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II)生物能力测试
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53197&uk=352593653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0—16 Na—23 S-32 K-39 Ca-40 Fe-56
本科目考试时间:2013年3月13日上午9: OO-11:30
第I卷 (选择题)
注意事项:
1. 备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在试卷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12年10月10日讯,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 恩•科比尔卡,以表彰他们破解了细胞感觉的“门锁”——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当 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下列有关 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B. 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需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C. 当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的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
D. 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 麻疹病毒减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 消灭的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该疫苗不具有细胞结构,其表面特有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 与麻疹病毒在循环系统中“作战”的免疫细胞,构成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D. 再次感染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并与麻疹病毒结合,进而被吞 噬细胞吞噬消化
3. 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研究发现,某种植 物对草甘膦具有抗性。将该种植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转人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在转 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査发现,该地域未使用草甘膦的野生油菜约有80%含有抗草甘膦 基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育转基因油菜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转入抗草甘膦基因,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
C. 野生油菜中含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大量使用草甘膦,降低了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
4. 下列有关人体突触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间隙中的细胞外液是组织液
B. 神经信号通过突触发生变化的流程图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梢的一部分,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一部分
D.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进人突触间隙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5. 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能适应咸、淡水环境。某实验基地水 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 -e段,这种罗非 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的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 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的 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右图)。由于向水库的水体投放大量的鱼饵料,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库出现水华现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当罗非鱼由咸水进人淡水时,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其尿量增加,以适应淡水环境
B. 在放生FNE之前和之后,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分别接近K1和K2
C. 在水库发生水华现象时,罗非鱼体内积累的藻毒素浓度最高
D. 若物种FNE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的能量会 增加
6. 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0(体细胞内只含1条性染色体X)的果蝇,性别为雄性、不育。用红 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螺(XrY)为亲体进行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 (记为“ W”)。为探究W果蝇出现的原因,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将W果蝇与正常白 眼雌果蝇杂交,再根据杂交结果,进行分析推理获得。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叙述 中,正确的
A.若子代雌、雄果蝇的表现型都为白眼,则W出现是由环境改变引起 B•若子代雌果蝇都是红眼、雄果蝇都是白眼,则W出现是由基因突变引起
C. 若无子代产生,则W的基因组成为XrO,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引起
D. 若无子代产生,则W的基因组成为XrY,由基因重组引起
第II卷
29(6分)近年来,在华中和华东地区,湖泊水质的 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的情况时有发 生,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右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 机物)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具有的成分是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的来源是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的水域,浮游植物在暴发性繁殖和生长之后,会大量死亡,使水体发臭。从生 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于______。
(4)若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各群落之间的结构趋于稳定。在该水域上发生的群落演 替属于______。
30.(10分)动物在被运输的过程中,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剌激的适应能力。 下图是下丘脑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等腺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示 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内分泌腺,a、b、c代表激素,“+”“-”代表促进作用、抑制作 用。请据图回答:
(1)在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中,下丘脑属于______。
(2)与汗腺、肝脏、唾液腺和皮脂腺相比,甲、乙、丙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______
(3)试写出下列腺体或激素的名称:a______;甲. ______
(4)流程图“ ”表示的调节过程,属于______。
(5)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具有______的特点。
31.(13分)田鼠对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各地都非常重视对田鼠防治的研究。
(1)若下表是对“棉花植株→田鼠→肉食性猛禽”食物链能量流动的研究,单位:J/( hm2 • a)。请回答:
①能量从棉花植株传递到田鼠的效率用指数表示为______
②田鼠的同化量与摄人量差值的去向是______。
③能量在流经田鼠和肉食性猛禽时逐级递减。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
④表中呼吸量的意义是______
(2) 为防治田鼠,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 相似、开放的棉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 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 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柱一段时间后,测得 棉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
①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运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
②由本实验可以得到防治田鼠的一项启示是:______。
32. (10分)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插条插人蒸馏水中(下图 I)。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图2。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除对照实验II、III、IV外,还设置了几组对照实验?______。
(2)参照“实验处理”的图示,试在下面的方框内绘出实验I“对照处理”的图示(用 表示未溶解细胞分裂素的溶剂——蒸馏水处理的叶片)。
(3)实验中,I、II、III、IV组B叶面积的相对值都大于1.O。其实现的途径包括: ______。
(4)①系列对照实验II、III、IV的实验结果是: ______。②系列对照实验I、II的实验结果可以说明:____________
[生物 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卫生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下图。 请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是_______过程。过程②的本质是 _______
(2)培养外植体的培养基是 _______其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
(3 )对培养基及其他器械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
(4 )用酶解法将愈伤组织分离成单个细胞时,常用的酶是果胶酶和_______。
(5) 培养基中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着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生长素用量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值高时,有利于_______的分化。提取辣椒素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
40.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2012年10月8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 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发现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 程为多功能的干细胞”,使人类对细胞和器官发育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转入 特定基因,可将体细胞诱导形成多能干细胞(iPS细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似,可以 产生各种类型的体细胞。下图是应用iPS细胞技术治疗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技术流程。 请回答:
(1)过程①是在体外分离患者的体细胞,需要用_______处理,才能分散成单个细胞;在培养患者体细胞时,通常要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_______,以防培养过程遭受细菌的污染。
(2)过程②是利用病毒,将4个目的基因(Oct4、Sox2、Klf4和c - Myc)导入患者体细胞,使其转化成iPS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扩增4个目的基因的常用技术是_______。然后将4个目的基因与逆转录病毒结合,再将其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在这一过程中,逆转录病 毒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与过程③的遗传学原理相同的过程是过程_______
(4)过程④的本质是_______。
(5)过程⑤用于移植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与患者的遗传物质相比,其特点是: _______用于移植治疗时,是否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