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生物题库 >> 高三试题 >> 文章内容

2016届天津市五校高三上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日期:2016-02-18]   来源:网络  作者:   阅读:185[字体: ]

2015-2016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三(上)联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c1bVTy4
 
一、本卷共40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没有核膜的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不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形成
D.细胞膜和染色体的组成元素都有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2.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选项有几项(  )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②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③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④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⑤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布,正确的是(  )
A.蛙的成熟红细胞中不含DNA分子
B.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也有DNA分子
C.含DNA的原核细胞不会同时含RNA
D.细菌细胞中的DNA都分布在拟核中
 
4.高等动物细胞内的某结构,经检测其内含有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且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该结构既能消耗水,又能产生水,既能消耗ATP又能产生ATP,则该结构(  )
A.产生的ATP主要用来进行暗反应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B.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但是需要用甲基绿将其染成绿色
C.可能是线粒体,但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细胞不一定含有该结构
D.可能是细胞质基质,在此处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单细胞动物)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其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进而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错误的说法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二分裂的增殖方式来繁殖后代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载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构建基因文库时不需要载体 B.载体都是环状DNA分子
C.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 D.只来自于原核细胞
 
7.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在琼脂块上的扩散深度可以反映物质运输的效率
B.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常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且在其中的溶解度不同
 
8.下列四幅图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结构图
B.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图
C.
酶降低的活化能是bc段
D.
分离定律中F2代性状分离比
 
9.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0.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a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
B.b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点上移,d点下移
D.c点时该植物O2的产生量为V1+V2
 
11.下列图示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只能得到甲图中色素带①和②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让酵母菌繁殖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不能接触到烧杯内液面
 
12.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五种酶的作用对象分别是(  )
①肽酶  ②解旋酶  ③纤维素酶  ④ATP水解酶 ⑤DNA连接酶.
A.碱基间氢键、肽键、植物细胞壁、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B.肽键、碱基间氢键、植物细胞壁、高能磷酸键、磷酸二酯键
C.肽键、碱基间氢键、原生质层、NADPH、氢键
D.R基、脱氧核苷酸、细胞膜、ATP、磷酸基
 
13.如图所示为甘蔗的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消耗CO2释放O2,过程③消耗O2释放CO2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必然增加
 
14.如图所示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其中图甲示渗透平衡状态,△h为S1与S2液面高度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S1与S2溶液渗透压相等
B.若用等量清水替换图甲漏斗中S1高出S2的部分,再平衡时△h会不变
C.图乙中b、c、d运输方式都属于被动运输
D.兴奋产生时,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的方式为图乙中的a
 
1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核DNA遗传物质改变
B.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C.洋葱根尖细胞有16条染色体,则分生区细胞分裂时可形成8个四分体
D.细胞癌变后丧失了原来的生理状态,同时其细胞核全能性也丧失;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其原因是其核糖体数目减少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老细胞中的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染色加深
B.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C.伴随着细胞的生长,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逐渐提高[来源:学科网]
D.蓝藻在分裂末期细胞中央由高尔基体囊泡形成细胞板
 
17.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种细胞的分裂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象
B.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C.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图象
D.该图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
 
18.在人类中,Klinefelfer综合症表现为中间性别,其性染色体为XXY.若患者的性染色体异常为父方引起,则是因为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
A.联会紊乱 B.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D.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
 
19.有关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9种表现型
B.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
C.F1产生YR的卵和YR的精子的数量比为1:1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精子和4种卵自由结合
 
20.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2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为了获得重组质粒,必须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剪切目的基因和质粒,最后在细胞内形成重组质粒
B.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牛合成并分泌人类抗体,该技术将导致定向的变异
C.若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水稻,可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再转入水稻细胞中
D.基因治疗主要是对具有缺陷的身体细胞进行基因修复
 
2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一株植物的叶片或花药为外植体培育的植株基因型相同
B.培养过程中应给予适当光照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光合作用
C.愈伤组织可作为植物体细胞诱变的材料是因为细胞全能性高
D.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均需要植物激素的诱导作用
 
23.如图表示改造哺乳动物遗传特性的三种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动物1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
B.动物2体内各体细胞的基因种类相同
C.获得动物3的重组细胞具有全能性
D.上述动物的获得均需运用胚胎移植
 
24.如图为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示意图,a、b 代表两个发育时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②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C.a 时期可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
D.①→④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
 
25.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要获得转基因植物,可选用植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如果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可选用动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
B.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的抗虫棉具有永久抗虫的能力
C.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是一定相同的;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一定是不相同的
D.诱导动物细胞融合除可以用离心、振荡、电激等物理方法,聚乙二醇处理等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的病毒进行处理
 
27.甲图表示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乙图是甲图中某物质的分子结构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的物质是甲图中的a
B.甲图中的X表示的元素是N,Y表示的元素是N和P
C.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n条肽链,其中有z个环状多肽,完全水解C共需水分子(m﹣n+z)个
D.甲图中过程①②③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28.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29.关于“克隆羊”、“试管羊”、“转基因羊”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它们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都有卵细胞的参与
B.它们的遗传物质都只来自于一个亲本
C.它们是通过相同的生殖方式获得的
D.在培育过程中,都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30.MyoD是成肌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蛋白.将MyoD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成纤维细胞就能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Ca2+处理成纤维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B.MyoD基因只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C.骨骼肌细胞只表达MyoD的基因
D.MyoD基因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
 
31.某研究小组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破坏
丁 + + + + + + 外层破坏
A.甲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乙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不可能是植物
C.丙生物由于没有叶绿体,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D.丁生物一定是绿色开花植物
 
32.如图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乙→甲可与图B中b对应
B.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图A的甲→乙过程[来源:学*科*网Z*X*X*K]
C.图B中a完全对应图C的AB段
D.图C中的变化若是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中,则不能准确地判定其细胞分裂的方式
 
33.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
 
34.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上图曲线
 
35.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均需要借助染色剂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是(  )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③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④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⑤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⑦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⑧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A.①③⑥ B.③④⑧ C.②⑤⑦ D.①④⑧
 
36.对图1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个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B.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
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37.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机理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表现型是黄色
B.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C.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
 
38.图1曲线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与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动物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CE段的一个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B.图2中的细胞①处于图1的DE段
C.图1中BC段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2条X染色体
D.图2中细胞②、③分裂结束后分别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39.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此期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
B.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丁时期图形
C.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存在丁→戊的过程中,使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40.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酵母菌的能量只来自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
B.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
C.若甲乙装置向左、右移动距离均为3个单位,则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2个单位
D.若甲乙装置液滴均不移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41.如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小麦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为[      ]      ,与甲图细胞相比,乙图细胞中都不具有的细胞器是[      ]      .
(2)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甲、丙两种细胞,则图中      细胞外层会发生明显变化,然后进行细胞融合,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丙图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3)夏季白天图甲细胞能进行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的      .(填入编号)
①细胞增殖 ②细胞呼吸 ③光合作用 ④渗透吸水
(4)已知小麦根尖的细胞间隙中含有某种功能蛋白质,它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若把有关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丙内,也指导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但此蛋白质不具备正常的功能,可能的原因是      .
(5)若A为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
A.液泡、线粒体、内质网 B.线粒体、液泡、核糖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液泡膜;
(6)取小麦根尖经解离、      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其分生区细胞中看到被明显染成深色的是      .
 
