:内质网膜(2min)、高尔基体膜(5min)、细胞膜(42min).对以上的实验结果所做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B. 生物膜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
C. 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形成的
D. 可研究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的加工和分泌过程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本题是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的考查,回忆分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然后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该实验没有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得出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的结论,A错误;
B、由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观察生物膜的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判断生物膜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B正确;
C、由题意知,饥饿的原生动物粗面内质网减少,或几乎完全消失,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由此可以推出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的,C正确;
D、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用含14C标记的亮氨酸培养饥饿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放射性自显影技术研究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及结果,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6.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钠盐溶液灌流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 )
A. 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作用
D. 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考点: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1.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化合态存在的,例如: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有些是以离子态存在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例如: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本题中使用的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体现无机盐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题中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不是化合态的无机盐,A错误;
B、题中使用的是离子态的无机盐,体现无机盐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题中使用的是少量钙和钾的钠盐,对渗透压影响不大,C错误;
D、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ATP可以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 理顺无机盐的两种存在形式和两种作用的对应关系,认真分析题干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7.下列从成分和功能两个方面对细胞器所进行的归类中,不合理的是( )
A.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核糖体等
B. 可能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C. 可产生[H]和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细胞器总结: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其内有DNA,所以线粒体中的酶有些受细胞核的DNA控制,由细胞质内的核糖体合成,有些受线粒体DNA的控制,由线粒体内的核糖体合成.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核的一面称为形成面,接近细胞膜的一面称为成熟面.形成面更似内质网膜,成熟面更似细胞膜.)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4)细胞质基质富含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为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可在其内进行多种化学反应,因此它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质基质中不含有DNA,而是含有RNA.
(5)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与酶的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解答: 解:A、可以产生水的细胞器:在叶绿体的暗反应过程产生水;在线粒体中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核糖体上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产生水,A正确;
B、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液泡,B正确;
C、线粒体基质可进行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叶绿体中的ATP是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这些ATP给暗反应供能,暗反应合成有机物,叶绿体也可产生的[H],供应给暗反应,C正确;
D、细胞核具有双层膜,但是它不是细胞器,D错误.
故选:D.
点评: 掌握细胞器的成分、功能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从一动物细胞中得到两类大分子有机物x和y.已知细胞中x的含量大于y;用胃液处理时,x被分解而y不变;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而y含有化学元素N和P.它们与碘都没有颜色反应,细胞膜上有x而无y.下列有关x、y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x可能是蛋白质
B. 细胞膜上的x可能是载体
C. y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D. y的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
考点: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 1、动物细胞中生物大分子有机物一般有蛋白质、糖原、核酸.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并且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则X可能是蛋白质;由于糖原的元素组成只有C、H、O,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而该化合物含有化学元素N和P,则Y最可能是核酸,基本单位为核苷酸.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种多样,①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催化功能,③运输功能,④信息传递功能,⑤免疫功能等.
解答: 解:A、根据分析,酶具有专一性,X可能是蛋白质,A正确;
B、由于X可能是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胞膜上的载体,B正确;
C、根据分析,Y可能是核酸,核酸有两种,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RNA,C错误;
D、Y可能是核酸,所以基本组成单位可能是核苷酸,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解答时要正确的提取题干的信息“用胃液处理这两种物质,X被分解而Y不变”和“X含有化学元素N,有的还含有S,Y含有化学元素N和P”等信息,从而结合蛋白质和核酸的元素组成,进行正确的判断X和Y到底属于哪种物质,从而正确的解答试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9.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分布情况如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B.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C. 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 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 解:A、甲在细胞膜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进入细胞可能是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C错误;
B、甲出细胞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B错误;
C、乙出细胞是高浓度到低浓度,可能是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错误;
D、由图可知乙在细胞外浓度低于细胞内,进入细胞应该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参与,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0.有51个氨基酸形成某蛋白质的过程中共脱水48个,则形成的肽键数目、该蛋白质含多肽链的条数和该蛋白质分子中最少含氨基的数目依次是( )
A. 48、3、3 B. 48、3、48 C. 48、3、51 D. 50、3、3
考点: 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形成的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解答: 解:由题意知,该蛋白质脱去的水分子数是48,含有48个肽键;肽链数=氨基酸数﹣肽键数=51﹣48=3条;该蛋白质含有3条肽链,因此至少含有3个游离的氨基.
