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中、六合、句容、省溧、中华、江浦、华罗庚七校联考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gfCBCX1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物质是( )
①丙酮酸 ②核苷酸 ③氨基酸 ④脂肪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一条由28个氨基酸形成的链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则该多肽( )
A.含有28个肽键 B.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C.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D.最多有25种氨基酸
3.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脂质都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B.蛋白质和RNA可以自由通过核膜上的核孔
C.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4.神州十一号开展了我国首次太空种植实验,生菜有幸成为首选.航天员用专用种植箱来进行种植,用高效LED灯来提供光能.太空种植使用的光源是( )
A.90%红光+10%蓝光 B.10%红光+90%蓝光
C.100%蓝光 D.白光
5.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下表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 )
细胞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 10 7 3.5 1.5 22
A.M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C.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15小时后
D.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22小时后
6.细胞分化中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
A.染色体的复制 B.细胞全能性的降低
C.细胞核的消失 D.某些细胞器的增添或消失
7.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AE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D.图示曲线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
8.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对母本授以父本的花粉 B.对父本作套袋处理
C.对母本进行去雄 D.人工授粉后阻断其他花粉
9.某种植物的株高受三对基因(A、a,B、b,C、c)控制,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三种显性基因以累加效应来增加株高,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现将最矮和最高的植株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则F2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株高相同的概率为( )
A. B. C. D.
10.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
B.甲、乙、丙三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C.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D.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11.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利用如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B.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
C.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D.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12.下列关于基因、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性状与基因之间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
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1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生殖隔离的形成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C.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能交配产生后代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知血糖浓度变化并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
B.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C.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范围
D.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15.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D.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16.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1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觉体温变化的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C.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防止果实脱落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18.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个,死亡个体数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该种群密度
B.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草原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猫头鹰属于最高营养级生物并处于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态
D.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蛇的数量将会减少
20.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有特别多的物种存在.一般说来,含有1500种以上本地植物物种的区域才有资格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我国的中南部山地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 )
A.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
B.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C.植物种类数决定了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外来物种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C.活细胞可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
D.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22.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散开来
B.使用0.01g/mL的龙胆紫染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
C.盖好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压片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分散开
D.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并避免残留的酸与碱性染料反应
23.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发现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不可能的原因是该病人的亲代在形成配子时( )
A.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2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
B.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
25.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③的表面可能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B.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使其pH明显降低
D.②与③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三、非选择题
26.图甲~戊分别表示真核细胞中相关结构与功能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动、植物细胞内都存在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 ,该结构在植物细胞内与[ ] 的形成有关.
(2)图甲中的2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 .
(3)用同位素标记的尿苷(尿嘧啶和核糖的结合物)培养甲图中的细胞,不久在细胞中发现被标记的细胞结构除核糖体外还有 (填甲图中数字标号).
(4)乙、丙、丁、戊图所示的生物膜结构分别对应图甲中的结构标号依次为 ;乙、丙、丁、戊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中可产生ATP的是 .
(5)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 ] .丁图和戊图扩大膜面积的方式分别是 .
27.图甲曲线表示在温度为25℃(该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温室内光照强度与作物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等于曲线上 点的值;当光照强度为B时,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的值等于 .
(2)图甲曲线中,当B<E<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 .
(3)已知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图甲曲线中a点将向 移动,A点将向 移动.
(4)图乙装置中,选用6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试管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丙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
②图丙中的C点表示 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③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 .
28.以下为高中阶段应完成的相关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实验操作的步骤及原理等的相关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②生物组织中脂防的鉴定
③大豆种子中蛋白质的鉴定
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⑤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査
⑦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⑧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实验是 (填序号),需要用试剂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的有 (填序号).
(2)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或试剂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处理中正确的是 .
A.做③实验时,可以用鸡蛋清稀释液代替豆浆
B.做④实验时,可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洋葱表皮组胞
C.做⑤实验时,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化硅
D.做⑦实验时,可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
(3)实验④出现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因为外界溶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内因是因为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若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后会出现 现象.
(4)在实验③中做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 .
(5)在实验⑤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加入 CaCO3的目的是 .
29.如图①、②、③表示真核细胞(细胞中染色体2n=10条)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是 (用图中序号表示).