42.图1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影响的变化曲线,图2代表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在e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      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填“高”“低”“基本一致”).
(3)图2中,p点      (填“可以”或“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因为      .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某一生理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的去向是图3中的      途径(用图中字母表示);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      .
(5)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从图解分析,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      .
 
4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H基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      ,H基因中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的序列叫      .
(2)若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患此病的遗传系谱.II﹣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母亲”或“父亲”或“双亲”).如果II﹣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种片段,推断其基因型为      .II﹣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则他们的儿子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      .
(3)图3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若图示为次级精母细胞,写出该细胞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是      ,其中B与b形成的可能原因是      .
(4)图4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生物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现有某药物秋水仙素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      段;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      段.
 
44.白僵菌可感染农业害虫,常作为防治害虫的菌剂.由于白僵菌对除草剂草丁膦敏感且杀死害虫的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流程如图所示.
(1)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有效杀死害虫.已知该基因的全部序列,科研人员通过      法和PCR技术获得大量毒蛋白基因片段.据图分析,将毒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获得重组质粒1的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      和DNA连接酶.
(2)重组质粒1和Bar基因(草丁膦抗性基因)各自用Xba I 酶处理,得到酶切片段.重组质粒1 的酶切片段再用去磷酸化酶处理,使末端游离的磷酸基团脱离,目的是防止      .将未用去磷酸化酶处理的Bar 基因与重组质粒1 连接,获得重组质粒2.获得的重组质粒2的是下图中的      .
(3)将重组质粒2与经      处理过的白僵菌菌液混合进行转化,重组质粒 2在白僵菌细胞内被修复.一段时间后用含有      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含有Bar 基因的重组白僵菌.
(4)提取上述重组白僵菌全部mRNA,加入      酶,获得cDNA.在获得的产物中加入毒蛋白基因引物进行PCR反应,用以检测毒蛋白基因是否完成了      .
(5)科研人员将重组白僵菌喷涂于植物叶片上,以此饲喂饥饿处理的害虫,记录单位时间内的      ,以判断重组白僵菌的杀虫效果.
 
4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小组已培育出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图是转基因猕猴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过程②中常用      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
(2)如果⑤过程在体外进行,那么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      ,精子需要获能.受精过程中精子头部接触卵细胞膜时产生      反应,以防止多精入卵.
(3)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为了维持无菌、无毒环境,定期向培养液添加      .受精卵发育到      时期,开始分化,该时期      属于胚胎干细胞.
(4)图中⑦过程称为      ,为使代孕雌猴与供体雌猴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此前需对代孕雌猴做      处理.
(5)若要同时获得多只与此转基因猕猴相同的小猴,可采用      技术,该技术属于      生殖范畴.
 
 
 

2015-2016学年天津市“五校”高三(上)联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40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其蛋白质在宿 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B.没有核膜的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不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都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形成
D.细胞膜和染色体的组成元素都有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因此均能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自身的蛋白质;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核糖体,因此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存,并利用宿主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
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
【解答】解:A、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但是结核杆菌具有核糖体,因此其蛋白质在自身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因此原核细胞在积累无机盐离子时,消耗的能量有细胞质基质提供,B正确;
C、ATP和ADP都是高能磷酸化合物,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ADP,同时线粒体也存在ATP的合成,在线粒体自身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也有ADP的合成,C正确;
D、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DNA,磷脂和DNA的组成元素都为C、H、0、N、P,但染色体不属于生物膜系统,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涉及知识点较多,蛋白质的合成、ADP和ATP的生成、原核细胞的结构、生物膜系统以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等,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知识点,并逐项分析最初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不正确选项有几项(  )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②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③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④天花病毒、肺炎双球菌这两种病原体中均含有DNA聚合酶
⑤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RNA.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解答】解:①硝化细菌和颤藻都是原核生物,霉菌是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①正确;
②鸡血红细胞中的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可以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
③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但磷脂不属于固醇,③错误;
④天花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结构中没有DNA聚合酶,④错误;
⑤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蓝藻等,⑤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形态和结构、遗传信息的表达、脂质的种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并能对两者进行比较;熟记脂质的种类,作出准确的判断,再利用所学知识对各项进行判断.
 