故选:A.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并结合相关知识总结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之间的关系.
11.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甲、乙、丙3种离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都有影响.下表列出的5种培养液中,甲、乙、丙3种离子的浓度(单位:m mol/L)不同.为了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的两种培养液是( )
培养液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甲离子 20 30 50 40 20
乙离子 55 45 60 45 55
丙离子 10 15 20 25 25
A. ①⑤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考点: 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此实验的 自变量是丙离子的浓度,因变量是植物的生长状况,甲、乙离子的浓度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
解答: 解: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①和⑤的甲、乙离子的浓度相同,丙离子的浓度不同,因此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①、⑤两种培养液.
故选:A.
点评: 分析题干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对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TP能溶于水,制成的药剂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B. 叶肉细胞形成ATP的场所只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C. 正常机体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D. 1分子ATP彻底水解,能得到3分子磷酸基和1分子ADP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ATP是小分子物质,可以口服,并被肠道吸收.合成ATP的过程有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TP彻底水解后产物为磷酸、核糖和腺嘌呤,故一分子ATP彻底水解后得到三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
解答: 解:A、ATP是小分子物质,可以口服,并被肠道吸收,A错误;
B、合成ATP的过程有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B错误;
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但体内含量比较少,消耗后可迅速转化,细胞内ATP的含量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C正确;
D、一分子ATP彻底水解后得到三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的组成成分和合成场所.
13.如图为真核细胞呼吸作用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在线粒体中发生的过程是②③
B. 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过程是①③或①④
C. 人在进行长跑时,获能的主要途径是过程②
D. 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产生CO2的过程只有②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 6CO2+12H2O+能量(大量).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 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 2C2H5OH+2CO2+能量(少量).
图中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③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解答: 解:A、在线粒体中发生的过程是①和②,③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A错误;
B,①①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③④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B正确;
C、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而线粒体是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故人在长跑时获能的主要途径是②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C正确;
D、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产生的CO2只来源于②有氧呼吸过程,D正确.
故选:A.
点评: 考查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运用和理解能力.
14.某同学研究温度和pH对某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到如图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当pH为任一固定值时,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当pH为8时,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和酶浓度
C. 随pH升高,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也逐渐升高
D. 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最适pH为8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
图示曲线有温度和PH值两个自变量,在分析曲线时,确定单一变量.如:在相同温度条件(如35℃)下,PH值为8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即此时酶活性最强;在相同PH值条件(如PH为8)下,温度为35℃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即此时酶活性最强.
解答: 解:A、当PH为过酸或过碱的条件时,酶的空间结构改变,即酶活性丧失,因此在此条件时不同温度条件的反应速率是相同的,A错误;
B、当pH为8时,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曲线中未体现底物浓度和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错误;
C、随pH升高,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没有变化,C错误;
D、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相同PH值条件下,35℃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在相同温度条件下,PH值为8时酶促反应速率最高,因此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最适pH为8,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温度、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分析曲线时运用单一变量的原则解题,并且在高温、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酶的活性会丧失.
