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很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审问题。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想就各地各级高级教师职称评定的政策和具体操作问题,提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引起有关职能部门重视并改进,保障乡村基层教师应有的待遇。
首先,在目前的职称改革中,已把原有的“中学系列”和“小学系列”合并成“中小学系列”,但为何某县在具体政策设计和实施中又分彼此呢?去年,某省规定“年龄在50岁以上或30年教龄以上的不受高级指标名额的限制”,这条政策只在原来“中学系列”中实行,而原“小学系列”的每个乡镇只给一两个高级指标,这少得可怜的指标,连各乡校的校领导都争得不可开交,怎能会轮到基层的普通老师呢?为何不与“中学系列”一样的政策待遇?没有小学老师,哪有中学老师?这是对小学老师歧视和不公的表现。
其次,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定有规定,必须有两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这个刚性要求有存在的必要吗?现实中很多教师都是花了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从北京、山东等地冠有“中华”、“全国”甚至是“国际”的山寨刊物或非法出版物上,购买到署有自己姓名的论文样刊,再上交300元的论文评审费,哪有没通过的呢?最后评审者和被评者双方都得利,这跟“出钱买职称”和“学术造假”没两样!如果这条刚性要求必须保留,请制定论文的具体标准,并且必须像高考作文一样“现场写作”,以防雇请枪手,请别人代劳。另外,还要坚决取消藏有猫儿腻的“评审费”,省得拿了人家的手软。
最后,校领导要和普通老师一起评职称吗?有的乡中心校进行“萝卜”评聘,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校领导圈内要晋级的人员进行量体裁衣,制定出符合自己利益和条件的推荐和评审办法,尽量限制圈外人员来竞争。这样下去,丰厚待遇的高级职称被上层校领导垄断,在基层的普通教师只有耕牛吃稻草的苦命,哪有闲猫吃鱼肉的福分?即使他们耐心地等到退休也不会有晋升高级教师的机会。因此,建议校领导等学校管理干部的职称必须由上一级进行评聘,才公平、合理、科学。否则就会有腐败滋生的土壤。
有的乡中心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如果现已聘有高级教师的学校,那么该校的其余老师,即使符合晋升高级职称的条件也不允许申请晋级,被一直排斥在外。这是让个别人养尊处优,独享高薪,有何道理?这是在搞职称资源垄断,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原则。
为此,我建议改革州、县、乡等地方职称评聘办法:
第一,取消人为的、主观性极强的原始评聘办法,或是全部职称必须让基本条件符合的所有教师像其他行业职称或考公务员一样靠硬功夫“竞争考”或“合格考”,或是所有职称按学历、教龄、岗位劳动强度和所在的工作区域等固有的硬件自然晋级获取相应的职称和待遇。这样既避免有的校领导“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以主观武断对待基层教师,也避免有的人不择手段获取职称和相应的待遇,同时,也缩小校领导或主管领导权力寻租的空间。
第二,缩小职称间的工资差距,加大绩效工资比例。现在高级与中级职称之间相差900元,同在一个校,各方基本条件一样,工作强度也基本一样,但因职称相差而收入的差距如此之大,显然分配极不合理。现实之中,在拥有高级职称而享受高薪或获省州县的优秀或先进奖(民间戏称“腐败奖”)的大都是校领导,或同校的配偶或善于钻营者,而他们担任的工作量往往比别人轻得多。因此,要想获得高级职称,就先要进入领导层,即升官才能发财,否则就没门。
若不信,请统计调查吧!