3.关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布,正确的是(  )
A.蛙的成熟红细胞中不含DNA分子
B.人体细胞的细胞质中也有DNA分子
C.含DNA的原核细胞不会同时含RNA
D.细菌细胞中的DNA都分布在拟核中
【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分析】真核生物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含有少量DNA;原核生物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质粒中也有DNA.细胞生物的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
【解答】解:A、蛙的成熟的红细胞含有细胞核,含有DNA分子,故A错误;
B、人体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也有少量DNA,故B正确;
C、细胞类的生物都含有两种核酸,即同时含有DNA和RNA,故C错误;
D、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其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此外在细胞质的质粒中也有,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DNA和RNA的分布、原核细胞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高等动物细胞内的某结构,经检测其内含有核酸、蛋白质等物质,且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该结构既能消耗水,又能产生水,既能消耗ATP又能产生ATP,则该结构(  )
A.产生的ATP主要用来进行暗反应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B.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但是需要用甲基绿将其染成绿色
C.可能是线粒体,但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细胞不一定含有该结构
D.可能是细胞质基质,在此处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从细胞结构的功能推测细胞结构的类型的题目,先根据题干信息推测行使该功能的细胞结构,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综合做出判断.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动物细胞的结构可能是线粒体,也可能是细胞质基质.
A、线粒体产生的ATP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动物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暗反应;A错误.
B、观察线粒体用的染色剂是健那绿,不是甲基绿;B错误.
C、由题意可知,该结构可能是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若该结构是细胞质基质在此处进行呼吸作用不能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细胞质基质的功能,细胞呼吸的产物,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观察线粒体所用的染色剂,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5.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单细胞动物)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其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进而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错误的说法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二分裂的增殖方式来繁殖后代
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考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专题】信息转化法;细胞的增殖.
【分析】1、由题意可知,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是首先形成食物泡,主要是胞吞,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疟原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由此可见,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2、间日疟原虫是引起人类疟疾的病原虫之一,其中间宿主为按蚊、终末宿主为人,通过中间宿主传播疾病,使被感染的人患疟疾.由于其每个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形成新的裂殖子的周期为48小时,故称之为间日疟原虫.感染间日疟原虫疾病后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等,随着发作次数增多,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脾肿大及凶险型疟疾等.寄生于人的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分3个时期:①裂体生殖,在人体中进行.②配子生殖,从人体开始,在蚊胃完成.③孢子生殖,在蚊体中进行.这些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
【解答】解;A、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由题意和分析可知,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B正确;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裂体生殖繁殖后代,C错误;
D、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离体的组织或器官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可以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胞吞和胞吐的意义,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质是功能,免疫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干资料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下列关于基因工程载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构建基因文库时不需要载体 B.载体都是环状DNA分子
C.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 D.只来自于原核细胞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
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
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解答】解:A、构建基因文库时需要载体,A错误;
B、质粒是环状DNA分子,但基因工程的运载体不一定是质粒,也可以是噬菌体或动植物病毒,B错误;
C、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与目的基因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C正确;
D、质粒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但是在酵母菌中也有分布,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运载体,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掌握作为基因工程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分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在琼脂块上的扩散深度可以反映物质运输的效率
B.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常用澄清的石灰水判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D.绿叶中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且在其中的溶解度不同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专题】实验分析题;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细胞的增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在琼脂块上的扩散体积与琼脂块的体积的比值可以反映物质运输的效率,A错误;
B、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时,观察不到染色体,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因酵母菌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确定细胞呼吸的产物,不能确定细胞呼吸方式,C错误;
D、提取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8.下列四幅图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光学显微镜下的叶绿体结构图
B.
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变化图
C.
酶降低的活化能是bc段
D.
分离定律中F2代性状分离比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酶促反应的原理;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据图示可知,A图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B图为有丝分裂中DNA变化图,应注意纵坐标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C图为酶作用的原理图,酶降低的活化能是c d段;D图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解答】解:A、图示结构为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为电镜下的图象,A错误;
B、有丝分裂过程中,有染色单体时,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无染色单体时,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后期时由于染色单体的分开,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B错误;
C、据图示可知,酶降低的活化能是cd段,C错误;
D、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中F1代性状分离比为高茎:矮茎=3:1,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的结构、有丝分裂过程、酶的作用和杂交实验等,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9.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专题】模式图;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ATP分子,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苷;③表示DNA的片段,其中“O”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表示RNA,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①表示ATP的结构简式,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五碳糖属于核糖,代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苷;③中含有碱基T,表示一段DNA片段,其中“O”表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表示转运RNA,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因此,“O”中所能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①④.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AT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掌握AT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联.
 
10.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如图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a点时叶肉细胞的生理活动只受温度的影响
B.b点时植物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若将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a点上移,d点下移
D.c点时该植物O2的产生量为V1+V2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曲线表示25℃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a点,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吸收氧气V1表示呼吸速率,随着光照强度增加,氧气的吸收速率下降,该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细胞呼吸利用,因此细胞吸收的氧气速率下降;b点,细胞既不吸收氧气,也不释放氧气,此时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该点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b点以后细胞释放氧气,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d点氧气是否速率达到最大值V2,V2是25℃时,净光合速率.
【解答】解:A、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包括 温度、氧气浓度等,A错误;
B、b点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a点之后光合作用已经开始,B错误;
C、由题意知,呼吸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30℃,如果温度从25℃提高到30℃时,呼吸作用速率升高,a点上移,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25℃,如果温度从25℃提高到30℃,光合作用速率下降,d点上移,C错误;
D、c点产生氧气的量是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V1+V2,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实际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光照强度、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的能力.
 
11.下列图示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只能得到甲图中色素带①和②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让酵母菌繁殖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不能接触到烧杯内液面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分析图甲:色素带①到④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分析图乙: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细胞的吸水能力和细胞液的浓度成正比.
分析图丙:图中说说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分析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要接触到烧杯内液面,以便供给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长.
【解答】解:A、图甲中,色素带①到④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秋天菠菜叶还是比较浓绿的,秋天用菠菜做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会得到四条色素带,A错误;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其细胞液的浓度在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
C、丙图中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目的是让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创造无氧环境,然后再接通澄清石灰水,C错误;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一定要接触到烧杯内液面,以便供给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2.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五种酶的作用对象分别是(  )
①肽酶  ②解旋酶  ③纤维素酶  ④ATP水解酶 ⑤DNA连接酶.
A.碱基间氢键、肽键、植物细胞壁、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B.肽键、碱基间氢键、植物细胞壁、高能磷酸键、磷酸二酯键
C.肽键、碱基间氢键、原生质层、NADPH、氢键
D.R基、脱氧核苷酸、细胞膜、ATP、磷酸基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本题是对酶的作用的专一性的考查,酶的结构具有特异性决定了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解答】解:由于酶作用的专一性和特异性,一种酶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并且作用于特定的位点.
①肽酶的作用是促进多肽的水解,作用的部位是肽键;
②解旋酶的作用是使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单链DNA,作用的部位是DNA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③纤维素酶的作用是水解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因此纤维素酶的作用对象主要是细胞壁;
④ATP水解酶的作用是促进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作用的部位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基.
⑤DNA连接酶是将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作用特性,细胞壁的成分,对于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和酶在相关的生理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3.如图所示为甘蔗的叶肉细胞内的系列反应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消耗CO2释放O2,过程③消耗O2释放CO2
B.过程②只发生在叶绿体基质,过程③只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C.过程①产生[H],过程②消耗[H],过程③产生[H]也消耗[H]
D.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则甘蔗的干重必然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①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ATP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②是ATP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供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④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
【解答】解:A、过程①是发生在光反应阶段,不需要消耗二氧化碳.过程③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丙酮酸时也可产生ATP,不需要消耗氧气,A错误;
B、③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B错误;
C、过程①中发生水的光解生成[H],过程②需要消耗光反应提供的[H]、ATP进行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③的第一、二阶段中产生[H],第三阶段消耗[H],C正确;
D、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是,甘蔗的干重会增加.但光合作用过程包括过程①和②,因此若过程②的速率大于过程③的速率,不能判断甘蔗的干重会增加,因为过程②需要过程①为其提供ATP和[H],D错误.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4.如图所示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物质的跨膜运输,其中图甲示渗透平衡状态,△h为S1与S2液面高度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S1与S2溶液渗透压相等
B.若用等量清水替换图甲漏斗中S1高出S2的部分,再平衡时△h会不变
C.图乙中b、c、d运输方式都属于被动运输
D.兴奋产生时,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的方式为图乙中的a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图形图表题;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是不能穿过半透膜是分子,图中由于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因此烧杯中的水分子或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使漏斗内液面升高,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内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图乙中:该图为生物膜结构,A为膜上的蛋白质分子,B为磷脂双分子层,C为糖蛋白(位于膜的外侧)a是物质自由扩散进细胞,b是物质协助扩散进细胞,c是物质协助扩散进细胞,d是物质主动运输出细胞.
【解答】解:A、一般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并不相等,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所以渗透平衡时,两种溶液的浓度是S1浓度>S2浓度,故两种溶液的渗透压也是S1>S2,A错误;
B、若用等量清水替换图甲漏斗中S1高出S2的部分,漏斗内的浓度降低,渗透压下降,再平衡时△h会减小,B错误;
C、图乙:a是物质自由扩散进细胞,b是物质协助扩散进细胞,c是物质协助扩散进细胞,都不需要消耗ATP,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
D、兴奋产生时,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是指Na+通过离子通道从高浓度的膜外向低浓度的膜内运输,不消耗ATP,所以神经细胞膜外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图乙中的a是自由扩散,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渗透平衡的理解是答题的重点,渗透平衡时,液面高的一侧浓度大.
 
