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可以在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也属于生物。
2、病毒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代谢活动,所以病毒的出现应该在细胞之后。
3、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病毒时,应先用含有放射性的普通培养基培养寄主细胞,再用寄主细胞培养病毒。
4、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的规律进行计算。如: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倍时看到m个细胞,放大倍数变成400倍时看到的细胞数目=m÷ 。
5、若视野中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视野,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进行计算。如:在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倍时看到m个均匀分布的细胞,放大倍数变为400倍时看到的细胞数目= m÷ 。
6、细胞内自由水/结合水比例升高,则代谢旺盛;反之代谢缓慢。
7、秋冬季节,蒸腾作用,吸水减少,结合水含量相对升高,有利于植物抗寒性提高。
8、升高或降低温度时,结合水与自由水可以相互转化,以增强细胞的抗逆性。升高温度时,自由水增多;反之,结合水增多。
9、氨基酸与相应DNA、RNA片段中碱基数目之间计算时,当出现关键词“最多”、“至少”时,不应考虑该计算过程中终止密码子的碱基数。
10、计算O和H的数量变化时,不要漏掉增加H2O中O、H数值。
11、环状肽中肽键数目与氨基酸数目相同。
12、核苷酸、DNA、RNA和ATP中“A”的含义辨析
①核苷酸分子中的A是腺嘌呤;②DNA和RNA结构图中的A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③ATP中的A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13、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中,核DNA都相同(不考虑基因突变),而mRNA和蛋白质则不同,这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14、DNA呈双螺旋结构,所以具有稳定性。而RNA一般呈单链,结构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异。
15、并非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纤维素不提供能量。
16、并非所有的糖都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如蔗糖、淀粉均还原糖。
17、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但不构成膜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膜结构的组成。
18、“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使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现配现用。
19、鉴定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现配现用。
20、“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染色使用的醋酸洋红液,现配现用。
21、加热。只有鉴定还原糖时,需要在50℃~60℃温水浴中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脂肪鉴定,蛋白质鉴定,两个实验不需加热。
22、用量。鉴定蛋白质时,如待测组织样液为2mL,则A液为1mL,B液为4滴。注意B液用量不能过量,否则会与A液产生蓝色Cu(OH)2沉淀,干扰实验的紫色现象。
23、显微镜。脂肪鉴定时可用显微镜,如要观察橘黄色油滴,则一定要在显微镜下观察。
24、核孔虽然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但仍然是具有选择性的,如细胞核中的DNA就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25、核仁不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场所。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分布在染色体(染色质)上。
26、染色体和染色质只是形态不同而已,成分完全相同。
27、光照强弱不同,叶绿体分布状态不同,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细胞代谢状况及功能不同,线粒体数量不同,线粒体在需能量多的部分布多。
28、实验材料要保证鲜活,因此装片应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29、渗透作用模型中特别强调溶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动态平衡,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30、植物分生区细胞和干种子细胞因无大液泡,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31、发生质壁分离时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外界溶液,原因是细胞壁具有全透性。
32、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33、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34、物质的运输并非只与其对应的载体蛋白种类有关,细胞膜组成中的蛋白质有部分起载体作用,由于其特异性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其运输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35、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表现并不相同。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只在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时才能体现出来。
36、酶由活细胞产生,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细胞内的呼吸氧化酶;也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各种消化酶;在生物体外适宜的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如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
37、细胞中的ATP含量很少。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但它在细胞内的含量并不高,因此细胞内ATP的形成与分解相当频繁。
38、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反应类型、反应所需酶以及能量的来源、去路和反应场所都不相同,但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39、真核生物细胞并非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蛔虫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40、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等,这些生物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细胞膜上。
4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其他生命活动所需ATP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42、CO2中的C先进入C3然后进入(CH2O)。
43、从色素带的宽度可推知色素含量的多少,色素带越宽,色素含量越多;从色素带的位置可推知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色素带扩散得越远,溶解度越大。
44、在滤纸条上,相邻两条色素带间距离最宽的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相邻两条色素带间距离最窄的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
45、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不是全过程都有,但只要有染色单体,其数目就与DNA的数目相同。
46、DNA的加倍和染色单体的形成都是DNA分子复制的结果。
47、染色体的加倍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了子染色体。
48、多细胞生物体个体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分化,但细胞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核DNA相同,mRNA和蛋白质一般不同。
49、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不能体现全能性。
50、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数目,却导致细胞种类增多。
51、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都是细胞的正常生理现象,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是有利的。
52、细胞癌变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但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要有5~6个基因突变才会致癌,而且年龄越大,致癌几率越高。
53、癌变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活跃。
54、杂合子自交n代后,子代所占比例的计算和相关曲线
(1)杂合子Aa= ;(2)纯合子(AA+aa)=1- ;
(3)显性(隐性)纯合子= ×(1- )
55、自交不等于自由交配
(1)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的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交是指:AA×AA、Aa×Aa;(2)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如基因型为AA、Aa群体中自由交配是指:AA×AA、Aa×Aa、AA×Aa、Aa×AA。
56、测交与自交的选取视生物类型而定。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单。