15.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B.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
C. 细胞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
D.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考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细胞膜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
分析: 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也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少量的ATP;细胞膜在细胞和环境之间有物质运输、能量交换的功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解答: 解:A、细胞质基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全过程,能够产生ATP,A错误;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保护和润滑功能,参与细胞信息交流,B正确;
C、细胞只有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进行各项生命活动,若失去结构的完整性将大大缩短其寿命,C正确;
D、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主要的载体,则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16.1880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设计了一个实验,以研究光合作用的光谱.他将棱镜产生的光谱投射到丝状水绵体上,丙在水绵悬液中放入好氧性细菌,以观察细菌的聚集情况(如图).他得出光合作用在红光区和蓝光区最强.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 好氧性细菌大量消耗O2,使水绵光合作用的速度加快,则该种光有利于光合作用
B. 细菌对不同光的反应不一,细菌聚集多的地方,细菌的光合作用强
C. 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产生的有机物多,水绵的光合作用强
D. 好氧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的光合作用强
考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 恩格尔曼的试验巧妙的利用了好氧性细菌会聚集在氧气含量高的部位,得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为叶绿体,产物之一为氧气.该细菌的异化作用的类型为需氧型,丝状绿藻的同化方式为自养型.从图示可以看出,光合作用吸收多的光谱是红橙光和蓝紫光.用白光或同种单色光均匀照射,各部位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产生的氧气也同样多,故好氧性细菌会均匀分布.
解答: 解:A、水绵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进行光合作用向外界释放氧气,才使好氧细菌集中在两区域的,不是好氧菌消耗氧气多使水绵光合作用速度加快的,因果关系错,A错误;
B、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好氧细菌聚集多的地方,O2浓度高,水绵光合作用强,则在该种光照射下植物光合作用强,C错误;
D、聚集的好氧细菌是由于水绵在此区域进行光合作用产物O2,有利于好氧细菌进行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7.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B. 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C. 组成丙物质的单糖只是脱氧核糖
D.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糖
考点: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乙图是ATP的结构简式,丙图是核苷酸的结构,丁图是二糖的分子式.
解答: 解:A、甲图中含有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共8种核苷酸,A正确;
B、乙图是ATP,1分子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3分子磷酸组成,因此含有糖类物质,B错误;
C、丙是核苷酸,与五碳糖相连是腺嘌呤,因此五碳糖可能是核糖,也可能是脱氧核糖,C错误;
D、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可能存在于小鼠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ATP的化学组成,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本题旨在考查小鼠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18.有关如图中蛋白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2条肽链
B. 共有126个肽链
C. R基中共含17个氨基
D. 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5个水分子
考点: 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3、分析柱形图:由图知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在该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总数和游离氨基的总数都是17,而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可推知该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由图还知该蛋白质的R基中也含有15个氨基.
解答: 解:A、该蛋白质共含有17个游离的羧基,其中R基中的羧基有15个,可推知该蛋白质含有的肽链数=17﹣15=2条,A正确;
B、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4个,B错误;
C、该蛋白质中,游离羧基的总数和游离氨基的总数都是17,R基中的氨基数目是15,则该蛋白质的R基中也含有15个氨基,C错误;
D、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脱掉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126﹣2=124个,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比较新颖,结合柱形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中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9.白天用标记有18O的H218O浇灌花草,在花草周围空气的CO2中会出现18O.H218O的18O进入CO2的途径是( )
A. 直接经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入CO2
B. 经光反应进入O2,再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入CO2
C. 经暗反应进入(CH2O),再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进入CO2
D. 经暗反应进入(CH2O),再经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进入CO2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该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氧元素的转移途径,有氧呼吸过程葡萄糖和反应物水中的氧进入二氧化碳,生成物水中的氧来自反应物氧气;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中的氧进入葡萄糖,产生氧气中的氧来自反应物水.
解答: 解:A、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H218O的氧进入二氧化碳中,A正确;
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CO2中的氧来自丙酮酸和反应物水,不来自氧气,B错误;
C、光合作用过程中反应物水中的氧没有进入(CH2O),而是进入氧气中,C错误;
D、暗反应产生的(CH2O)中的氧来自二氧化碳,不来自反应物水,D错误.
故选:A.