1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核DNA遗传物质改变
B.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C.洋葱根尖细胞有16条染色体,则分生区细胞分裂时可形成8个四分体
D.细胞癌变后丧失了原来的生理状态,同时其细胞核全能性也丧失;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其原因是其核糖体数目减少
【考点】细胞的分化;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由于细胞分化使得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增加细胞的种类.
2、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4、全能性的原因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解答】解:A、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但核DNA遗传物质不变,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B正确;
C、洋葱根尖细胞有16条染色体,分生区细胞的分裂时方式是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不能形成四分体,C错误;
D、细胞癌变使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因此细胞易于分散和转移;但是细胞核的全能性不变,癌细胞具有不死性(无限增殖)的特点,蛋白质合成比以前旺盛,核糖体数目增多,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癌变,意在考查考生注意区分细胞不同生命历程的特点,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衰老细胞中的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染色加深
B.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C.伴随着细胞的生长,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逐渐提高
D.蓝藻在分裂末期细胞中央由高尔基体囊泡形成细胞板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凋亡的含义.
【专题】正推法;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原核细胞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凋亡细胞内与调亡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强,与调亡有关的酶活性也增强.细胞体积增大,相对表面积减少,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降低.
【解答】解:A、衰老细胞中的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染色加深,A正确;
B、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不是所有基因的表达都下降,而酶活性减弱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不是细胞凋亡的特征,B错误;
C、伴随着细胞的生长,细胞的相对表面积逐渐减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逐渐 降低,C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某种细胞的分裂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象
B.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C.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的图象
D.该图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四条染色体散乱的分布在细胞 中,并且由中心体发生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该细胞可能是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
【解答】解:A、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因此不可能是高等植物根尖细胞的分裂图象,A错误;
B、该图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四条脱氧核苷酸链,B错误;
C、该图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的图象,C错误;
D、该图可能是动物细胞的分裂图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中心体的分布及功能,能够通过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难度适中.
 
18.在人类中,Klinefelfer综合症表现为中间性别,其性染色体为XXY.若患者的性染色体异常为父方引起,则是因为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
A.联会紊乱 B.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D.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
【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该患者的性染色体为XXY,说明其多了一条性染色体,可能来自于母亲也可能来自于父亲,若来自于母亲,则产生原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分开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体未能移向两极;若来自父亲,则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Y染色体未分开.
【解答】解:A、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一般不会联会紊乱,故A错误;
B、该种患者的性染色体为XXY,并且患者的性染色体异常为父方引起,即母方提供X染色体,父方提供XY两条染色体,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之所以同时出现在一个精子里,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故B正确;
C、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则形成的异常精子为XX或YY,则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XXX或XYY,故C错误;
D、男性性染色体为XY,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和Y相互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性别决定和减数分裂,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19.有关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有9种表现型
B.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1
C.F1产生YR的卵和YR的精子的数量比为1:1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精子和4种卵自由结合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黄色圆粒豌豆实验,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黄色圆粒豌豆YyRr,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
【解答】解:A、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后代表现型=2×2=4,A错误;
B、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1:1:1,其中YR和yr的比例为1:1,B正确;
C、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数量比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C错误;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正推法;伴性遗传.
【分析】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3、人类的性别决定是XY型,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是交叉遗传,即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由女儿传递给外孙.
【解答】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色盲基因,A错误;
B、初级精母细胞中肯定含Y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B错误;
C、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都能表达,C错误;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所以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明确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2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为了获得重组质粒,必须用相同的 限制性内切酶剪切目的基因和质粒,最后在细胞内形成重组质粒
B.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牛合成并分泌人类抗体,该技术将导致定向的变异
C.若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水稻,可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再转入水稻细胞中
D.基因治疗主要是对具有缺陷的身体细胞进行基因修复
【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
【专题】基因工程.
【分析】1、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优点: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培育作物新品种.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解答】解:A、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为了获得重组质粒,必须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以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在细胞外形成重组质粒,A错误;
B、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人的意愿定向让牛合成并分泌人类抗体,该技术需要经过多次筛选,B正确;
C、要生产转基因抗病水稻,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即将目的基因先导入到农杆菌中,再转入水稻细胞中,C错误;
D、基因治疗是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而不是对具有缺陷的体细胞进行全面修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工具;识记基因治疗的概念;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一株植物的叶片或花药为外植体培育的植株基因型相同
B.培养过程中应给予适当光照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光合作用
C.愈伤组织可作为植物体细胞诱变的材料是因为细胞全能性高
D.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均需要植物激素的诱导作用
【考点】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专题】正推法;克隆技术.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解答】解:A、以一株植物的叶片或花药为外植体培育的植株基因型不同,以花药为外植体培育的植株的遗传物质是以叶片为外植体培育的植株的一半,A错误;
B、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应该避光处理,B错误;
C、愈伤组织可作为植物体细胞诱变的材料是因为愈伤组织细胞分裂能力强,C错误;
D、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中均需要植物激素的诱导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原理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3.如图表示改造哺乳动物遗传特性的三种途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获得动物1的受体细胞通常是受精卵
B.动物2体内各体细胞的基因种类相同
C.获得动物3的重组细胞具有全能性
D.上述动物的获得均需运用胚胎移植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分析】分析题图:动物1是含有外源基因的受体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转基因动物;动物2是由注入体细胞(含目的基因)的囊胚发育而来的,该动物含有目的基因的体细胞与其他体细胞的基因种类不同;动物3是采用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培养形成的转基因克隆动物.
【解答】解:A、转基因动物的获得需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因为受精卵的全能性高,故A正确;
B、动物2的含有目的基因的体细胞与其他体细胞的基因种类不同,故B错误;
C、由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体动物3依据的原理是全能性,故C正确;
D、三种动物的获得均运用了胚胎移植技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技术与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4.如图为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示意图,a、b 代表两个发育时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②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增殖
C.a 时期可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
D.①→④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
【考点】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为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过程,图中①为受精作用,②③④为早期胚胎发育过程,a为囊胚,b为原肠胚.
【解答】解:A、①是受精作用,该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
B、②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增殖,B正确;
C、a时期为囊胚,其中的内细胞团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可分离到胚胎干细胞,C正确;
D、①~④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受精卵进行的细胞分裂是有丝分裂;并且卵裂过程中,单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减小.
 