57、明确重组类型的含义。重组类型是指F2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58、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并不都是(3+3)/16
(1)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3+3)/16。
(2)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不要机械地认为只有一种亲本组合方式,重组性状只能是(3+3)/16。
59、描述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时,一般显性在前,隐性在后,但在有的考题中,为设置干扰,将隐性放在前面。如2010年北京高考中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思维定势易将基因型为BbSs的个体表现型错答为“黑色有白斑”。
60、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有性染色体
(1)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才有性染色体。(2)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染色体。
6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1)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2)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3)在转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均转化成S型细菌,而是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原因是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
6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标记误区
(1)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否则无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6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方法不同
(1)前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即分别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32P和35S);
(2)后者则采用直接分离法,即分离S型细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
64、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通过什么连接?
答:(正确答案)―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错误答案)氢键。分析: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未注意“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看到A与T的连接就认为是氢键,实际上DNA分子两条单链上的碱基A与T通过氢链连接,一条单链中的相邻碱基A与T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65、DNA分子复制n次后的计算:将含有15N的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n次,则
(1)含14N的DNA有2n个,只含14N的DNA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2)复制n次,含15N的DNA始终是2个,占总DNA数的比例是2/2n。
(3)子代DNA分子的链中,总链数为2n×2=2n+1条。模板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6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一般而言,一个基因决定一种性状。
(3)生物休的一种性状有时受多个基因的影响,如玉米叶绿素的形成至少与50多个不同基因有关。(4)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可能不同;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
67、基因突变在不同细胞中发生的概率并不相同。DNA分子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正常状态下的基因突变概率相对较低,但在DNA复制等解旋情况下时,暴露的单链易发生突变。如有细胞周期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相对较高。
68、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和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是不同的变异形式。前者属于易位,后者属于基因重组。
69、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的改变。
70、判断单倍体与二倍体、多倍体的方法
(1)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2)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论含几个染色体组,都称为单倍体。如八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含有4个染色体组。(3)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71、家族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如传染病。
72、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
73、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一定会患遗传病,如白化病携带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74、调查遗传病遗传方式和发病率的方式不同
(1)调查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根据调查结果画出遗传系谱图。
(2)调查遗传病患病率时,要注意在人群中随机调查,如不能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75、根据育种目的选择育种方式
(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其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可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4)若要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用多倍体育种方法。
(5)若要培育原先没有的性状,可用诱变育种。
(6)若培育植物为营养繁殖,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76、容易混淆的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
(1)DNA连接酶: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2)DNA聚合酶: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3)相同点:这两种酶都是蛋白质,可以形成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77、“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78、农田喷施农药杀死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79、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方法
(1)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判断依据:是否具有生殖隔离。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不具有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属于一个物种。
(2)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依据:
①形态、结构:两个种群形态、结构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物种,如两个种群的生物形态、结构相同,但繁殖期不同,不能交配,则两个种群属于两个物种。
②是否能够交配:两个种群的生物能够交配,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如果交配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的生物不属于一个物种,如马和驴相互交配产生骡子,骡子不能经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马和驴不属于同一物种。
80、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基因频率。用NAA、N 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 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
(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
81、不属于体液的液体。消化道、膀胱等有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直接与外界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而是外界液体。
82、内环境概念的适用范围。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8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8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85、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判断依据:看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
86、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异的差别
