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际罕见病日(Rare Disease Day)由欧洲罕见病组织(EURORDIS)于2008年发起,确定2月29日为国际罕见病日,以这个四年一次的日子意寓“罕见”。国际罕见病日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和政府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问题的关注。
罕见病常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仅有不到1%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各国对罕见病认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激励政策及罕见病诊疗费用的覆盖范围有关。
罕见病(Rare Disease),是指流行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性疾病,常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065%~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国际确认的罕见病有五六千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基因缺陷所导致的。根据医学文献显示,每个人的基因当中平均约有7组到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
罕见病常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仅有不到1%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各国对罕见病认定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激励政策及罕见病诊疗费用的覆盖范围有关。
在中国较为人熟知的罕见疾病包括:Fabry病、高雪氏病、黏多醣症、苯酮尿症、地中海贫血、成骨不全症(俗称玻璃娃娃)、高血氨症、有机酸血症、威尔森氏症等等。
Fabry病是一个性连锁遗传的溶酶体.半乳糖苷酶缺乏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出现发作性的肢体疼痛和皮肤血管角质瘤,在疾病的后期常出现肾脏、心脏和脑血管的损害。其诊断主要依靠生化检查发现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以及病理检查发现细胞内嗜锇性板层样或髓样小体。根据作者对国内两个家族患者的观察发现,典型病人由于以下肢发作性烧灼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常被误诊为血管炎或风湿病,而女性患者由于多表现为肾脏单一器官的损害,在临床上只有在肾脏活检后才能诊断此病。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症,发病概率在一万分之一到一万五千分之一左右,中国约有10万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疼痛疾病。该疾病目前分为八型,普遍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该群体如不及时治疗将终生残疾。主要特征为:频繁骨折、身材矮小、听力渐进性失聪、眼睛巩膜呈蓝色等,由于患者极易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药物治疗和矫形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苯丙酮尿症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苯丙酮尿症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所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由于黑色素缺乏,患儿常表现为头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黑色素的缺乏使患者更容易受到太阳光中紫外线的伤害,因此患者应尽量减少阳光照射的机会,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患儿尿液中常有令人不快的鼠尿味。同时,患儿易合并有湿疹、呕吐、腹泻等。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目前治疗经典型PKU的惟一方法,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脑损伤。对于非典型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除了饮食治疗以外,还应补充多种神经介质,如BH4、多巴、5-羟色胺、叶酸等。
海洋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 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溶血性贫血。
本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正常人血红蛋白(Hb)中的珠蛋白是由两对不同的肽链组成。肽链有4种,即α、β、γ、δ链。每种肽链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排列组成,α链含141个氨基酸,β链与γ和δ链各由146个氨基酸所组成,这4种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亦不同。根据肽链组合的不同,正常血红蛋白有3种:①Hb A(a2 β2),由两条α肽链和两条β肽链组成,是成人Hb中的主要成分,约占95%;②Hb A2(a2 δ2),由两条α肽链和两条δ肽链组成,在成人Hb中约占2%;③Hb F(a2 γ2),又称胎儿血红蛋白,由两条α肽链和两条γ肽链组成,婴儿出生时约占Hb中的70%,2个月后降至50%,1岁时不超过5%,2岁时降至成人水平(0~2%)。
目前国内的患者通常无法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尤其是缺乏药物治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用于治疗罕见病的药品中,仅有为数不多的进入了中国市场。而且由于没有政策支持以及相关的医疗保障,大部分患者无法承担这些药品的高昂费用。因而,大多数罕见病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可能会因病失去工作或受到社会歧视,有的还因病致残或在成年前死亡。
要解决罕见病患者无药可用的境地,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老药新用;二是研发新药。对于新药研发而言,我国的新药研发能力本来就不强,再加上罕见病的治疗药物市场太小,潜在利润有限,所以制药行业更是忽视了这类药物的研发,这些药物也就真正成了被遗弃的“孤儿药”。
“其实我们中国就可以做一些这种(罕见病)研究,所以我想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投资,也需要我们医务人员来转变思想,认识到这个重要性,所以这个就涉及到社会的关注。”
钟南山院士认为,从研究的角度看,实际上对于罕见病的研究非常有助于对一些常见病和复杂病的研究。在美国的国家卫生院专门设立了对罕见病研究的部门,他不完全是针对这些病人,更重要的是通过罕见病找出共性的规律,对常见病和复杂病会有很大的帮助。
2012年2月~3月,国内近20家各类罕见病组织共同发起“改变从了解开始”宣传活动,呼吁公众、政府部门关注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面临的困境。
1、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罕见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应积极开展罕见病的宣传及科学知识的普及,组织相关医学培训,提高我国罕见病的发现和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漏诊造成的疾病干预与治疗时机的延误。
2、罕见病常为先天性、慢性、消耗性疾病,疾病给患者和其家庭造成的痛苦巨大,罕见病患者和其家庭亟需社会给予生活、医疗、心理等多方面支持。
3、由于身有残疾,罕见病患者在生活和就学、就业中常遭遇歧视现象,应提倡更和谐的社会环境,使罕见病患者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关爱,并为罕见病患者入学、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4、由于罕见病药物研发费用昂贵、风险巨大、市场需求量小,多数制药企业不愿进行开发,社会应支持政府制定特殊的罕见病药物研发激励政策,促进更多的罕见病获得有效治疗方法。
5、国际上仅有约1%的罕见病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而在中国注册的罕见病药物微乎其微。由于研发过程耗资巨大,罕见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价格昂贵,多数患者家庭无力支付。社会各界应动员起来,帮助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付费机制,使罕见病患者获得可持续的医疗保障。罕见疾病虽然罕见,但不一定就是不可救药的病,事实上有许多罕见疾病是可以治疗或控制的,若能早期发现,通过药物治疗、严格的饮食控制、或食用特殊配方的食品,都将得到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