点评: 对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理解并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各种元素的转移途径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0.如图示经暗处理的某植株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12h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是: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没有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②光合作用需要CO2;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色;④光合作用放出O2;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⑤ D. ③④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本题可以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光合作用,在缺少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碘遇淀粉变蓝色;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该实验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此实验中,遮光的部分叶片由于没有见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故不能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不遮光的部分由于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叶片变蓝色.因此把某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再把某植物的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用不透明的锡箔覆盖,光照24小时,取下叶片,酒精脱色,冲洗,滴碘液,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这个实验说明了①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淀粉遇碘的颜色变化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遮盖后,光照射→几小时后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液→冲洗观察叶色现象,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21.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B. 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在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C. 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的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是现混现用
考点: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相同点:
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构成;
②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都为0.1g/mLNaOH溶液.
不同点:
①CuSO4溶液浓度不一样:斐林试剂乙液为0.05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为0.01g/mLCuSO4溶液.
②配制比例不一样.
③使用方法不一样:斐林试剂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则是先向待鉴定材料加入A试剂摇匀后,再加入试剂B.
④鉴定的对象不一样:斐林试剂鉴定的是还原糖,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
⑤反应本质及颜色反应不一样.
解答: 解:A、对细胞的观察需要显微镜,所以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
B、斐林试剂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B错误;
C、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由于乙液的浓度较高,所以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C错误;
D、双缩脲试剂则是先向待鉴定材料加入A试剂摇匀后,再加入试剂B,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鉴定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2.如图中的甲、乙、丙图表示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时a、b、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分子.那么,三者之间数量关系正确的图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解答: 解:甲图: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正确;
乙图: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2:1:2,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错误;
丙图: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目=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正确.
综合以上可知,甲和丙的数量关系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甲、乙和丙中的数量关系是否正确.
23.在检测某种生物个体的某组织时,发现该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减少,多种酶的催化效率降低,那么该个体的组织细胞最可能出现的变化还有( )
①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②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④能继续分化,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考点: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解答: 解:该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减少,多种酶的催化效率降低,说明该细胞为衰老细胞;
①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①正确;
②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是癌细胞的特征,②错误;
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③正确;
④衰老细胞为已分化的细胞,不能继续分化,④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只要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24.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
B. 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
C. 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 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据此答题.
解答: 解:A、F2表现型的比例为3:1是性状分离比,不是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
B、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说明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不同配子的比例为1:1,因而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正确;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只能体现子二代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错误;
D、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是性状分离比,说明F1产生配子的比例为1:1,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掌握测交的意义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最能体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5.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在F2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F1均为黄色圆粒(YyRr) 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据此答题.
解答: 解: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作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圆粒(YyRr),F1再进行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是纯合体,即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F2中YYRR、YYrr、yyRR、yyrr四种个体能稳定遗传,占总数的 .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牛的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期间,所发生变化的特点是( )
A. 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B. 同源染色体不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C. 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分裂为二
D. 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牛的初级卵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期间: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但着丝点不分裂,A错误;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不分裂,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着丝点不分裂,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行为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已知一色觉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 )
A. 25% B. 50% C. 75% D. 100%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假设红绿色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由于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该正常女孩的祖母是红绿色盲,其祖母基因型为XbXb.
解答: 解:祖母基因型为XbXb,而该祖母必然将1个Xb遗传给她的父亲,所以她的父亲基因型为XbY,由于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所以该女孩的父亲必然将Xb遗传该女孩,所以该女孩一定有一个Xb,而该女孩是正常的,所以该女孩的基因型肯定是XBXb,所以这个女孩携带红绿色盲基因的可能性是100%.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运用.
28.如图表示DNA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a、b、c、d表示各条脱氧核苷酸链.一般地说,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 a和c的碱基序列互补,b和c的碱基序列相同
B. a链中 的比值与d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C. a链中 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D. a链中 的比值与c链中同项比值不同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b链是以a链为模板合成的,a链和b链合成一个子代DNA分子,a链中(A+T)/(G+C)的比值=b链中(A+T)/(G+C)的比值.