(2)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 .将一个细胞中的核DNA全部用15N 标记,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当培养到第一个细胞分裂周期的中期时,含15N的染色体 条,含14N的核DNA 个.
(3)过程②称为 .如果图中合成的蛋白质为胰岛素,则胰岛素基因能在 细胞中进行该过程.
(4)a、b为mRNA的两端,过程③进行的方向是 (“a→b”、“b→a”).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
30.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研究方案:
Ⅰ.课题名称:人群中××性状的遗传调查.
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材料用具、研究过程(略).
Ⅲ.调查结果分析:
请分析该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该小组对第一个家庭成员进行血友病的遗传调查并记录,根据下面的“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判断“本人”(女性)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 ,其(“本人”)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调查表中的 ,血友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 .
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哥哥 妹妹 本人
√
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患者,其余均为表现型正常.
(2)该小组又对第二个家庭的遗传病(用D或d表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绘制成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①从遗传图解分析,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
②Ⅱ5的基因型为 .
③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是 .
④假若第一家庭成员中没有第二家庭的致病基因,第二家庭成员中也没有第一家庭的致病基因,Ⅱ8与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这两种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
31.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 .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 形式流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 (保留1位小数).
(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 ,B的数值为 J/(hm2•a),C 的来源是 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2.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甲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 .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2所示的图象.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 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
④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2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 个.
33.某班级学生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3是该植物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请分析回答:
(1)由图1分析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 ,该操作体现了 原则.
(2)从图2可确定,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 mol/L.
(3)图3的a、b、c、d四处中,生长素类似物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 处.
(4)有同学提出插条生根可能需要光照,为此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用适宜浓度2,4﹣D溶液处理过的插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扦插在潮湿沙土中.
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下培养,其它条件 .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插条生根的平均数.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I. ,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
Ⅱ. ,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
Ⅲ. ,则光照、黑暗对插条生根没有影响.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扬中、六合、句容、省溧、中华、江浦、华罗庚七校联考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物质是( )
①丙酮酸 ②核苷酸 ③氨基酸 ④脂肪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
糖类的组成元素:只含有C、H、O三种元素.脂质主要含有C、H、O,有的还含有N、P.蛋白质主要含有C、H、O、N,大多含有S.核酸含有C、H、O、N、P五种元素.
【解答】解:①丙酮酸的组成元素是C、H、O;
②核苷酸组成元素是C、H、O、N、P;
③氨基酸组成元素是C、H、O、N;
④脂肪酸组成元素是C、H、O.
故选:C.
2.一条由28个氨基酸形成的链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则该多肽( )
A.含有28个肽键 B.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C.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D.最多有25种氨基酸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该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解答】解:A、该链状多肽由28个氨基酸形成,其所含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8﹣1=27个,A错误;
B、每条链状多肽至少含有1个游离的羧基,该环状肽中含有4个谷氨酸(R基为﹣CH2﹣CH2﹣COOH),即其R基中至少含有4个羧基,因此该链状多肽至少含有的游离羧基=1+4=5个,B正确;
C、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C错误;
D、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该环状多肽由28个氨基酸形成,因此该链状多肽最多只有20种氨基酸,D错误.
故选:B.
3.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糖类和脂质都是生物体的能源物质
B.蛋白质和RNA可以自由通过核膜上的核孔
C.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1、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2、糖类与脂质的比较
比较项目 糖类 脂质
区别 元素组成 C、H、O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 脂肪、磷脂、固醇
合成部位 叶绿体(淀粉)、内质网(糖蛋白)、高尔基体(纤维素)、肝脏和肌肉(糖原) 主要在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主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
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解答】解:A、糖类中的五碳糖和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脂质中只有脂肪是能源物质,A错误;
B、核孔具有选择性,蛋白质和RNA不能自由通过核膜上的核孔,B错误;
C、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C错误;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D.
4.神州十一号开展了我国首次太空种植实验,生菜有幸成为首选.航天员用专用种植箱来进行种植,用高效LED灯来提供光能.太空种植使用的光源是( )
A.90%红光+10%蓝光 B.10%红光+90%蓝光
C.100%蓝光 D.白光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作用:
色素种类 颜色 含量 定性滤纸条上显现的色素层析图谱 吸收光谱 主要功能 化学性质
类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①橙黄色
蓝紫光 吸收、传递光能 ①四种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中;
②叶绿素的化学性质没有类胡萝卜素稳定,其合成易受温度、光照和Mg等的影响
叶黄素 黄色 较多 ②黄色 吸收、传递光能
叶
绿
素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③蓝绿色 蓝紫光
红橙光 少数吸收、转化光能;
大多数吸收、传递光能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少 ④黄绿色 吸收、传递光能
【解答】解: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故选:A.
