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 末 试 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0utKx
年级:高二 科目:生物 命题人:吴林 审题人:刘俊华
一、选择题(共37题,最后7题每题2分,其余均1分)
1.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2.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3.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体剧烈运动排汗后,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免疫系统可监控和清除人体内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
C.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膜的转移和融合
D.抗体、淋巴因子、血红蛋白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4.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均与下丘脑相关
B.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
D.人体通过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5. 科学家通过对大鼠脑神经细胞进行的实验发现,细胞内的一种名为“Rab33a”的蛋白质会 将合成细胞膜的成分运到轴突前端,从而使轴突向前生长。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Rab33a”是一种分泌蛋白
B. “Rab33a”是一种神经递质
C. “Rab33a”蛋白质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
D. “Rab33a”蛋白质有助于神经纤维修复
6.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可以影响膜电位和突触传递过程,如细胞内Ca2+的升高促进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而K+流出细胞将会导致细胞膜内电位更负。则下列情形中不利于神经递质释放的是
A.Na+流入细胞内 B.Ca2+流入细胞内
C.K+流出细胞 D.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7.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8.制作果酒、果醋和泡菜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C.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9. 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失收。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平腹小蜂可从椿象的卵液中获取能量
B. 荔枝椿象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次级消费者
C.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D. 平腹小蜂可以减少荔枝椿象对荔枝的伤害
10.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竞争关系
B. 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 烧杯内混合培养的每一种生物,均存在种内斗争
D.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11.三叶草是牛的主要饲料,三叶草传粉受精靠土蜂,土蜂的天敌是田鼠,田鼠不仅喜食土蜂的蜜和幼虫,而且常常捣毁土蜂的蜂巢。土蜂的多少直接影响三叶草的传粉结籽。猫是田鼠的天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叶草属于第一营养级
B.田鼠摄入量的10%~20%流入猫体内
C.可用样方法估测土蜂种群数量的逐年变化
D.田鼠等消费者的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注:生物量代表种群的总干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少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13.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
B.此生态系统三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围绕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被标记的旅鼠部分被捕食后,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旅鼠种群密度将偏低
D.数量激增后,旅鼠会出现自杀行为,反映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14.下图为有关部分生命活动调节的示意图,下列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B.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C.乙图中的效应T细胞可与各种瘤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D.乙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15.某研究小组同学用体重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三组兔子进行如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兔子的体内,然后定时测定兔子甲状腺的放射量。4天后,分别给三组兔子注射①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②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③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判断A、B、C三组兔子第二次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A.②③①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6. 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尿液 血浆
体积
(mL/单位时间) Na+
(mg/kg) K+
(mg/kg) Na+
(mg/kg) K+
(mg/kg)
注射食盐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射食盐水后 40 12 30 135 37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17.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寄生生物的存在会影响被寄生生物的生存,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B.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用于生物自身有机物的合成
C.森林植物分层分布,下层光照较弱,生长于下层的植物定向变异为喜阴植物
D.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既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8.右图是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下列关于曲线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Ⅰ表示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
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C.曲线Ⅱ可以表示“温带落叶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随叶季节性生长的变化”