解答: 解:从图可知ad是互补的两条模板链,b是以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c是以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配对碱基之和在一条链、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相等,ac、bd两条链中碱基排列顺序相同,所以a链中(A+T)/(G+C)的比值与b链中同项比值相同.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DNA半保留复制示意图,考查DNA半保留复制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9.用噬菌体(31P、32S)去感染体内含有放射性标记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所含的元素是( )
A. 31P、32P、32S B. 31P、32P、35S C. 31P、32S、35S D. 32P、32S、35S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合成(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该过程的控制者是噬菌体的DNA,原料、酶、能量等均由细菌提供)→组装→释放.
解答: 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海合成,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学的原料均来自细菌.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大量的32P和少量的31P,而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均含有35S.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的繁殖过程、DNA半保留复制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特别是“注入”和“合成”步骤,要求考生明确注入的是什么,合成时的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分别是由谁提供的,同时还要注意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再结合题干答题.
30.已知一段双链DAN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计算出这段DNA中4种碱基的比例和(A+C)/(G+T)的值( )
A. 都能 B. 只能计算出四种碱基的比例
C. 都不能 D. 只能计算出(A+C)/(G+T)的值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分布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碱基对之间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是双链结构,碱基对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所以(A+C):(T+G)=1:1;腺嘌呤的个数的个数与胸腺嘧啶的个数相等,用腺嘌呤的个数的个数或者胸腺嘧啶的个数除以DNA中碱基的对数的2倍即为腺嘌呤或者胸腺嘧啶的比例,然后根据(A+C):(T+G)=1:1,推算出胞嘧啶与鸟嘌呤的比例.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相关的碱基比例的推算,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31.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抗锈病杂合子”可知,小麦的抗锈病相对于不抗锈病为显性性状(用A、a表示),则该杂合子小麦的基因型为Aa.抗锈病杂合子小麦(Aa)自交得F1,则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解答: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aa)后,剩余植株中,AA占 ,Aa占 .淘汰掉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其中 AA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而 Aa自交发生性状分离(AA:Aa:aa=1:2:1),所以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首先从题干信息“抗锈病杂合子”推断抗锈病是显性性状,其次扣住题中“淘汰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的关键条件,再利用基因分离定律答题,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
32.秃顶是由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控制,但只在男性身上表现.一个非秃顶男人与一个其父为非秃顶的女人结婚,生一男孩长大以后为秃顶.这个女人基因型是( )
A. bb B. Bb C. BB D. BB或Bb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本题属于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受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控制,但只在男性身上表现,这说明显性基因B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非秃顶男性的基因型为bb,则一个其父为非秃顶的女人的基因型为_b.一个非秃顶男人(bb)与一个其父为非秃顶的女人(_b)结婚,后代男孩长大后为秃顶,说明这个男孩的基因型为Bb,由此可推知这个女人基因型是Bb.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秃顶为素材,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中信息准确亲本及这个男孩的基因型,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3.如图为某一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考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家系中代代都有遗传病,因此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具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但是由于第一代的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A、该病代代都有患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如果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由题图可知,男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因此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错误;
D、由B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的理解和利用遗传系谱图判断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方法的掌握.
34.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1,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从F1自交所得种子中,拿出一粒绿色圆粒和一粒绿色皱粒,它们都是纯合子的概率为(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本题应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解答.
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F1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该植株自花传粉能够产生四种表现型的后代,绿色圆粒基因型为 yyRR、 yyRr,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由此可计算的答案.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知,黄色皱粒(YYrr)与绿色圆粒(yyRR)的豌豆亲本杂交,产生的F1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后代有: 黄色圆粒(Y_R_): 黄色皱粒(Y_rr): 绿色圆粒(yyR_): 绿色皱粒(yyrr),其中绿色圆粒种子的基因型为 yyRR、 yyRr,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因此这两粒种子都是纯合体的概率= = .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能够利用遗传定律,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推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并能够灵活运用乘法法则进行相关计算.