5.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G1期、S期和G2期.下表为体外培养的某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若在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则( )
细胞周期 G1 S G2 M 合计
时长 10 7 3.5 1.5 22
A.M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
C.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15小时后
D.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都需22小时后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G2期主要为M期做准备,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分析表格:分裂间期的时间=10+7+3.5=20.5,分裂期=1.5,细胞周期=20.1+1.5=22,据此答题.
【解答】解:A、M期细胞至少需要10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A错误;
B、G2期细胞至少需要10+1.5=11.5小时后才能到达G1期和S期的交界处,B正确;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同的细胞都被抑制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所需时间不同,CD错误.
故选:B.
6.细胞分化中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有( )
A.染色体的复制 B.细胞全能性的降低
C.细胞核的消失 D.某些细胞器的增添或消失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染色体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时,细胞分化时不会发生染色体复制,A正确;
B、细胞分化的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B错误;
C、细胞分化中细胞核可能会消失,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错误;
D、细胞分化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能出现某些细胞器的增添或消失,D错误.
故选:A.
7.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AE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D.图示曲线既可以表示有丝分裂,也可以表示减数分裂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
【解答】解:A、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AD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E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图示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含量变化,D错误.
故选:B.
8.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对母本授以父本的花粉 B.对父本作套袋处理
C.对母本进行去雄 D.人工授粉后阻断其他花粉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解答】解:AC、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首先要在花蕾期对母本去雄,待花粉成熟时对母本授以父本的花粉,AC正确;
B、对母本作套袋处理,对父本不需要作套袋处理,B错误;
D、人工授粉后要进行套袋处理,目的是阻断其他花粉,D正确.
故选:B.
9.某种植物的株高受三对基因(A、a,B、b,C、c)控制,均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三种显性基因以累加效应来增加株高,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现将最矮和最高的植株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则F2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株高相同的概率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DD最高,aabbdd最矮,即植株的高度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一定的高度.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基因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DD最高,aabbdd最矮,即植株的高度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植株增高一定的高度.题中将最矮(aabbdd)和最高(AABBDD)的植株杂交得到F1(AaBbDd),再将F1自交得到F2.则F2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高度相等的个体含有的显性基因数为2,比例为 × × ×3+ × × ×3= .
故选:A.
10.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
B.甲、乙、丙三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C.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D.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1、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交叉互换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2、分析题图可知,甲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或缺失,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丙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解答】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都是可遗传变异,因此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A正确;
B、丙发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错误;
C、甲是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增添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的变异是基因突变,C错误;
D、乙图中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11.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利用如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B.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
C.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D.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解答】解:A、F3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降低杂合子的比例,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A正确;
B、ddT_有两种基因型1 ddTT、 ddTt,前者自交后代基因型为 ddTT,后者自交后代基因型为 ( ddTT、1 ddTt、 ddtt),即 ddTT、 ddTt、 dtt,综合 ddTT、 ddTt、 ddtt,前两种表现为抗倒伏抗病植株,其中纯合子占 ,B错误;
C、根据②染色体加倍后基因型为DDtt,推测②基因型是Dt,则①基因型为dT,则④基因型为ddTT,③是DT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基因型为DDTT,C正确;
D、DdTt自交后代从上到下表现型比为3:9:3:1,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关于基因、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性状与基因之间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B.真核生物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
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基因;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有时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的性状.
3、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改变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
【解答】解:A、性状与基因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A错误;
B、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B错误;
C、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13.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生殖隔离的形成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
C.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能交配产生后代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绝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多倍体的形成一般不需要地理隔离,A错误;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错误;
C、东北虎和华南虎之间没有生殖隔离,能交配产生后代,C正确;
D、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能感知血糖浓度变化并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
B.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C.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范围
D.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作为调节中枢,和内分泌功能.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血糖浓度的改变既能直接引起相关激素的分泌,也能通过下丘脑去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A正确;
B、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C正确;
D、血糖浓度高时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分解,但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所以肌糖原也参与调节血糖稳定,D错误.
