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查询试卷\课件\优质课请在此输入关键字:
网站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点滴 >> 文章内容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与常见误区

[日期:2012-08-31]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2-7  作者:周柬明   阅读:335[字体: ]

    教师在课堂上用来阐明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以完成教学任务所运用的语言,就叫做教学语言。生物课堂语言的准确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顺利掌握该堂课的知识点起着关键作用。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过于偏重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流程设计,却忽略了生物语言的准确使用,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期望值产生了较大偏差。所以找到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常见误区就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课堂教学语言的常见误区有哪些?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误区一:生物教学语言不正确、不规范
  
一些生物学专业术语使用不当,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误解书本的知识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或对书本内容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解,而导致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淆,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也不够准确和规范。教学语言错漏百出,缺乏专业性,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教师教学语言缺乏专业性以及讲解不够正确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的认识错误以及不会使用专业术语或答题不够规范。这个误区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最大的误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正确掌握。但是只要教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对教材仔细研读,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它是最易改正的。下面以教师上课时的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片段。
  
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万种植物,150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其中植物是静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动物是能够运动的生物;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Flash播放“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案例一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教师把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说成30万种和150万种,容易使学生认为生物种类的具体数量是确定的,而实际上具体数量是不可能确定的。其次,在解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概念时,语言通俗,很不规范,没有使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太绝对,排除了特殊情况的出现。如微生物的概念中应该强调其直径小于0.1 mm和结构简单(无细胞、单细胞或少数多细胞);植物的概念中应说明大多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误区二:教学语言沉闷、乏味、冗长以及没有逻辑性
  
这样的语言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无精打采或者云里雾里。该误区主要和教师的讲课风格、经验、教学语言修养有关。如果教师讲课离不开教案,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听起来呆板,枯燥乏味,课堂缺乏激情和活力;如果教师缺乏经验,那么其课堂教学也必然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学安排也会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相对较差,那么他的讲课就会因为缺少准确性而变得冗长,难以切中要点。这样还会误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但是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因为课堂的沉闷、乏味和混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习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多听课、多学习教学语言修养的书籍来提高自己,当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要持之以恒。以下是误区二的一个实例,以供大家借鉴。
  
案例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片段。
  
        师:这是一个植物细胞的结构图片,请大家观察植物细胞是由那些结构组成的?请大家观察仔细,一定要仔细观察。
  生:初步认识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的。
  师:下面我们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首先要做什么呢?当然是制作玻片标本了,那么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是什么呢?请几位同学发言,带领全班同学回忆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师:这个实验我们制作的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那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是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怎样操作才能撕下大小适中、不卷曲的洋葱鳞片叶表皮?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
  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交流方案:可以先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内表面轻轻划出长、宽各0.5 cm左右的几个小块,再用镊子从小块的一角撕取。
  师:我们撕取的内表皮应该大小适中。注意撕取的内表皮尽量不要带有叶肉,这样会影响观察。
  案例二中教师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图片时,语言太罗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影响其学习该知识点。教师在讲该知识点时,可能是为了强调识图技巧,但是方法有问题。又如在强调撕取内表皮的大小时,后面说了大小适中,前面还要说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呢,语言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最后该教师又强调了一下撕取内表皮要大小适中,就是没有说明怎样才算大小适中,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措。而且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你能否设计出几种撕洋葱内表皮的方法”没有给出正面回答,明显缺乏逻辑性。3误区三: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对学生的指示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很好地把握
  这样的语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只会做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该误区与教师的思维习惯和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该教师的思维本身就很局限,缺乏创造性和发散性,那么他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必然也是这样的;如果该教师的教学习惯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那么他的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缺乏理解和创新。该误区会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对于探究实验,因为语言的把握上缺乏逻辑性,使学生只会“写”实验,而不会设计实验,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下面的实例很好的说明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案例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片段。
  
        这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课的教学片段,该片段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鼠妇的实验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首先,要确定实验的目的:光和温度如何影响鼠妇的分布。然后作出自己的假设:
  (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2)鼠妇可能喜欢温暖的环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推荐器材]:现在提供实验材料有培养皿、干土、湿土,黑纸板、冰箱,我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
  验证假设1的装置:培养皿里放在一半干土,一半湿土,在湿土的上方盖上黑纸板,造成阴暗、潮湿的环境;干土上方直接接受阳光照射,造成明亮、干燥的环境。
  验证假设2的装置:培养皿中放一半冰箱中的湿土,一半普通的湿土,造成冰凉和温暖的环境。
  下面请大家注意,在进行实验时,把鼠妇放在培养皿的中间,即交界处,计算一定时间内鼠妇最终移至何处。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问交流,得出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等因素。
  师:综合全班各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生:绝大多数同学赞成把鼠妇放回大自然,接受情感教育。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在案例三中,就是对实验探究的问题、实验的具体要求指导过早。教师讲解实验步骤时,将本来可以由学生归纳总结的知识全部由自己来完成,完全剥夺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影响鼠妇的环境因素实验中,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和最关键的实验装置的处理全部由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加以指正。虽然最后教师对学生盼讨论结果进行了分析,作了总结,并且对学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情感教育。但是纵观整节实验课,学生只是收获了一个结果,就是鼠妇喜欢阴暗、潮湿和温暖的环境。没有获得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能力,这样的学生怎能有所创新?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工具,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上述案例的诊断分析,可以看出如今的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存在以下3个共性问题:①生物学语言的用词不正确、不规范。如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说成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把细胞增殖说成细胞繁殖等。②教学语言乏味、冗长,没有趣味性。如“我们周围的生物”这一节,教师如果完全按照书本讲解,没有课件、视频、图片,则学生很难理解生物的特征。③教学语言缺少逻辑性、在时空上安排错误。如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先把实验目的,实验设计的思路、步骤和结论告诉学生。最后还要去分析如何设计实验和总结实验的结论,明显在语言逻辑上出现了问题。
  教学语言之于教师犹如镰刀之于农夫,机器之于工人一样,是教师不能离开的基本技能。无论是生物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都十分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避免出现上述的常见误区,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更具活力!


相关评论
鄂公网安备 420881020000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