35.如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1与2以及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1与2以及3与4是两对姐妹染色单体
D. 该细胞中,若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或第一极体.
解答: 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因此不含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中,若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6.现有两个烟草品种,其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由于隐性纯合基因(aab或bb)的作用,这两个烟草品种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都不能生长.两个烟草品种杂交产生的F2代中,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能够生长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两个烟草品种aaBB、AAbb杂交,子代为AaBb,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为A_B_、A_bb、AAb_、aabb,据此答题.
解答: 解:两个烟草品种aaBB、AAbb杂交,子代为AaBb,自交产生的子二代为A_B_、A_bb、AAb_、aabb,比例为9:3:3:1又因为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隐性纯合基因(aab或bb)的作用,所以A_bb、AAb_、aabb都不能存活,则F2代中,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能够生长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比例为 .
故选:D.
点评: 本题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7.已知牛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5个四分体,牛的体细胞中共有6×109个脱氧核苷酸,假设平均每1000个碱基对中含有一个基因,则牛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条数和平均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数分别为( )
A. 15;4×105 B. 30;1×105 C. 30;2×105 D. 60;2×105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由此可判断一个四分体含2条染色体(2个着丝粒),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据此答题.
解答: 解:(1)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已知牛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15个四分体,则初级精母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而初级精母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牛的体细胞中含有30条染色体.
(2)牛的体细胞中含有30条染色体,共有6×109个脱氧核苷酸,则平均每天染色体含有6×109÷30=2×108个脱氧核苷酸;平均每1000个碱基对中含有一个基因,则平均每条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数为2×108÷2÷1000=1×105个.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掌握四分体的概念及其中的数量关系;识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
38.观察如图,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切断a处的酶是限制性内切酶
B. 切断b处的酶是解旋酶
C. 连接b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D. 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均作用于a处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a是磷酸二酯键,b是氢键.解旋酶使DNA双链解旋成两条单链,作用于氢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将段DNA分子连接,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
解答: 解:A、a是磷酸二酯键,切断此处是限制性内切酶,A正确;
B、b处事氢键,切断此处的酶是解旋酶,B正确;
C、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连接a处,C错误;
D、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是a处,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酶的作用对象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9.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水稻的花药内科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的分生区部分则不能
B. 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C.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考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 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解答: 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花药中的花粉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而根尖细胞只能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A正确;
B、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知识,难度中等,关键是理解基因重组的概念以及类型.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本质 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 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出现了新的性状 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或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或染色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
发生时期及其原因 减Ⅰ四分体时期由于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任何细胞.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体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出现多倍体;或减数分裂时,偶然发生染色体不配对不分离,分离延迟等原因产生染色体数加倍的生殖细胞,形成多倍体
40.在下列4个遗传系谱中(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只能是由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是( )
A. B. C. D.
考点: 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 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发病率在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解答: 解:分析选项可知,A和B选项中双亲不患病,生有患病的孩子,因此属于隐性遗传病,B选项中女患者的父亲正常,因此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故选:B.
点评: 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人类遗传病类型的一般步骤是:先判断显、隐性,双亲不患病生有患病的孩子是隐性遗传病,双亲患病生有不患病的孩子是显性遗传病;再判断基因的位置,隐性遗传病中女患者的父亲(儿子)正常是常染色体因此遗传,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女儿)正常是常染色体显性因此.
41.某种鼠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为( )
A. 2:1 B. 9:3:3:1 C. 3:1 D. 1:1:1: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鼠群中,黄鼠基因A对灰鼠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死亡,这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纯合致死导致后代比例发生改变.