故选:D.
15.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
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D.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A正确;
B、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B错误;
C、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但不能与病毒结合,C错误;
D、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A.
16.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
【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会测出电位差,A错误;
B、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C、从静息状态受刺激到形成动作电位,电表指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共2次,C正确;
D、由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所以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D错误.
故选:C.
17.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觉体温变化的功能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
C.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防止果实脱落
D.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2、任何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3、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4、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解答】解: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感觉体温变化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由于水的吸收属于自由扩散,靠浓度差维持,故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B正确;
C、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D错误;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番茄幼苗,可得到多倍体番茄,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一年内新生个体数20个,死亡个体数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个,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该种群密度
B.某草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草原田鼠提供了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草原田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草原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物种丰富度指物种数目的多少.
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解答】解:A、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则出生率= ×100%=20%,A错误;
B、物种丰富度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数有关,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B错误;
C、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C正确;
D、我国神农架地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9.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猫头鹰属于最高营养级生物并处于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态
D.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蛇的数量将会减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一营养级,其数量最多;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其数量最少;
(4)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①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②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根据图示分析,在此食物网中共有10条食物链,A错误;
B、该图中有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B错误;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态,C正确;
D、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会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20.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指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有特别多的物种存在.一般说来,含有1500种以上本地植物物种的区域才有资格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我国的中南部山地就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 )
A.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
B.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C.植物种类数决定了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外来物种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答】解:A、选用植物作为热点区域标志,这是因为植物既容易调查和鉴定,又是其他生物类群多样性的基础,A正确;
B、植物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
C、植物种类数只是会影响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决定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和共同进化,C错误;
D、外来物种不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酶与无机催化剂没有本质区别
C.活细胞可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
D.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都可产生紫色反应
【考点】酶的概念.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解答】解:A、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只有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
B、酶是有机物,与无机催化剂有本质区别,B错误;
C、活细胞可产生酶,酶可在细胞外起作用,C正确;
D、酶是蛋白质或RNA,其中只有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ABD.
22.下列有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彼此分散开来
B.使用0.01g/mL的龙胆紫染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
C.盖好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压片的目的是使染色体分散开
D.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并避免残留的酸与碱性染料反应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5、观察:低倍镜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解答】解:A、使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A错误;
B、使用0.01g/mL的龙胆紫染液的目的是使染色体着色,B正确;
C、盖好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C错误;
D、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并避免残留的酸与碱性染料反应,D正确.
故选:BD.
23.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发现某人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不可能的原因是该病人的亲代在形成配子时( )
A.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X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也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据此答题.
【解答】解:A、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X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A正确;
B、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未分开,B正确;
D、染色体组成为44+XXY的个体可能是由含有XX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卵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同,C正确;
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次级精母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会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YY的个体,但不会形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个体,D错误.
故选:D.
2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
B.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解:A、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错误;
B、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错误;
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导致子代噬菌体释放,经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D正确.
故选:ABC.
25.如图表示人体肝脏组织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③的表面可能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
B.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使其pH明显降低
D.②与③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淋巴、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血浆,据此答题.
【解答】解:A、③是肝细胞,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合成,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故肝的表面可能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体,A正确;
B、当①②④的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
C、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进入④,会和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其pH不会明显降低,C错误;
D、②组织液与③细胞内液成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26.图甲~戊分别表示真核细胞中相关结构与功能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动、植物细胞内都存在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6 ] 高尔基体 ,该结构在植物细胞内与[ 1 ] 细胞壁 的形成有关.
(2)图甲中的2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的功能特性是 选择透过性 .
(3)用同位素标记的尿苷(尿嘧啶和核糖的结合物)培养甲图中的细胞,不久在细胞中发现被标记的细胞结构除核糖体外还有 3、4、10 (填甲图中数字标号).
(4)乙、丙、丁、戊图所示的生物膜结构分别对应图甲中的结构标号依次为 9、6、4、3 ;乙、丙、丁、戊图所示的生理过程中可产生ATP的是 丁和戊 .