D.曲线Ⅱ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a~b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我国人口不断地老龄化,目前我国人口变化处于c~d段
19.把某哺乳动物从24℃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后,测得其体温如图9。同时,测定其体内促甲状腺素的浓度。下列能正确表示促甲状腺素浓度变化的是
20.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21.下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 或酶2 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 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2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3.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
24.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6.图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27.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图2中曲线。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28.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B.茶园的群落结构不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C.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D.在三类茶园中,物种最稳定,最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的是纯茶园
29.下列关于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在果酒发酵后期拧开瓶盖的间隔时间可延长
B.条件适宜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C.果酒发酵过程中发酵液密度会逐渐减小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装瓶腌制时,底层和近瓶口处需加大用盐量
30.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l所示。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
C.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差异
D.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加速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
31.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若尿崩症因肾小管对该激素的反应障碍导致,则血浆中该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若尿崩症由该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导致,则可以通过口服该激素来治疗
32.科学家研究赤霉素和矮壮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芩(一种药用植物)生长情况及其根细胞中黄酮类物质(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把生长状态一致的幼苗平分为三组进行不同处理,26天后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黄芩的生理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处理
喷施矮壮素 喷施赤霉素
株高(cm) 20.540 21.460 27.520
地上部分重量(g) 0.295 0.382 0.364
地下部分重量(g) 0.100 0.053 0.047
根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mg/g) 210.450 146.293 209.270
A.甘薯等块根类植物不适合施用矮壮素和赤霉素
B.矮壮素提高黄芩光合作用强度的效果好于赤霉素
C.矮壮素对黄芩产生黄酮类成分不利,赤霉素有利
D.外源喷施赤霉素比黄芩合成的赤霉素对植株增高更有效
33.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千焦/m2/年
Pg Pn R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0.9 0.3 0.6
D 141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下列分析错误的:
A.能量流动是从B所处的营养级开始的
B.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5.7%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变
D.若D的种群数量下降,则种群数量增加的是B
34.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g
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
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
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
35.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见图8,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A.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
B.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生长素影响远远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C.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量越来越多
D.随着干旱时间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
36 .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
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
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37.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30分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 罗斯曼和兰迪- W. 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囊泡属于生物膜系统,和细胞膜的组成成份完全相同
B.细胞内的囊泡输运机制会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C.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Südhof)对大脑内神经细胞是如何相互之间进行沟通时发现囊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主要借助突出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D.詹姆斯•罗斯曼发现一种蛋白质可以让囊泡实现与其目标细胞膜的对接和融合,随后兰迪- W. 谢克曼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发现了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