(1)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2)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8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远远慢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其原因主要与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
88、在一个反射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活动所需时间的长短。
89、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归纳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衡。(2)作为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合成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3)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4)传导:可传导兴奋至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如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90、判断细胞识别作用的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已”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惟一:惟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惟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91、不是所有的病原体都能制备疫苗的原因
(1)艾滋病病毒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即使制备出疫苗,也很难对机体内所有的艾滋病病毒产生有效的预防。
(2)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所以艾滋病病毒难以制备疫苗。
92、“适宜浓度”、“一定浓度”莫忘记
案例:如何除去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正确答案:在单子叶作物农田中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除去双子叶杂草。错误答案:在单子叶作物农田中喷洒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双子叶杂草。分析:利用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生根、除草、生产无子果实时,生长素前面不要忘记加上“适宜浓度”、“一定浓度”等字眼,因为生长素浓度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93、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因素(1)重力——植物横放,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2)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到背光侧;(3)云母片或玻璃片——云母片或玻璃片横向插入胚芽鞘尖端的一侧,使没有插入的一侧尖端下面生长素浓度高。
94、种群数量不等同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95、样方法不仅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还能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
96、环境条件改变可影响K值:(1)全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但不能提高K值;(2)灭鼠是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降低K值,方法是控制鼠的数量远小于K/2。
97、增长率≠增长速率:(1)“J”型曲线的增长率稳定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2)“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
98、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99、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100、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101、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102、能量传递效率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103、碳循环的总结:
(1)碳的存在形式:①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②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其中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04、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方法
(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如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10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它是一种相对稳定。
106、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一定越强,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107、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108、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
109、关于多样性的归纳
(1)蛋白质多样性形成的原因: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②肽链的空间结构多样。
(2)DNA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每个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3)细胞的多样性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的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10、切割质粒需使用限制酶1次,切割目的基因则需要使用相同的限制酶2次。因为质粒是环状DNA,而目的基因在DNA分子链上。
111、质粒DNA分子上限制酶切割位点的选择必须保证至少有一个标记基因是完整的,如果标记基因全部被切开则不便于鉴定与选择。
112、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与细胞膜上物质运输的载体不同,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是DNA分子,能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膜载体是蛋白质,与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113、并非所有个体都可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操作成功的应该是雌性个体,个体本身的繁殖速度较高,泌乳量、蛋白含量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114、基因治疗后,缺陷基因没有改变。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以表达正常产物从而治疗疾病,对原来细胞中存在缺陷的基因没有清除或改变。
115、蛋白质工程中的生物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原因是控制新性状的遗传物质被改变并可以稳定遗传。
116、蛋白质工程与DNA分子重组技术是分不开的,常用到基因工程工具酶,如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117、不同细胞的全能性不同,具体表现为: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离体细胞的全能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但生殖细胞特殊。
118、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不需要光,再分化过程需要光,因为愈伤组织利用有机营养成分,而试管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以自养。
119、植物组织培养中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含有的激素不同,因为培养的目的不同(生根或生芽)。
120、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都存在细胞的培养过程,但植物细胞可以先分裂再分化,而动物细胞不分化只分裂。
121、区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关键是是否分瓶培养。贴壁生长到一定程度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然后再分瓶培养,原代培养结束,开始了传代培养。
122、植物组织培养成的植株与提供外植体的植株完全相同,而动物细胞核移植形成的个体与供体大部分性状相同,也有部分性状与受体相同。
123、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中酶的作用对象不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作用于细胞壁,而胰蛋白酶等作用于细胞间质。
124、灭活的病毒保持了其抗原性,但毒性消失。
125、植物杂交细胞在激素诱导下能表达出全能性,但动物杂交细胞的全能性不能表达。
126、胚胎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必须是同种生物。
127、同期发情处理用的是雌性激素,超数排卵处理用促性腺激素。
128、试管动物的性别和性状由父本、母本决定,而克隆动物的性别和性状与核供体相同。
129、克隆人与试管婴儿有着本质的区别:
(1)克隆人的早期胚胎形成是通过细胞核移植,形成重组细胞培养得到的,过程中没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属于无性生殖。
(2)试管婴儿培育过程进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属于典型的有性生殖,只是受精过程和早期胚胎培养发生在体外。
130、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而不是卵泡从卵巢中排出。
131、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