25.为达到相应目的,必须通过分子检测的是(  )
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分子水平上检测的目的和方法为:
(1)用DNA分子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存在.
(2)用分子杂交法检测mRNA是否经转录成功合成.
(3)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成相应的蛋白质.
【解答】解:A、携带链霉素抗性基因受体菌的筛选,可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能存活的即含有相应的抗性基因,故A选项错误;
B、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细胞水平的筛选只能选出杂交瘤细胞,如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必须用抗原抗体杂交法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检测,故B选项正确;
C、转基因抗虫棉植株抗虫效果的鉴定,用抗虫接种实验检测即可,故C选项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的诊断,可用显微镜镜检观察检测,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水平上检测的目的和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掌握程度.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要获得转基因植物,可选用植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如果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可选用动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
B.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的抗虫棉具有永久抗虫的能力
C.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是一定相同的;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一定是不相同的
D.诱导动物细胞融合除可以用离心、振荡、电激等物理方法,聚乙二醇处理等化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灭活的病毒进行处理
【考点】细胞融合的概念及方法;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时,一般以受精卵为受体,采用显微注射法.
2、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生物法(灭活的病毒).
3、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解答】解:A、要获得转基因植物,可选用植物的体细胞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如果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可选用动物的受精卵作受体细胞,然后通过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获得,A错误;
B、害虫也会产生抗性,因此通过转基因方式获得的抗虫棉不具有永久抗虫的能力,B错误;
C、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是一定相同的;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留下的粘性末端也可能是相同的,C错误;
D、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生物法(灭活的病毒),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识记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及采用的技术手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甲图表示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乙图是甲图中某物质的分子结构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图表示的物质是甲图中的a
B.甲图中的X表示的元素是N,Y表示的元素是N和P
C.C由m个氨基酸构成,含n条肽链,其中有z个环状多肽,完全水解C共需水分子(m﹣n+z)个
D.甲图中过程①②③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专题】氨基酸、蛋白质的相关计算;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链状肽链数.
3、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P、S等;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的.
4、分析题图:
甲图表示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分析题图可知,X是N、P元素,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是核糖核苷酸,A是DNA,B是mRNA,Y是N元素,c是氨基酸,C是蛋白质;①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
乙图是甲图中某物质的分子结构图,该分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腺嘌呤)构成,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乙图表示某种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简式,对应于甲图中的b,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甲图中的X表示的元素是N、P,Y表示的元素是N,B错误;
C、题图中的C是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含n条肽链、其中有z个环状多肽组成的蛋白质中含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数﹣链状肽链数=m﹣(n﹣z)=m﹣n+z个,所以该蛋白质完全水解共需要的水分子数=肽键数=m﹣n+z个,C正确;
D、甲图中的①为DNA复制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T、T﹣A、C﹣G、G﹣C,②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C﹣G、G﹣C,③为翻译过程,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这3个过程都进行了碱基互补配对,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解、某核糖核苷酸的结构图解,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氨基酸脱水缩合、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和作用,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相关计算,掌握DNA的复制、遗 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是解题关键.
 
28.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解答】解:A、单克隆抗体是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A错误;
B、单独的效应B淋巴细胞有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没有无限增殖的本领,因此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的,B错误;
C、将等量浆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有浆细胞自身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和杂交瘤细胞三种,C错误;
D、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有关知识,该内容是动物细胞工程中的重点内容,考生要能够识记制备过程以及制备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
 
29. 关于“克隆羊”、“试管羊”、“转基因羊”的说法合理的是(  )
A.它们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都有卵细胞的参与
B.它们的遗传物质都只来自于一个亲本
C.它们是通过相同的生殖方式获得的
D.在培育过程中,都用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考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胚胎工程的概念及操作对象.
【分析】克隆羊是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后形成的,属于无性生殖,其核基因来自供核亲本,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试管羊是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后形成的,属于有性生殖,其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转基因羊是转基因技术、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后形成,属于无性生殖.
【解答】解:A、克隆羊是将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形成的,试管羊是精子和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形成的,转基因羊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受精卵,A正确;
B、它们的遗传物质都不只来自一个亲本,克隆羊也有少量遗传物质来自供质的亲本,试管羊是体外受精的产物,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错误;
C、克隆羊、转基因羊属于无性生殖,试管羊属于有性生殖,C错误;
D、三个成就都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但试管羊和转基因羊没有用到核移植技术,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克隆羊”、“试管羊”、“转基因羊”为载体,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掌握三者形成的具体过程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能将三者进行比较,并准确判断各选项.
 
