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讲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堂好的习题讲评课如果能“对症下药”,可以起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堂不好的习题讲评课就象“庸医治病”,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还会误导学生本已正确的解题思路【1]。所以,如何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果是每个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在高三复习阶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借助中医“望闻问切”诊病方法,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习题课讲评方法,具体讲述如下:
1 通过窥“望”学生错题 明确讲评重点[2]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首先是“望”,就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同样,在习题讲评课中,也要首先对学生练习进行观察、统计、分析,这样,讲评课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每次讲评课前,我首先要对每道题错误率进行统计,不但统计每题错误率,还要统计每个选项、每个空格的错误率,这样才能在讲评课上重点讲评,提高效率。如在某次习题讲评课前对部分单项选择题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表1 对某次练习部分单项选择题答题情况统计
题号 |
正确答案 |
正答率% |
答A人数 |
答B人数 |
答C人数 |
答D人数 |
1 |
D |
95.2 |
1/1.5% |
2/3.1% |
0/0% |
60/95.2% |
2 |
A |
61.9 |
39/61.9% |
4/6.3% |
4/6.3% |
16/25.3% |
3 |
D |
95.2 |
1/1.5% |
0/0% |
2/3.1% |
60/95.2% |
4 |
C |
98.4 |
0/0% |
1/1.5% |
62/98.4% |
0/0% |
5 |
B |
71.4 |
10/15.8% |
45/71.4% |
2/3.1% |
6/9.5% |
6 |
B |
95.2 |
1/1.5% |
60/95.2% |
1/1.5% |
1/1.5% |
通过统计结果,重点讲评正确率低于90%的题目,如第2、第5两题,在第2题的评讲中,重点再讲评D选项;在第5题的讲评中,重点分析A选项和D选项。又如在非选择题讲评中,我不但统计每空得分率,还统计有哪些错误的答案,明确讲评重点。
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否和我一致,我设计调查问卷“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讲评试卷中的题目?”,统计结果如下:
表2 “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讲评试卷”结果统计
项 目 |
逐题讲评 |
重点知识讲评 |
错误率高的题目讲评 |
所占比例 |
0% |
23% |
77% |
从以上调查问卷看出,没有一位同学希望老师逐题讲评,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重点讲解错误率高的习题,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应该讲解与课本重点知识有关的题目,因为有的题目虽然错误率高,但题目本身有问题,有的偏、怪、难,不一定要讲。总之,试卷讲评课前的整体分析、错误率统计是十分必要的。
2 通过耳“闻”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解题思路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其次是“闻”,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通过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在习题讲评课中教师也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传统的讲评课方式是老师扮演“播音员”,学生充当“收音机”,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在试卷讲评课中,可以让答对的同学来讲述解题思路,也可让答错的同学来讲述解题过程,了解其解题思路,这样可以以其矛攻其盾,使其印象深刻。
如某次练习中一题中的一小问是“一个转运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CGA,这个RNA运载的氨基酸是
(酪氨酸(UAC) 谷氨酸(GAG) 精氨酸(CGA) 丙氨酸(GCU))”。此题的考察的目的是理解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之间的关系,本是一道难度很低的题目,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全班有15人答错,其中有6人写成“GCU”,显然不符合答题要求,他们回答是没看清“氨基酸”三字;有2位同学写成“GCT”,这更是错上加错,不但没看清答题要求,还对密码子的概念不理解;还有6位同学写成“精氨酸”,说明这位同学对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关系还很模糊;另外,还有一位同学在说:“此题题目缺少必要的说明”,原来这位同学参加过生物竞赛,他对反密码子的读写顺序记忆深刻。通过以上统计,讲评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3 通过追“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知道失误原因
通过“望”“闻”,教师能够了解学生一些显性的信息,如哪些题目错误率较多?错误的答案有哪些?哪些同学成绩较低?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不但要知道学生错在哪题、哪些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困难,而是要挖掘这些错误背后的真相。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教师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错、怎么样才能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如何弄清错误的原因?追问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对话是平铺直叙地交流,而追问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逼近事物本质的探究,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3]。在试卷讲评课上,如果只是让学生判断对或错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教师的有效追问,让学生明白对或错的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去理解生物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如何追问?可以在错误处提问,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回答,使其前后矛盾,弄清错误原因;也可以在重点知识点处追问,举一反三,以点带面,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有效追问,弄清整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可以在学生毫无目的争论时追问,等等。
例题:下列诸项均是有关显微镜操作的表述,其中错误的操作是
A.标本染色较浅,应选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
B.将位于视野内左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先升高镜筒,以免镜头碰坏装片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图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央
本题目的是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正确答案应选C,出乎我的意料,有很多人选A。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立即讲述A选项为什么对,C选项为什么错,而是设计系列问题追问学生:
师:为什么认为A选项错误?
生:要想在显微镜下看清楚物象,必须把视野调亮,就象夜晚需要灯光一样。
师:请你拿一张白纸,给你一支黑色笔和一支浅颜色笔,你认为用什么颜色的笔写字更易看清楚?
生:当然是黑色笔,白纸黑字吗?
师:请你上黑板,再给你一支白色粉笔和一支黑色水笔,你认为用什么颜色的笔写字更易看清楚?
生:当然是白色粉笔。
师:同样,如果在明亮的视野里,看一个颜色很浅的东西和颜色很深的物体,你认为哪个更易看清楚?
生:应该是颜色深的物体。
师:如果要看清楚一个颜色浅的物质,应该如何操作?
生:把背景搞暗点。
师:(出示两个装片)请你用显微镜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和内表皮装片,在明亮的视野中比较一下哪个更容易观察清楚?
生:(观察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师:如果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内表皮,如何看清楚?
生:用平面反光镜和小光圈把视野调暗点。
通过系列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通过追问,学生不但知道错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 通过把“切”学生错因 交给学生一双慧眼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通过“望”“闻”“问”诊,基本了解学生错误的题目,错误的原因,但是这只是通过试卷和学生的言语中了解,只能反映一些表面现象,还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也不能完全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评课上还要进一步通过对学生试卷全面深入的分析,找出学生答题失分的根本原因,为后面的教学明确方向。
如通过对试卷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造成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种情况:审题不清、知识不牢、能力不强。对于审题不清,我们在以后的每一次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都必须在题干上圈出关键词,对于错误的选项也要用斜线标出错误所在,正确的答案必须写在题号的前面(如图1),这样做不但能防止因审题不清造成的失分,也能知道每个选项错误的原因,还防止因涂卡造成的失误,长期训练下来,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因审题不清造成的失误大大减少;对于能力不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每节知识的后面,都安排一项能力训练:如在讲完蛋白质的基础知识后,我们专门安排一些有关肽键数、脱水数、分子量等方面的计算能力训练;在讲完光合作用基础知识后,我们专门安排一个项目,进行有关光合作用曲线图识别、绘制等图形能力训练;在讲完酶的基础知识以后,我们专门安排系列有关酶的实验能力训练,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等等。
图1 对题目进行标记示意图
总之,将“望、闻、问、切”这种中医上的诊断妙方合理运用到试卷讲评课上,能使我们及时把握学生错误信息,并对文字、语言、表情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去伪存真,挖出“现象”背后的“真相”,为今后的课堂教学、练习巩固等教学活动开出灵丹妙方,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