二、非选择题(共4题,46分)
38.下图是高等动物(人)生命活动部分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细胞,①~③表示相关过程,X、Y、Z表示相关激素,激素X是一种糖蛋白。请分析回答:
(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导致激素Z分泌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 。
(2)如果用含激素Y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该动物激素X分泌量的变化是 。若用含激素X的饲料饲喂正常动物,则②过程的生理效应是 (“有”或“无”)明显变化。
(3)图中甲细胞是 ,此处淋巴因子的作用是 。
(4)“Graves氏病”是由于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与正常人相比,“Graves氏病”患者Y激素的分泌量 ,患者某些症状与 (填另一种激素分泌异常病)相似。
39.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外来危害物种,2011年华南地区也陆续出现蚁情。
(1)入侵华南某地后,短期内红火蚁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决定其增长的原因是 。
(2)辛硫磷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为测定其对不同虫态红火蚁的致死剂量,将原药溶于丙酮中配置不同浓度的辛硫磷药剂点于红火蚁胸部,记录24h死亡虫数并计算LC50(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结果如下:
虫态 小工蚁 兵蚁 有翅雄蚁 有翅雌蚁 蚁后
LC50(μg/ml) 1.04 2.06 7.38 9.39 7.81
①本实验中辛硫磷药液的浓度范围要根据 的实验结果来确定;每个药剂浓度的处理均设多次重复,目的是排除 ,从而减少误差;本实验的对照组应设置为 。
②实验中 虫态的红火蚁对辛硫磷最敏感,控制该虫态红火蚁的数量,___________(能/不能)持续有效的控制住蚁群的数量。
(3)有机磷农药进入土壤后,可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毒或低毒的化合物,微生物体内最初的降解酶基因是由 产生的,从 的环境中易分离到这类微生物。
组别 抗体含量
A组 +++
B组 +
C组 ++++
注: “+”数量表示含量多少。
表1 实验一结果
40. 实验一:把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分为三组,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表1。
(1)实验中,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C组小鼠的 处理。
(2)从图1可知,绵羊细胞R在本实验中作为 ,每次注射的绵羊细胞R应取自同一个体,理由是 。
(3)从表1可知,转入脾脏细胞的C组小鼠注射绵羊细胞R后,产生的抗体多于A组,据图1分析其原因是 能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去除T细胞作用有利于 免疫过程的完成。
(4)实验一的结果说明 。
实验二:另取小鼠分为三组,分别注射等量的含抗体M的血清、含抗体G的血清和不含抗体M和G的血清,2小时后,向三组小鼠体内注射绵羊细胞R,免疫后定期测定小鼠脾脏单位区域中的淋巴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
(5)由图2可知,注射的抗体G对小鼠抗绵羊细胞R的免疫应答过程起 作用,对防止机体免疫功能 具有重要意义。
(6)实验二的结果说明 。
(7)科学家推断,小鼠B细胞表面存在抗体G的受体才能使抗体G发挥正常功能。若想验证该假设成立,实验组选用的实验材料和预期结果应为 (填选项前的符号)。
a.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
b.使抗体G基因不表达且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
c.使抗体G受体基因不表达且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
d.绵羊细胞R和抗体G
e.实验组小鼠免疫应答水平高于对照组
f.实验组小鼠免疫应答水平低于对照组
41.叶片表面的气孔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特殊结构,是气体出入植物体的主要通道。气孔能通过开闭运动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响应。请分析回答:
(1)气孔的开闭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 过程的进行。研究表明,气孔的开闭可能与乙烯有关,乙烯是植物体产生的激素,具有 等作用。
(2)研究者取生长良好4~5周龄拟南芥完全展开的叶,照光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临时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不同浓度乙烯利溶液(能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 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结果如图1所示。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②图1中用乙烯利处理叶片后,气孔的变化说明,乙烯可诱导 ,且随浓度增加 。
③用浓度为 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做出以上判断的依据是 。
(3)为研究乙烯调控气孔运动的机制,研究者用cPTIO(NO清除剂)处理拟南芥叶,并测定气孔直径和细胞内NO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实验Ⅰ、Ⅲ结果说明,有乙烯时 ;实验Ⅳ、Ⅱ结果说明,有乙烯时,加入cPTIO后 。
②由图2所示结果可以推测 。
荆州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DABDD CBDBB BBCBC CDDAB CBBAD
ACADB CBCCA CB
1.(共8分,每空1分)
(1)下丘脑;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减少;无
(3)T细胞;促进B细胞(乙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4)增加;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
2.(共9分,每空1分)
(1)“J”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①预实验 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用丙酮同样处理红火蚁 ②小工蚁 否
(3)基因突变 受有机磷农药污染
3.(共13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对照
(2)抗原 排除个体差异造成的抗原差异干扰
(3)记忆细胞 体液
(4)脾脏细胞中的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免疫反应起抑制作用(2分)
(5)抑制 过强
(6)不同种类的抗体对某一种抗原的免疫应答作用不同(2分)
(7)c、d、e(2分,答全给分)
4. (共16分)
(1)光合作用(1分) 细胞呼吸(呼吸作用)(1分) 促进果实成熟(1分)
(2)①不同浓度乙烯利对拟南芥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探究诱导拟南芥叶片气孔关闭的最适乙烯利浓度)(2分)
② 气孔关闭(1分) 诱导作用增强(1分) ③ 0.004% (1分)
高于此浓度,去除乙烯利(乙烯)后,气孔直径(气孔关闭后再张开程度)恢复减弱 或答:低于此浓度,去除乙烯利(乙烯)后,气孔直径(气孔关闭后再张开程度)恢复正常(多答合理不扣分)(2分)
(3)① NO含量增加(1分),气孔直径减小(1分)
NO含量下降(1分),气孔直径增大(1分)
②乙烯(利)通过诱导NO的产生(1分),导致气孔关闭(或开度减小)(1分)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0ut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