解答: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老鼠体色和尾巴的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 )、AaBb( )、aaBB( )、aaBb( )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AaBB( )、AaBb( )为黄色短尾;aaBB( )、aaBb( )为灰色短尾,所以理论上正常出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 ):( + )=2:1.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涉及到纯合致死现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42.如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所得F2基因型的结果(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有的基因型已列出,有的基因型以数字表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配子 YR Yr yR yr
YR 1 2 YrRr
Yr 3
yR 4
yr yyrr
A. 表中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概率的大小为:3>2=4>1
B. 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 或
C. 表中Y、y、R、r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和线粒体
D. 表中Y、y和R、r基因锁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1(YYRR)的概率为 × = ;2(YYRr)的概率为 × = ;3(YyRr)的概率为 = ;4(yyRr)的概率为 × = .亲本的性状为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后代重组性状占 或 ,据此答题.
解答: 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中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概率的大小为:3>2=4>1,A正确;
B、如果亲本基因型是YYRR×yyrr,表中出现的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 ,如果亲本基因型是yyRR×YYrr,表中出现的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 ,B正确;
C、图中的基因都是核基因而非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基因,所以其载体只能使染色体,C错误;
D、表中Y、y和R、r基因锁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真核基因的特点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真核生物的基因的特点,并能与原核生物进行区分;能运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棋盘法和逐对分析法解题.
4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起因于DNA损伤.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补而引起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突变基因在控制性状时,进行的是逆转录过程
B. 突变基因直接控制该疾病,不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
C. 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D. 人类白化病基因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作用的原理不同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 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例如: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红蛋白基因突变→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呈镰刀状蔗糖多→水分保留少.b.囊性纤维病: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CFTR蛋白结构异常→功能异常.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例如:a.豌豆粒型: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异常(插入外来DNA序列)→不能正常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少→皱粒.b.白化病:酪氨酸酶基因异常→缺少酪氨酸酶→制约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白化病.
解答: 解:A、突变基因在控制性状时进行的是转录和翻译过程,没有发生逆转录过程,A错误;
B、突变基因直接控制该疾病,需要转录和翻译过程,B错误;
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人类白化病基因与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故作用原理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注意:1、生物的有些性状是受单基因控制的(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有些性状是由多对基因来决定的(如人的身高).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生物的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观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4.如图是A、B两个家庭的色盲遗传系谱图,A家庭的母亲是色盲患者(图中●),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请确定调换的两个孩子是( )
A. 1和3 B. 2和6 C. 2和5 D. 2和4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本题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正常.
解答: 解:由于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分析家庭A可知,该家庭的父亲正常,其女儿也应该是正常的,图中显示其女儿患有色盲,因此该女孩不是A家庭中的孩子,B家庭中的女儿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由于题干信息告诉我们这两个家庭由于某种原因调换了一个孩子,那么肯定是A家庭的2和B家庭的5发生了调换.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子代的患病情况,对伴X隐性遗传特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45.如图是某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例[⑥]染色体):
(1)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结构[ ② ] 内质网 .
(2)结构[③]是 ③ ,蓝藻细胞中 有 (填“有”或“无”)该结构.
(3)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丙能吞噬杀死外来病原体的结构是[ ④ ] 溶酶体 .
(4)德国科学家华而柏在研究结构①时,统计了某动物部分细胞中该结构的数量(见下表.单位:个).从表中可知:心肌细胞的该结构数量最多,这是因为 心肌细胞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可以推知,该结构的多少与 细胞功能 有关.
肝细胞 肾皮质细胞 平滑肌细胞 心肌细胞 冬眠状态下的肝细胞
950 400 260 12500 1350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中①是线粒体,②是内质网,③是核糖体,④是溶酶体,⑤是叶绿体,⑥是染色体.
分析表格信息可知,肝细胞、肾皮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冬眠下的肝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不同,心肌细胞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线粒体数量很多;维持体温的热量主要来自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冬眠状态下的热量主要来自肝细胞,因此肝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速度加快,线粒体数量较多.