(5)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是[ 9 ] 内质网 .丁图和戊图扩大膜面积的方式分别是 叶绿体的许多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线粒体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1是细胞壁,2是细胞膜、3是线粒体、4是叶绿体、5是中心体、6是高尔基体、7是细胞质基质、8是核孔、9是内质网、10是细胞核、11是液泡.
乙内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内质网;丙能形成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丙是高尔基体;丁上进行光反应阶段,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戊是氧气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
【解答】解:(1)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不同,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和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2)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3)尿苷是RNA合成的原料,因此用同位素标记的尿苷培养甲图中的细胞,在细胞中发现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被标记.
(4)乙内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内质网;丙能形成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丙是高尔基体;丁上进行光反应阶段,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乙、丙、丁、戊图所示的生物膜结构分别对应图甲中的结构标号依次为9、6、4、3,产生ATP的过程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即图中的丁和戊.
(5)内质网是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叶绿体的许多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以这种方式扩大膜面积;线粒体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以这种方式扩大膜面积.
故答案为:
(1)[6]高尔基体[1]细胞壁
(2)选择透过性
(3)3、4、10
(4)9、6、4、3 丁和戊
(5)[9]内质网 叶绿体的许多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线粒体的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合理即给分)
27.图甲曲线表示在温度为25℃(该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温室内光照强度与作物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等于曲线上 a 点的值;当光照强度为B时,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的值等于 a+b .
(2)图甲曲线中,当B<E<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 CO2浓度 .
(3)已知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图甲曲线中a点将向 下 移动,A点将向 右 移动.
(4)图乙装置中,选用6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试管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成图丙曲线(X1>0).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
②图丙中的C点表示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或答“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或答“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时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
③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 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a点对应的值可表示呼吸速率;A点时,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为0,表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点时达到光饱和点.
乙图装置中,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可代表光照强度,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大,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合速率也逐渐减弱.
【解答】解:(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为0,表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所以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吸收CO2的量来自于呼吸释放的CO2,因而等于a.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此时细胞中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叶绿体吸收CO2的量为光合作用部总量,等于净光合作用量+呼吸量,即a+b.
(2)曲线中,当光照强度小于光饱和点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增大光照强度;当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时,由于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3)已知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呼吸强度增大,所以图曲线中a点将向下移动;又25℃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温度调节到30℃,光合作用强度有所减弱,所以A点将向右移动.
(4)①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乙图装置进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改变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就是设置自变量,观察试管内单位时间内气泡的释放数量,就是因变量净光合速率.
②图丙中的C点释放氧气速率为0,表示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③乙图装置中,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可代表光照强度.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故答案为:
(1)a a+b
(2)CO2浓度
(3)下 右
(4)①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②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或答“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或答“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③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28.以下为高中阶段应完成的相关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实验操作的步骤及原理等的相关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②生物组织中脂防的鉴定
③大豆种子中蛋白质的鉴定
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⑤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査
⑦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⑧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实验是 ④⑥⑦ (填序号),需要用试剂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的有 ②⑥⑦ (填序号).
(2)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或试剂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处理中正确的是 ACD .
A.做③实验时,可以用鸡蛋清稀释液代替豆浆
B.做④实验时,可用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洋葱表皮组胞
C.做⑤实验时,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化硅
D.做⑦实验时,可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
(3)实验④出现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因为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内因是因为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若用适宜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后会出现 原生质层自动复原 现象.
(4)在实验③中做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 相同时间澄清的石灰水浑浊的程度(或是否产生酒精) .
(5)在实验⑤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加入 CaCO3的目的是 防止色素被破坏 .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
3、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解答】解:(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④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⑦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等3个实验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②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需要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实验中需要用酞酚蓝对酵母菌进行染色、⑦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对染色体进行染色..
(2)A、做③实验时,可以用鸡蛋清稀释液代替豆浆,A正确;
B、质壁分离实验需要实验材料具有中央大液泡,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可以代替,B错误;
C、在⑤实验中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化硅,便于研磨,C正确;
D、做⑦实验时,可用蒜根代替洋葱根尖,D正确.
故选:ACD.
(3)实验④出现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因为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失水;内因是因为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在做实验④的过程中若用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会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现象,这是因为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又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了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从而使细胞液浓度上升,细胞渗透吸水,出现质壁分离复原.
(4)在实验⑧中做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对照,实验的因变量是相同时间澄清石灰水浑浊的程度(是否产生酒精).