30.MyoD是成肌细胞分化为骨骼肌细胞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蛋白.将MyoD基因转入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成纤维细胞就能表现出骨骼肌细胞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Ca2+处理成纤维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B.MyoD基因只存在于骨骼肌细胞中
C.骨骼肌细胞只表达MyoD的基因
D.MyoD基因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其转化方法是:先用 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人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因此正常情况下,体细胞中的基因相同;而不同的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从而导致细胞分化.
【解答】解:A、一般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利用钙离子转化法,而动物细胞一般使用显微注射法,A错误;
B、人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成肌细胞和骨骼及细胞的基因相同,即其他体细胞均含有MyoD基因,B错误;
C、MyoD的基因在骨骼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但是骨骼肌细胞还表达很多其他基因,如呼吸酶基因,C错误;
D、由于MyoD的基因在骨骼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在正常成纤维细胞中不表达,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和细胞分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不同细胞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掌握细胞分化的原因,难度适中.
 
31.某研究小组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进行分析,获得的结果如下(“+”表示有,“﹣”表示无),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破坏
丁 + + + + + + 外层破坏
A.甲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没有线粒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乙生物一定是真核生物,但不可能是植物
C.丙生物由于没有叶绿体,一定不是高等植物
D.丁生物一定是绿色开花植物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数据表格;细胞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分析表格:甲细胞没有核仁,属于原核生物,且其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可能是蓝藻;
乙细胞有核仁,属于真核生物,且该细胞有中心体,无细胞壁和线粒体,应该为厌氧型动物,如蛔虫;
丙细胞有核仁,属于真核生物,且该细胞无中心体,有细胞壁,应为高等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可能分布在植物不见光的部位,如水稻的根;
丁细胞有核仁,属于真核生物,且该细胞含有叶绿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应为低等植物细胞,如衣藻.
【解答】解:A、分析表格可知,甲无核仁、线粒体、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核糖体、细胞壁,由此确定甲是原核生物(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分析表格可知,乙细胞具有核仁应为真核细胞,并且具有中心体,只能使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又由于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所以只能是动物细胞,B正确;
C、丙细胞有核仁,属于真核生物,且该细胞无中心体,有细胞壁,应为高等植物细胞,C错误;
D、丁细胞有核仁,属于真核生物,且该细胞含有叶绿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应为低等植物细胞,绿色开花植物为高等植物,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结构和功能,首先要求考生明确四种生物的种类;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能准确判断表中四种细胞的类型.
 
32.如图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A中乙→甲可与图B中b对应
B.在高等植物细胞内,两组中心粒之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发生在图A的甲→乙过程
C.图B中a完全对应图C的AB段
D.图C中的变化若是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中,则不能准确地判定其细胞分裂的方式
【考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周期的概念.
【分析】1、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前者所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大,后者所占的比例小.
2、分析题图可知,图A中乙→乙为一个细胞周期,乙→甲为细胞间期,甲→乙分裂期,图B中a、c持续的时间长,是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b、d持续的时间短,是细胞周期的分裂期;由题图中的箭头指向可知一个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a+b)或(c+d).图C中AB段表示DNA复制,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
【解答】解:A、图A中乙→甲为细胞间期,图B中b为分裂期,A错误;
B、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在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B错误;
C、图B中a为分裂间期,图C的AB段为DNA复制过程仅表示分裂间期中的S期,C错误;
D、图C中的变化若是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中,则其细胞分裂方式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33.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将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后代出现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不确切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相同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至少有三种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根据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比为1:3,说明有色籽粒和无色籽粒是受两对基因控制的,1:3的比例是1:1:1:1转化而来,因此植株X是双杂合.设由于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因此,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为A_B_,其余都为无色籽粒.所以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分别为Aabb、aaBb和aabb.
【解答】解: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A正确;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如果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应该是1:1,所以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C错误;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三种,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D.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上图曲线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分析曲线甲: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
判断曲线甲和乙,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值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解答】解:A、甲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故在A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将降低,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是底物浓度,不是酶浓度,故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A错误;
B、图中E点代表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酶的最适pH,B错误;
C、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C正确;
D、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故当用过氧化氢酶研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时,高温时反应速率不会为零,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考查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pH、反应物浓度和酶浓度),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段或不同点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出环境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35.下列生物学实验中,均需要借助染色剂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是(  )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③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④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⑤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
⑦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⑧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A.①③⑥ B.③④⑧ C.②⑤⑦ D.①④⑧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检测蛋白质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本题是高中教材实验中,实验工具和是否需要染色的考查,先回忆相关实验的实验原理,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DNA和RNA本身没有颜色,不容易观察,要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①正确;
②蛋白质的检测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染色,但不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②错误;
③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③错误;
④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④正确;
⑤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不需要染色,也不需要用显微镜观察,⑤错误;
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都是有颜色的,不需要染色,⑥错误;
⑦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既不要显微镜,也不需要染色,⑦错误;
⑧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⑧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实验工具和染色剂,解题时要把染色剂和发生颜色反应的指示剂区分开,不同实验的用具和染色剂要通过实验原理去分析理解、比较的方法掌握和应用.
 
36.对图1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个不同的条带,结果如图2.下列有关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B.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
C.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D.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本题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关键.图中4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1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C缺少条带1,因此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解答】解:A、由图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1和2,c只有条带2,图1中1、2、3号正常,4号患病,可知4号对应的应该是C,A正确;
B、4号个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没有该病的正常基因,并且只有条带2,因此条带2DNA片段有致病基因,B正确;
C、根据图一可知,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那么1号和 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为aa.从7号(aa)可以推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8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 )或Aa( ),由图2条带判断,3号基因型为Aa,因此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C正确;
D、9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 )或Aa( ),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 = ,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学生对遗传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在较复杂情景中综合运用相应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的能力.
 