解答: 解:(1)细胞内蛋白质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内质网,即图中的②.
(2)③是核糖体,包括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核糖体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因此蓝藻中含有③.
(3)细胞内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丙能吞噬杀死外来病原体的结构溶酶体,即图中的④.
(4)心肌细胞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因此线粒体数量很多;因此线粒体数量多少与细胞的功能相关.
故答案为:
(1)②内质网
(2)③有
(3)④溶酶体
(4)心肌细胞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细胞功能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6.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从种子萌发到幼苗形成、再到发育为成熟植株,在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小麦的结构与生理过程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研究小麦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应选择根尖的 分生区 的细胞.
(2)图甲为小麦叶肉细胞内的一种生物膜和所完成的一种生化反应.①、②、③三种物质中,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 ② ] 蛋白质 .在该生物膜上还能产生ATP.该处产生的ATP的主要作用是 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
(3)小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佳温度为25℃.图乙是在一定CO2浓度、环境温度为25℃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请据图分析回答:
①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
②B点时,该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 5 mg/100cm2叶•小时(用CO2吸收量表示).
③C点以后,限制小麦植株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 二氧化碳浓度 .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能发生水的光解,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其中①是色素分子、②蛋白质和③磷脂双分子层.图乙中,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AB段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点表示光饱和点.
解答: 解:(1)有丝分裂中,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最佳时期,所以为了研究小麦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应选择根尖分生区处于有丝分裂中的细胞进行观察.
(2)双缩脲试剂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图甲中①是色素分子、②蛋白质和③磷脂双分子层,所以这三种物质中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②蛋白质.类囊体薄膜上此时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3)①A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B点时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呼吸作用速率为5mg/100cm2叶•小时,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5+0=5mg/100cm2叶•小时.
③C点以后,随着光照强度的上升,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此时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故答案为:
(1)分生区
(2)②蛋白质 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3)①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②5
③二氧化碳浓度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反应过程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有丝分裂、观察有丝分裂实验、蛋白质的鉴定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特点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能明确图中曲线各个点和段的含义.
47.如图为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请据图回答: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1)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该阶段用文字和箭头可表示为 mRNA 蛋白质 .人体细胞内,控制该过程的最终模板主要分布在 细胞核 .
(2)由图中信息科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 ACCCGATTTCGC .
(3)据如图并参考表分析:[1]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核糖核苷酸 ,其上携带的氨基酸是 丙氨酸 .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翻译过程示意图,其中1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2为氨基酸;3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
解答: 解:(1)图示为翻译过程示意图,其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mRNA 蛋白质.人体细胞内,控制该过程的最终模板DNA分子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CCCGATTTCGC.
(3)图中[1]是t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它的反密码子是CGA,对应的密码子是GCU,所以其携带的氨基酸是丙氨酸.
故答案为:
(1)mRNA 蛋白质 细胞核
(2)ACCCGATTTCGC
(3)核糖核苷酸 丙氨酸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知识,掌握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8.遗传学家摩尔根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1910年5月,摩尔根在实验室的大群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尔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想知道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便做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请回答:
(1)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你能获得哪些结论?
① 果蝇的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或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②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
(2)根据F2中果蝇性别的表现,摩尔根提出的假设是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
(3)为验证该假说是否正确,摩尔根选用 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 为亲本进行交配,若其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1:1 时,则假说是正确的.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根据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摩尔根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验证假说采用测交,即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若后代出现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则说明假说正确
解答: 解:(1)根据红眼和白眼杂交,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红眼自交后,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白眼性状只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联.
(2)摩尔根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3)为了验证假说,摩尔根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后代出现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1:1,则说明假说成立.
故答案为:
(1)①果蝇的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或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②果蝇的红眼与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2)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3)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 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1:1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要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qtC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