(5)在实验⑤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时,需加入CaCO3的目的是保护叶绿体中的色素.
故答案为:
(1)④⑥⑦②⑥⑦
(2)ACD
(3)大于 原生质层自动复原
(4)相同时间澄清的石灰水浑浊的程度(或是否产生酒精)
(5)防止色素被破坏
29.如图①、②、③表示真核细胞(细胞中染色体2n=10条)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是 ①②③ (用图中序号表示).
(2)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 (有丝分裂)间期 .将一个细胞中的核DNA全部用15N 标记,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当培养到第一个细胞分裂周期的中期时,含15N的染色体 10 条,含14N的核DNA 20 个.
(3)过程②称为 转录 .如果图中合成的蛋白质为胰岛素,则胰岛素基因能在 胰岛B 细胞中进行该过程.
(4)a、b为mRNA的两端,过程③进行的方向是 a→b (“a→b”、“b→a”).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酪氨酸 .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可提高翻译的速度.据此答题.
【解答】解:(1)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其配对方式为A﹣T、T﹣A、C﹣G、G﹣C;转录过程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其配对方式为A﹣U、T﹣A、C﹣G、G﹣C;翻译过程中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其配对方式为A﹣U、U﹣A、C﹣G、G﹣C.
(2)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有丝分裂)间期发生①DNA复制.将一个被15N 标记的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当培养到第一个细胞分裂周期的中期时,含15N的染色体10条,含14N的核DNA20个.
(3)过程②称为转录,合成的蛋白质为胰岛素,则胰岛素基因能在胰岛B细胞中进行.
(4)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 a→b.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AUG,则该tRNA对应的密码子是UAC,携带的氨基酸是酪氨酸.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有丝分裂)间期 10 20
(3)转录胰岛B
(4)a→b 酪氨酸
30.下面是某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关于“调查人群中某些性状的遗传”课题的研究方案:
Ⅰ.课题名称:人群中××性状的遗传调查.
Ⅱ.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材料用具、研究过程(略).
Ⅲ.调查结果分析:
请分析该研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1)血友病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该小组对第一个家庭成员进行血友病的遗传调查并记录,根据下面的“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判断“本人”(女性)的基因型(用B或b表示)是 XBXb ,其(“本人”)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调查表中的 祖母 ,血友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 基因突变 .
家庭成员血友病调查表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哥哥 妹妹 本人
√
说明:空格中打“√”的为血友病患者,其余均为表现型正常.
(2)该小组又对第二个家庭的遗传病(用D或d表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绘制成遗传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①从遗传图解分析,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②Ⅱ5的基因型为 DD或Dd .
③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概率是 .
④假若第一家庭成员中没有第二家庭的致病基因,第二家庭成员中也没有第一家庭的致病基因,Ⅱ8与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这两种致病基因的遗传遵循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2)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血友病XbY,而“本人”正常;又因为是女性,所以“本人”的基因型是XBXb.
(3)从遗传图解分析,Ⅰ3、Ⅰ4无病,Ⅱ9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又因为9号患病,但Ⅰ3号不患病,因此可推断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解答】解:(1)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血友病XbY,而“本人”正常;又因为是女性,所以“本人”的基因型是XBXb.由于祖父正常,基因型为XBY,所以父亲的致病基因来自调查表中的祖母.血友病致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2)①从遗传图解分析,Ⅰ3、Ⅰ4无病,Ⅱ9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又因为9号患病,但Ⅰ3号不患病,因此可推断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Ⅲ10患病,基因型为dd,故Ⅱ6和Ⅱ7的基因型为Dd,因此Ⅰ1、Ⅰ2的基因型为(DD、Dd)或(Dd、DD)或(Dd、Dd),故Ⅱ5的基因型为DD或Dd.
③Ⅱ6和Ⅱ7再不患病,但Ⅲ10患病,因此可推知Ⅱ6和Ⅱ7的基因型为Dd.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男孩,正常的基因型为DD或Dd,概率是 .
④Ⅰ3、Ⅰ4无病,Ⅱ9患病,因此可推断出Ⅰ3、Ⅰ4无的基因型为Dd.Ⅱ8的基因型为 DDXBY或 DdXBY.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的基因型为DDXBXb.Ⅱ8与第一个家庭中的“本人”婚配,婚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基因型为DDXbY或DdXbY,只会患血友病,即概率为 ,这两种致病基因相对独立遗传,互不干扰,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
(1)XBXb 祖母 基因突变
(2)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DD或Dd
③
④ 基因的自由组合
31.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 种群II→种群I→种群III .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 有机物 形式流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 13.5% (保留1位小数).