37.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机理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表现型是黄色
B.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C.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A没有B时,开黄花,有B时开白花,所以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开白花的纯种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 或AABB 或aabb.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的.控制报春花花色遗传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A、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表现型是白色,A错误;
B、AABB和aabb杂交形成F1,Fl植株自交获得F2:A_B_(白花):A_bb(黄花):aaB_(白花):aabb(白花),所以F2中开黄花与白花的植株之比为3:13,B错误;
C、由于基因B抑制基因A的表达,所以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C正确;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7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和aab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图1曲线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与DNA含量的变化;图2表示该动物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CE段的一个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B.图2中的细胞①处于图1的DE段
C.图1中BC段的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1条或2条X染色体
D.图2中细胞②、③分裂结束后分别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
图2表示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象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产生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
【解答】解:A、图1中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而DE段着丝点已经分裂,没有染色单体,A错误;
B、图2中的细胞①中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图1的BC段,B错误;
C、图1中BC段的一个细胞如果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则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如果处于减数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过程中,则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C正确;
D、图2中细胞②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分裂结束后形成极体和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曲线各区段代表的时期,进而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9.如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过程发生在分裂间期,此期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
B.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丁时期图形
C.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存在丁→戊的过程中,使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其中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丙表示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丁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解答】解:A、甲→乙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此期需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参与相关物质的合成,A正确;
B、减数第二次中期染色体形态如丁时期,B错误;
C、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存在乙→丙时期,C错误;
D、戊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相等,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图解,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变化,能准确判断图中各阶段表示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0.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不考虑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酵母菌的能量只来自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
B.乙装置有色液滴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
C.若甲乙装置向左、右移动距离均为3个单位,则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2个单位
D.若甲乙装置液滴均不移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且吸收的氧气与是否的二氧化碳相等,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缠上我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甲装置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氧气的减少量使液滴左移,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有氧呼吸速率,A正确;
B、乙装置没有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吸收量相等,对液滴移动不会有影响,无氧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使瓶内气压升高,液滴右移,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代表了无氧呼吸速率,B正确;
C、甲乙装置向左3个单位消耗的葡萄糖是0.5个单位,乙装置右移动距离为3个单位,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1.5个单位,同时乙装置可能存在有氧呼吸,因此两个装置内的酵母菌共消耗葡萄糖可能多于2个单位,C错误;
D、甲乙装置液滴均不移动,说明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则表明酵母菌无生命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探究酵母菌的活性类型,对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50分)
41.如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小麦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 遗传物质的细胞器为[ 4 ] 线粒体 ,与甲图细胞相比,乙图细胞中都不具有的细胞器是[ 5 ] 叶绿体 .
(2)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甲、丙两种细胞,则图中 甲 细胞外层会发生明显变化,然后进行细胞融合,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一定的流动性 .丙图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否 
(3)夏季白天图甲细胞能进行下列各项生命活动中的 ②③④ .(填入编号)
①细胞增殖 ②细胞呼吸 ③光合作用 ④渗透吸水
(4)已知小麦根尖的细胞间隙中含有某种功能蛋白质,它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若把有关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丙内,也指导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但此蛋白质不具备正常的功能,可能的原因是 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 .
(5)若A为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有 B .
A.液泡、线粒体、内质网 B.线粒体、液泡、核糖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液泡膜;
(6)取小麦根尖经解离、 漂洗、染色 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其分生区细胞中看到被明显染成深色的是 染色体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图甲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中1是细胞膜、2是高尔基体、3是细胞核、4是线粒体、5是叶绿体、6是内质网、7是核糖体、8是液泡.
植物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而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图乙是小麦根尖结构模式图,包括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区,其中只有分生区细胞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
图丙为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等.
【解答】解:(1)甲图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细胞器有:④线粒体、⑤叶绿体;而乙图为根尖,根尖细胞中没有⑤叶绿体,只有④线粒体中含有遗传物质DNA.
(2)甲细胞为植物细胞,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并细胞为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因此根据酶的专一性,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甲、丙两种细胞,则图中甲细胞外层会发生明显变化,然后进行细胞融合,该融合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因此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在遗传时,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3)根据图甲中细胞结构可以看出,该细胞具有5叶绿体和8大液泡,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成熟的叶肉细胞.在夏季白天时,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由于具有大液泡,因此可以进行渗透吸水.但是由于该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因此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
(4)已知小麦根尖的细胞间隙中含有某种功能蛋白质,它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若把有关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导入丙内,也指导合成了相应的蛋白质,但此蛋白质不具备正常的功能,可能的原因是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
(5)洋葱表皮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KNO3溶液中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又出现自动复原,过程中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以主动运输形式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载体蛋白由核糖体合成;与质壁分离复原相关的细胞器还要液泡.
(6)取小麦根尖经解离、漂洗、染色后制成的临时装片,在其分生区细胞中看到被明显染成深色的是染色体.
故答案为:
(1)4 线粒体 5 叶绿体
(2)甲 一定的流动性 否
(3)②③④(有①不给分,少写1个可给分)
(4)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
(5)B
(6)漂洗、染色(缺一不给分) 染色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以及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42.图1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影响的变化曲线,图2代表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在e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 8 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 高 (填“高”“低”“基本一致”).
(3)图2中,p点 不可以 (填“可以”或“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因为  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某一生理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的去向是图3中的 q 途径(用图中字母表示);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 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 CO2+H2O (CH2O)+O2 .
(5)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②从图解分析,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 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分析图解:图1探究了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在比较时,注意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并且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暗反应.
图2中,M表示叶绿体,N表示线粒体,因此图中h、q、m表示二氧化碳,其他字母表示氧气.
图3中,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因此随着该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强,产生的氧气多,叶片上浮的时间应该缩短,而图中反而延长,说明可能该浓度溶液太高,导致细胞失水.
【解答】解:(1)图1中,在e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分解成ADP,ADP再从叶绿体基质(暗反应)方向移动到类囊体薄膜(光反应)继续参与反应,即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两层线粒体膜和两层叶绿体膜,共8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促进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此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高.
(3)图2中,由于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即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因此p点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应表示氧气.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二氧化碳的去向是图2中的q途径;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CO2+H2O (CH2O)+O2.
(5)①由于不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因此随着该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强,产生的氧气多,叶片上浮的时间应该缩短,而图中反而延长,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故答案为:[来源:Z,xx,k.Com]
(1)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8
(2)高 (3)不可以; 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4)q 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CO2+H2O (CH2O)+O2(条件错不给分)
(5)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点评】本题以坐标曲线为背景,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问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等能力.具体要求考生能够从坐标轴中分析出实验目的,同时对于曲线中的一些特殊点的含义要理解.总体说来难度适中,属于高考题中常见题型.
 