(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 卷叶螟同化能量 ,B的数值为 2.45×109 J/(hm2•a),C 的来源是 卷叶螟和水稻 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 3.5×1010J/(hm2•a) .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1: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
分析图2:图2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解答】解:(1)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再结合图1中数据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种群II→种群I→种群III;能量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 = 13.5%.
(2)图2中A表示卷叶螟同化能量,B的数值=1.05×1010﹣4.55×109﹣3.5×109=2.45×109J/(hm2•a);C包括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水稻的同化量)和卷叶螟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卷叶螟同化的能量),因此,C的能量来源是卷叶螟和水稻同化的能量.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1.05×1010﹣3.5×109)÷20%=3.5×1010.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种群II→种群I→种群III 有机物 13.5%
(2)卷叶螟同化能量 2.45×109 卷叶螟和水稻 3.5×1010J/(hm2•a)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为寻找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实验变量组合,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接种量和溶氧量(用摇床转速来控制)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甲请分析回答:
(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 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
(3)根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 转速230r•min﹣1,接种量1.0mL和1.5mL ;
(4)在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该兴趣小组采用了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法,若某同学吸取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观察到图2所示的图象.
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 振荡(摇匀) ,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 25 个中方格,其体积是 0.1mm3 .
④若计数得图2中每一中方格里酵母菌平均数为2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 5×106 个.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图甲,表示接种量和溶氧量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230r•min﹣1,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1,接种量1.5mL.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min﹣1时,由于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
分析图1,表示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生物情况,
3、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捎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解答】解:(1)实验前,需对酵母菌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接种量相同时,摇床转速为250r•min﹣1的酵母菌种群在前6h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3)据实验结果,较适合建立种群“S”型增长模型的变量组合有转速230r•min﹣1,接种量1.0mL;转速230r•min﹣1,接种量1.5mL.
(4)①从试管中吸出酵母菌培养液前要振荡(摇匀)目的是确保随机取样时有均匀的种群密度.
②图1这块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
③图2表示的这个大方格上含有25个中方格,其体积是1mm×1mm×0.1mm=0.1 mm3.
④1mm2共有25个中方格,1个中方格有20个,则1mm2共有500个,1ml=1000mm2,所以1mL共有500×1000/(1×1×0.1)=5×106个.
故答案为:
(1)让处于休眠状态的酵母菌恢复为正常的生活状态
(2)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3)转速230 r•min﹣1,接种量1.0 mL和1.5 mL
(4)①振荡(摇匀) ②2 ③25 0.1 mm3④5×106
33.某班级学生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首先按照图1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图3是该植物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请分析回答:
(1)由图1分析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 吸走1mL ,该操作体现了 单一变量(或对照) 原则.
(2)从图2可确定,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 10﹣8 mol/L.
(3)图3的a、b、c、d四处中,生长素类似物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 a 处.
(4)有同学提出插条生根可能需要光照,为此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用适宜浓度2,4﹣D溶液处理过的插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扦插在潮湿沙土中.
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下培养,其它条件 相同且适宜 .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插条生根的平均数.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I. 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 ,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
Ⅱ. 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 ,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
Ⅲ. 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 ,则光照、黑暗对插条生根没有影响.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时,要设置含有适宜浓度的浓度梯度去处理扦插枝条,根据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找到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由图2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0mol/L时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9mol/L.
【解答】解:(1)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所以对5号烧杯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应吸走1ml保持与其他烧杯溶液的量相同,该操作体现了单一变量原则.
(2)图2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10﹣8mol/L,因为此浓度下,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即用清水处理的一组.
(3)图3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其中b、c、d点都起促进作用,而a点起抑制作用.
(4)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或无光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I.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则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
Ⅱ.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
Ⅲ.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则光照、黑暗对插条生根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
(1)吸走1mL 单一变量(或对照)
(2)10﹣8
(3)a
(4)②黑暗条件(或无光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I.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
Ⅱ.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
Ⅲ.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gfCBC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