4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H基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 脱氧核苷酸 ,H基因中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的序列叫 启动子 .
(2)若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患此病的遗传系谱.II﹣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 母亲 (“母亲”或“父亲”或“双亲”).如果II﹣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种片段,推断其基因型为 XHXh .II﹣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则他们的儿子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   .
(3)图3为某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示意图,据图回答:若图示为次级精母细胞,写出该细胞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是 ABD和AbD ,其中B与b形成的可能原因是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基因重组) .
(4)图4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生物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现有某药物秋水仙素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 CD 段;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 FG 段.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与DNA的关系.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图1:图1中,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两种片段,即99bp和43bp,而致病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只能产生一种片段,即142bp.
分析图2:图2中,父母Ⅰ1和Ⅰ2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Ⅱ5,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父母Ⅰ1和Ⅰ2均为杂合子Hh.
分析图3: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分析图4: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
【解答】解:(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因此H基因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H基因中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的序列叫启动子.[来源:学科网ZXXK]
(2)根据题意可知,该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II﹣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母亲.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两种片段,即99bp和43bp,而致病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BclI酶切后,只能产生一种片段,即142bp.如果Ⅱ﹣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种片段,则其同时含有H和h基因,即其基因型为XHXh.Ⅱ﹣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XHXH、 XHXh,丈夫表现型正常(XHY),则他们的儿子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含有h基因的概率)为 .
(3)若图3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是ABD和AbD,其中B与b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4)图4中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秋水仙素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有丝分裂 后期染色体无法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因此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4中CD段;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对应图中的FG段.
故答案为:
(1)脱氧核苷酸 启动子
(2)母亲 XHXh
(3)ABD和AbD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基因重组)
(4)CD FG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及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4.白僵菌可感染农业害虫,常作为防治害虫的菌剂.由于白僵菌对除草剂草丁膦敏感且杀死害虫的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流程如图所示.
(1)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有效杀死害虫.已知该基因的全部序列,科研人员通过 人工合成(或“化学合成”) 法和PCR技术获得大量毒蛋白基因片段.据图分析,将毒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获得重组质粒1的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 NcoI、BamHI 和DNA连接酶.
(2)重组质粒1和Bar基因(草丁膦抗性基因)各自用Xba I 酶处理,得到酶切片段.重组质粒1 的酶切片段再用去磷酸化酶处理,使末端游离的磷酸基团脱离,目的是防止 重组质粒1酶切片段自身连接(或“相互连接”) .将未用去磷酸化酶处理的Bar 基因与重组质粒1 连接,获得重组质粒2.获得的重组质粒2的是下图中的 C .
(3)将重组质粒2与经 Ca2+ 处理过的白僵菌菌液混合进行转化,重组质粒 2在白僵菌细胞内被修复.一段时间后用含有 草丁膦 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含有Bar 基因的重组白僵菌.
(4)提取上述重组白僵菌全部mRNA,加入 逆转录 酶,获得cDNA.在获得的产物中加入毒蛋白基因引物进行PCR反应,用以检测毒蛋白基因是否完成了 转录 .
(5)科研人员将重组白僵菌喷涂于植物叶片上,以此饲喂饥饿处理的害虫,记录单位时间内的 死亡害虫数 ,以判断重组白僵菌的杀虫效果.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基因工程.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首先利用NcoI、BamHI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再用DNA连接酶形成重组质粒,利用两种限制酶可以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自身连接;然后再利用XbaI 酶分别切割重组质粒1和Bar基因,再构建重组质粒2.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已知该基因的全部序列,因此科研人员应通过人工合成(或“化学合成”)法和PCR技术获得大量毒蛋白基因片段.据图分析,将毒蛋白基因和质粒连接获得重组质粒l的过程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NcoI、BamHI和DNA连接酶.
(2)利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这样容易导致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因此重组质粒1和Bar基因各自用XbaI酶处理,得到酶切片段.重组质粒l的酶切片段再用去磷酸化酶处理,使端游离的磷酸基团脱离,目的是防止重组质粒1酶切片段自身连接(或“相互连接”).如果Bar基因未用去磷酸化酶处理,则形成的黏性末端两端都存在游离的磷酸集团;而重组质粒1利用了去磷酸化酶处理,两端没有游离的磷酸集团,因此将两者连接,获得重组质粒2,即两端都不能完全连接,如图中的C.
(3)将重组质粒2与用钙离子处理处于感受态的白僵菌菌液混合进行转化,重组质粒2在白僵菌细胞内被修复.一段时间后用含有草丁膦的平板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含有Bar基因的重组白僵菌.
(4)提取上述重组白僵菌全部mRNA,加入逆转录酶,获得cDNA.由于mRNA是通 过转录而来的,合成的cDNA也是特定的DNA,因此再加入毒蛋白基因引物进行PCR反应,用以检测毒蛋白基因是否完成了转录.
(5)科研人员将重组白僵菌喷涂于植物叶片上,以此饲喂饥饿处理的害虫,记录单位时间内的死亡害虫数,以判断重组白僵菌的杀虫效果.
故答案为:
(1)人工合成(或 “化学合成”) Nco I、BamH I
(2)重组质粒1酶切片段自身连接(或“相互连接”) C
(3)Ca2+ 草丁膦
(4)逆转录 转录
(5)死亡害虫数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过程;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并能够根据图示信息进行解题.
 
4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小组已培育出中国首例转基因猕猴.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灵长类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图是转基因猕猴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过程②中常用 显微注射 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
(2)如果⑤过程在体外进行,那么卵母细胞需要培养到 MⅡ中期 ,精子需要获能.受精过程中精子头部接触卵细胞膜时产生 透明带反应 反应,以防止多精入卵.
(3)在体外培养受精卵时,为了维持无菌、无毒环境,定期向培养液添加 抗生素 .受精卵发育到 囊胚 时期,开始分化,该时期 内细胞团 属于胚胎干细胞.
(4)图中⑦过程称为 胚胎移植 ,为使代孕雌猴与供体雌猴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此前需对代孕雌猴做 同期发情 处理.
(5)若要同时获得多只与此转基因猕猴相同的小猴,可采用 胚胎分割 技术,该技术属于 无性 生殖范畴.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胚胎移植.
【专题】正推法;基因工程;胚胎工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转基因猕猴培育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表示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④表示精子的采集或获能;⑤表示体外受精;⑥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⑦表示胚胎移植;⑧表示妊娠形成转基因猕猴
【解答】解:(1)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当受体细胞是动物细胞(受精卵)时,常采用显微注射法.
(2)⑤过程在体外进行,需要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可以与精子完成受精作用,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方法包括培养法和化学诱导法.
(3)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一定的其他环境,除了给予一定量的O2以维持细胞呼吸外,还需要提供CO2气体以维持培养液的pH.
(4)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⑦为胚胎移植过程;胚胎移植前需对代孕雌猴作同期发情处理,使代孕雌猴与供体雌猴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相同,为移植入的胚胎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
(5)来自同一胚胎的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若要同时获得多只与此转基因猕猴相同的小猴,可对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时,需要对囊胚的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进一步发育.
故答案为:
(1)显微注射
(2)MⅡ中期 透明带反应
(3)抗生素 囊胚 内细胞团
(4)胚胎移植 同期发情
(5)胚胎分割 无性
【点评】本题结合转基因猕猴培育过程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识记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尤其是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c1bVTy4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